題記一……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 羅丹:《藝術論》
題記二
景點是一杯開水,文化元素,則是一小撮龍井茶,兩者相溶,構成神游!
題記三
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游的就是心情。
小文容量有限,欲睹更多此次杭州之旅的照片及花絮,請您去我的博客http://***/rgmao181898踩踩。謝謝光臨!
-------------
杭州湖濱。2010年2月23日夜。
一場音樂噴泉結束,人影散去。
沿湖北行,夜色中的寶石山閃爍著淡淡的銀光,保俶塔則像一支銀劍,直指夜空。
不知自何時起,寶石山有了“燈光工程”。白天,郁郁蔥蔥的寶石山,入夜,便“銀裝素裹”!
“六公園”快到了,微風從湖面拂來,帶著寒意,遙望“銀劍”,思緒紛飛,回到了32年之前。
那時,正在杭州大學(現已並入浙江大學)“回爐”,重修被文革所耽擱的學業。當時,我住的寢室,窗戶正對著保俶塔,與保俶塔“抬頭不見低頭見”。
-- 下午無課,何不去登一登寶石山?到保俶塔下,去看看這個每日見面的“老朋友”!望著遠處的保俶塔,我想。-- 那是1978年10月的一天。
寶石山不高,海拔七八十米的樣子。32歲的我,取道“黃龍洞”登山,不到半個小時,就輕松登頂。
平日需仰視的保俶塔,現在,平視即可。從寢室窗戶外望,保俶塔秀挺纖細,身材窈窕,一副淑女模樣。走到塔下,這座始建於北宋年間的六面七級實心古塔,高達四五十米磚塔,矗立眼前,壯壯實實,“淑女”,頓成一條“壯漢”!
寶石山上,是俯瞰西湖的好地方。白堤,橫亙於內西湖和外西湖之間,外西湖,蒼蒼茫茫,游船粒粒可數。
可惜的是,山上雜草叢生,塔下一片荒蕪,古塔愈顯破敗。周圍沒有一條像樣的路,更無如廁之所。
正沿草徑行,“呼”的一聲,齊腰的草叢中竄出一只碩大的動物,毛茸茸的,走遠了,才看清,是條野狗。受此驚嚇,雙膝有點發軟,游興頓去。興衝衝登山,悻悻然下坡。
保俶塔,宜遠眺,不易近觀也。-- “距離即美”?回到寢室,再望淑女般的保俶塔,我常常這樣想。
此次來杭州,投宿“華僑飯店”,住427房。恁地湊巧!推窗可見保俶塔的倩影。
從1978年到現在,32年過去了,西湖發生巨變,保俶塔也應該另有一副模樣了吧?
台燈下,鋪開杭州地圖,發現:從寶石山,過葛嶺,再到棲霞嶺,途中景點一個接一個,從最東面的“大頭佛”算起,一直到棲霞嶺下的“岳廟”,景點多達十四、五個!
-- 明天,你怎麼安排?(正在閱圖,杭州友人來電問)
-- 天晴的話,去登寶石山。
-- 你每年來杭州幾次,沒爬過寶石山?
-- 是啊。上次登寶石山還是 1978年哩。
-- “西湖新十景”,寶石山榜上有名,叫“寶石流霞”!
-- 照你說,寶石山是一條“漏網之魚”啰!
-- 是啊,還是條“大魚”哩!
-- 哈-哈-哈!(友人、我,同笑)
夜半,窗外雨聲響起,淅淅瀝瀝;晨起推窗,居然晴空一片,天助我矣!
從華僑飯店,沿湖北行,20分鐘,即到斷橋。 -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條路。
過蔣經國舊居,就到斷橋旁的“雲水光中”水榭,不少市民已在裡邊翩翩起舞。拐入北山街,即可登山。
且慢!先不妨上斷橋去看看。

最愛此橋站不足,觀山看湖兩相宜!
