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春風裡彌漫著泥土的芬芳,當春雨嘀嗒地喚起沉睡的大地,心兒不經意間也在微微的顫動,我知道這個美麗的季節來到了。那微微萌動的花苞,悄然嫩綠的柳條,那清新幽遠的鳥鳴、翩翩起舞的彩蝶,還有那陽光中透出的朦朧綠意,漸漸融化了我那蕭瑟的心扉,忽然有種躍躍欲試的衝動,那份久違的青春與活力已彌漫到了我的每一寸肌膚。春天——一個永遠讓人激動、翹首期盼的季節,她是那樣的溫情,那麼清麗的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在這個美麗的季節裡,生命有了一種全新詮釋,揉揉朦朧的睡眼,滿目的景致竟是那樣生機勃勃,興致盎然。外面的陽光很好,朋友來電話說,春天來了,該去踏青了。想想,自己好像很久沒有出過門了,在狹小的空間裡奔波勞累著,人似乎都蒼