未登山,先觀山。思緒,如湖中漣漪,一層層蕩開去。
-- 寶石山,也許稱不上“山”,只是一條小“嶺”而已。這座小山嶺,東起寶石山,中間是葛嶺,西至棲霞山。山嶺,坐北朝南,是一道西湖綠色的“北屏”。它俯瞰著西湖,山中藏龍臥虎!今年一月,游寶島的日月潭,我欣賞那兒的碧水、藍天、船舫、青山……;我惋惜那兒的群三沒有寶石山的歷史馨香,沒有寶石山的文化韻味。
-- 西湖的標志,似乎就是古塔。
-- 除了三潭印月的小石塔之外,就是保俶塔了。佇立斷橋看此塔,你不得不心生贊嘆,心生佩服。保俶塔的設計者,美學大家也!
-- 保俶塔,“胖”一寸,或“瘦”一分,高一寸,或矮一分,皆為西湖之敗筆!
-- 西湖,不能沒有寶石山;寶石山,不能沒有保俶塔。缺了“北屏”,缺了此塔,也許,西湖也將要為之減色!
在北山街“兩岸咖啡”右側的山道入,始登寶石山。-- 這是友人昨晚電話的指點。
地圖上的所謂“大頭佛”,已經名存實亡,空留遺址。“堅匏別墅”,一幢老舊的民居,門外掛著“杭州市文物保護點”的牌子。杭州的每一幢老屋必有其故事,尤其是北山街一帶,“堅匏別墅”也不例外吧!西行數十步,即一高大的石砌牌樓,建造於民國初年,牌樓柱子上的石刻楹聯,被鑿毀。正對著牌樓的是一片岩壁,岩壁上嵌入一塊黑色大理石說明。上書:
寶石山造像
寶石山造像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原有摩崖造像20龕28尊。
摩崖題刻6處,延綿50余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遭破壞,現存造像都已殘缺不全……。
這時,我才發現岩壁上原來有不少神龕,神龕內的造像或缺首,或缺身,或被夷平,神龕石壁上甚至長滿了青苔。沒有這塊大理石的說明,路人已很難注意到這裡曾經有摩崖造像,歷史久遠的摩崖造像!
造像僅僅一滴水吧,那個年代橫遭厄運的歷史文物有汪洋之巨! - 念及此,心底生哀。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 措辭甚好,僅著眼歷史。讓後人去考證那個年代吧。
44年前,造像成 “罪人”,橫遭“清除”,如今,連一座老舊的“堅匏別墅”,都要掛牌“文物”的牌子!
歷史的變遷,如冰河運動,是緩慢的,同時又是那麼迅速。
穿過牌樓,一級又一級,我往上走,雙腿有點沉,老了?還是心底生哀所至?
1978年,咋就沒見到這造像呢?-- 哦,那次,我從黃龍洞上下,走的是北坡。
過一露天茶室,又過一外觀就給人舒適感的廁所,哦。山頂到了!
又到保俶塔下。
不見荒蕪,不見破敗。-- 分明是一座“山頂公園”。
塔下,土地平曠,小徑縱橫其間,有亭翼然,南側綠樹枝葉縫隙間,可見西湖。山上,有弄拳舞劍的晨練者、手背身後的散步者,還有躲在僻靜處的讀書人 ……。
當年遇狗處,站立著一四五個人高的鐵家伙,用柵欄圍著,內豎一小石碑。上書“明代塔剎”。塔剎,乃佛塔頂部之裝飾!
1997年維修保俶塔,更換下來的舊塔剎,就“落戶”於此,舊塔剎是明代萬歷七年的老古董了,掐指算來,已有430多歲。
不遠處,站一別致小亭,亭內陳列照片及相關文字說明。最耐看的莫過於一幅舊照 --拍攝於1921年的保俶塔照片。舊照上的塔剎,與存放於側的塔剎外形一致。現在保俶塔的新塔剎,顯得更精致,更精神。回望對比之間,尤聞縷縷歷史馨香。
保俶塔的說明,刻寫在石牌,還是雙語的。細讀之下,即生遺憾。翻譯,斷章取“譯”,最重要的內容“此塔初建於公元975年”漏而未譯。只譯出了…rebuilt in 1933(重建於1933年),給英語讀者的印像是:塔的歷史只能追溯到1933。
漢語的文字說明明明白白地寫道:據史載,北宋趙匡胤於公元975年滅南唐後……大臣吳延爽為祝其平安,特建九層高塔於此。
“公元975年”,是保俶塔一個重要的年代,咋就視而不“譯”呢?
國內著名景點皆“國際化”了,“雙語”介紹,比比皆是;誤譯,也比比皆是。不料,杭州這座著名的文化名城,未能幸免。
保俶塔左邊岩石上,有清代浙江總督李衛主持建設的來鳳亭,現在成了碑亭,亭內立碑:寶石流霞。
-- 冒昧地問一句,“流霞”二字怎麼解釋?(見幾位杭州老人在亭內聊天,我問)
-- 哦,你看,山上的岩石是不是有點暗紅色?(一位老者手指亭旁岩石問)
-- 是,是有點發紅。
-- 據說岩石裡面含氧化鐵,所以就成了暗紅,在太陽的照射下,紅紅的,會閃光,就像是天上的流霞。(另一位老者補充)
-- 噢……。原來如此。謝謝。
來鳳亭旁多奇石。
一卵形巨石,似天外飛來,不偏不倚,“擱”在山石之上,颶風吹來,讓人擔心颶風會吹落巨石。-- 有幾分像普陀山“盤陀石”。
再西行,有巨石“擋道”,往來游客須從巨石下的通道走過,頭頂有“累卵”之危。其左側兩峰挾峙,30多米的蜿蜒的台階就“嵌”在“山溝”之中,肥胖者,需側身方能過此石隙,活脫脫一個“一線天”。
寶石山的命名,一時難以考證。如此命名,是否緣於山上多奇石,且色澤絳紅?
西行前,回望保俶塔,及塔下的“山頂公園”,心生幾分“戀”意。今日不能久留,日後再來,一定入茶室小坐。

……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 增其舊制 ……。-- 歷史漫漫若長河,其中興衰輪回,何其相似。
寶石山上多路標,路標就地取材,就鑿刻在小徑旁的山石上。沿箭頭所指方向行,可達“葛嶺”。
山道彎彎,起伏不大。左側,透過樹杈,可俯視西湖,右側,則是密林。四下靜謐無聲,一人獨行,“悉悉索索”之聲,自林中傳來,獨行的我,竟有點兒駭怕。杭州的生態環境日見改觀,當年受野狗一嚇,今日不要從樹林中竄出一頭野豬來。
正思量間,“呼”的一聲,兩只小動物從林中竄出,一前一後,在眼前的石道上閃電般劃過。一驚,又是一驚!轉瞬,小動物迅速上樹,拖著長長的尾巴,消失在枝葉間。
哦,小松鼠!先“驚”後“樂”,松了一口氣,非當年之先“驚”後“怕”,雙膝發軟。-- 有如此對比,竟笑出聲來。接著,又見幾只松鼠,“竄行”在路上,在樹干上,身手敏捷,神色慌張。哎,這裡的松鼠不比湖濱的,最近兩年,湖濱樟樹上的松鼠數量越來越多,膽子也越來越大。游客伸手喂食,松鼠也敢接食。-- 環境決定性格吧。
獨行山林,遠離塵囂,鬧市就在山下。
山風拂面,樹葉啁啾,聞鳥雀鳴叫,看無邊安謐,還有小動物作伴。
提及杭州,第一聯想是西湖。杭州 = 西湖?連蘇東坡也不例外,他的一句名詩至今刻在湖濱的巨石上 --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 年輕時,我在杭州做過譯員,對老外介紹杭州,習慣稱之為Lake City(湖城),其實,應該補上一個Hill City(山城)才對。 - Lake and Hill City。
身居鬧市,步行半個小時,就能進山,就能品嘗到“山野之趣”。走遠一點,還有城隍山、玉皇山、靈山和北高峰,等等。毛澤東曾寫下《五律•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飛鳳亭邊樹,桃花嶺上風。
熱來尋扇子,冷去對佳人。
兼得“湖趣”與“山趣”之都市,且如此便捷者,唯杭州也。
忽聞前方鳥雀啁啾,愈近,則愈響。一個拐彎,見五六個老者,在山道旁“遛鳥”。七八個鳥籠,分散地掛在靠湖一側的樹杈上。
-- 這是啥鳥?
-- 畫眉。
-- 叫得這麼好聽,一定很貴吧。
-- 人有身價,鳥有鳥價。長得美一點的,叫得好聽的,就貴一點。
你看,置身如此環境,說起話來,也格外幽默。
-- 貴的,要多少?
-- 比如,我這只畫眉,就要千把塊吧。
-- 這麼貴!
-- 老先生,說話聲音輕一點。
-- 為啥?
-- 你聽,這邊籠中畫眉一聲啼叫,就引得那邊林中的鳥兒跟著啼叫。
-- 它們在“談情說愛”哩。(另一位老者也“幽它一默”)
仍不住一笑,卻不敢出大聲。
側聽,果然,這裡正在上演一出“鳥兒互答”哩。
-- 怪不得這兒鳥鳴特別響亮!杭州,人間福地,也是鳥兒的福地啊!
-- 上海來的?
-- 是。
-- 生活在上海有上海的福分。不過,上海人遛鳥,可找不到這樣的福地。
-- 哈-哈-哈!(一起放聲大笑,也顧不得“擾鳥”了)
再前行。畫眉漸遠,鳥鳴趨輕。

意外!前方出現一堵黃色圍牆,牆頭瓦蓋如鱗,圍牆順山勢起伏而起伏,牆如一條黃色游龍,歇臥山間。圍牆上寫四個大字 --“抱樸道院”。
孤陋寡聞!只知葛嶺,因東晉葛洪在此修道煉丹而得名,卻不知“藏”著如此一個道院。
從側門入,先見茶室,有茶客三五,在閑聊,在讀書。右側門口擺了一張小桌,桌旁放了10來個熱水瓶,有一價格牌,明碼標價:門票5元;龍井茶10元;素面10元。
-- 老先生,進去看看吧。門票只要5元。(見我,中年女子熱情招呼。原來,她就茶室的服務員,兼售門票)
-- 很便宜的,靈隱寺的門票要65元哩!上面有太極閣,是看西湖的好地方。(見我猶豫,又補充道)
-- 抱樸與黃龍、玉皇合稱西湖三大道院,還是全國二十一道教重點道觀之一!(見我掏錢,她的介紹更來勁)
-- 謝謝你的介紹。
進門,迎面一塊巨大磚雕,上刻葛洪像,左右兩側寫道:
一心學道 道無窮 窮中有樂
萬事隨緣 緣有份 份外無求

非尋常楹聯也!除了上下聯的對仗之外,上聯和下聯還各是“接字句”。接字巧妙:“道”→“道”,“窮”→“窮”;“緣”→“緣”,“份”→“份”;
從對聯看,對仗極為工整:“一”→“萬”,“ 無”→“有”。最難得的是 -- “有樂”→“無求”。
上句中的一個“窮”字,一字雙關,寓意深邃,“窮”,既可是“無窮”之窮,也可是“窮困”之“窮”。
遣詞精美,涵義精深,將道教之教義幾乎一“聯”打盡! -- 修德築道,修身養性,順其自然,反本回源,修本心,得自我!
佇立良久,誦讀幾遍,自說自話了幾句。末了,對准磚雕拍攝了兩張照片。
西湖風景天下絕,但是,只顧觀賞湖光山色,而不知道蘇東坡、白居易、白娘子、蘇小小……的故事,也不去欣賞西湖的精彩楹聯,豈非只見“龍”,而不見其“睛”?-- 我曾經為金發碧眼的老外感到可惜。
“抱樸道院”的幾個大殿,層層疊疊,依山而建,面湖而築,風水極佳。大殿內外,香火裊裊,香客不斷,不僅有道士,還有道婆(道婆頭頂扎著特別的發髻)。
登太極閣,極目遠望,俯瞰西湖,一無遮攔。
太極閣上,有一副楹聯:
鳥語花香何處更求閬苑
山明水秀此間便是蓬萊
品楹聯,看西湖,楹聯為西湖作注,讀之有味;西湖因楹聯添色,觀之愈美!
在道院內兩處大殿,還讀到以下兩副楹聯,內容磚雕楹聯構成呼應。它們是:
休言萬般皆非命 忍讓一步即是運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德、善、平等、公正和自由,乃道教的核心思想。這幾幅對聯,作了形像演繹。
“急功近利,物欲橫流,追名逐利”乃當今社會眾生相之一面。這些楹聯闡述的思想若能被廣泛認同並施行,社會將是一塊“淨土”!-- 我天真地想。
-- 你好!你好!
忽聞招呼聲,不過,聲音有點怪怪的。
左察右看,不見有人與我對話。
-- 恭喜發財,恭喜發財!(又是一聲)
-- 別找了,是八哥跟你在說話呢!(過來一位道婆,笑吟吟地告訴我)
-- 哎呦,先生福氣不錯,我們的八哥很少開金口。(另一位說)
抬頭方見一只鳥籠,籠內一只黑毛紅嘴的八哥在跳躍。
-- 他媽的!(八哥突然對我喊道)
-- 啊?哈-哈-哈。
-- 不得無禮,鳥兒到底不是人啊!(道婆說)
-- 上個月,道院請來了一位小青年,來此打工。閑著沒事,他教八哥幾句髒話,髒話,它一學就會。人學壞容易學好難,想不到鳥兒也一樣……。(另一道婆說,面似有怨氣)
我大笑,籠內的八哥,得意地朝我點頭。
離開抱樸,過“煉丹古井”,欲登葛嶺的制高點 – 初陽台。
-- 先生,你好!
身後又是一聲招呼。發生剛才八哥的故事,心有余悸,不敢貿然作答。
待我回頭,與我打招呼者,一男士也,五十出頭,學者模樣。剛才好像在茶室讀書。
-- 不認識我吧?
-- 不認識。
-- 我是你的“好友”呀!(重音落在了“好友”二字上)
-- 哦?(心裡嘀咕)
-- 你當然不認識,我們未曾謀面過。(我心中越發狐疑)
-- 你是……?
-- 我是“天若有情”,你是“柳岸居士”吧?
-- 哦,原來如此!你是我的博客好友。(恍悟,大笑)
-- 想不到,今日能幸會於此!(握手)
-- 隔三差五,讀你的美文!就是沒有見到過你的照片,所以,不識尊容。抱歉,抱歉!
-- 你博文多,照片也多。剛才,你一進道院的門,就認出了你。在磚雕前,你站了好久,口中還念念有詞,接連拍了好幾幅照片。就沒敢打擾你。
-- 哦!
-- 你是“卸磨者”。我沒有退休,還在拉磨呢。
-- 在哪兒拉磨呀?
-- 在浙大。
-- 教美學的教授吧。
-- 是,副的。
-- 高深的美學理論,在你的博文裡有深入淺出的闡述,又貼近生活,美文喲,我愛讀。
我和“天若有情”,聊著,走著,來到初陽台,拾級而登。
-- 咦,你怎麼空手,書本呢?
-- 書本放在茶室。我陪你走一段,上初陽台,散散步。再回茶室。
-- 你真會找地方。我剛才還想,以後一定來此喝茶,坐上半日,中午在道院吃一碗素面。
-- 我幾乎每個星期都要來一次。
-- 沒想到!好幾百博客好友,能有緣見面的,就是你一個。
-- “萬事隨緣,緣有份”呀。
-- 是啊,虛擬世界不虛擬哦。
初陽台也是一個空曠的山頂平台,平台中央有別致的高亭,亭內豎著“初陽台”的石碑。並肩站在平台的東側,我們聊著,保俶塔在望。

-- 今天,我從北山街上山,先仰視保俶塔,再平視保俶塔,現在變成了俯視。
-- 有意思。
-- 你每個星期讀都來寶石山,我32年沒來了。
-- 寶石山上很少有外地游客。
-- 可惜。應該在湖濱豎一塊牌子,把寶石山,不,把西湖新十景做個介紹。
接著,跟“天若有情”聊起了今日登寶石山的心情 – 從山麓造像之“哀”到游山頂公園之“戀”;從塔剎之“慰”到英文翻譯之“憾”;從林中松鼠之“驚”到畫眉之“樂”;從楹聯之“嘆”到八哥之“趣”;從抱樸道院之“驚”到與你意外邂逅之“喜”。你看看,一路走來,三個多小時,“曬”了一把心情!
-- “曬”字用得好,人家在網上曬工資,曬春節的龐大開銷。你倒好,游了一趟寶石山,曬了一趟心情。
-- 旅游,重要的,除了風景,就是心情。
-- 不僅是旅游吧。人生重要的也並非是終點,而是一路上的風景與看風景時的心情。
-- 對。
-- 風景是紅花,心情是綠葉。
-- 從美學效果來講:紅與綠相配,紅的愈紅,綠的愈綠,兩者絕配,缺一不可。
-- 研究美學的,三句不離本行!
“呼”的一聲。一只松鼠,竄了下來,就在我們眼前的樹干上,一溜煙地不見了蹤影。
-- 松鼠下樹,我們也要下山了。
-- 嘻嘻,幽默。
-- 我回抱樸,你呢?
-- 西行,到棲霞嶺。沿路標走,最後到岳廟,坐車返城。
-- 紫雲洞去過嗎?
-- 去過,今日是舊地重游。
-- 也許,你心情還沒有“曬”完呢。
-- 此話怎講?
-- 山上見不到梅花吧?還有一個“樂”在等候你哩。
-- 哪兒?什麼“樂”?
-- 別急!留個懸念吧。現在去,正是時候。我剛從那兒來。
-- 你把美學用到生活中來了。
-- 生活中留一點懸念,有時很美。
-- 哦。
-- 給你提個醒吧,那是一位名人的舊居。主人不是研究美學的,但是,他的美學思想,至今為人稱道。
握別。
紫雲洞,還是那個洞,比廬山的仙人洞大兩三倍,洞外又見露天茶室。 --“杭州遍地皆茶室”。
棲霞洞是紫雲洞近鄰,洞外居然有一水井,井邊放著一只水桶,游客居然能從井中汲水。一位杭州本地游客,見我驚詫的樣子,跟我說,這水有點甜,你嘗嘗。嘗了一口,果然!
下山,有一段路,“人跡罕至”。到了棲霞山的山腳,走過一排顯得有些破舊的民居,未見“天若有情”所說的名人舊居。
-- 難道我沒留心,失之交臂了?(正尋思)
已經快中午12時了,正在此時,一個圓洞門,出現在路的右側,上面寫著“黃賓虹紀念室”六個大字!
走進大門,見一白色的老者塑像,正坐落庭院中央,四周,梅花盛開,紅的,白的,甚至還有一株白玉蘭,也正值花期。
插入第五幅照片
入室之前,暗香襲來。心中果然一樂。-- “正是時候”喲。
【2010年3月22日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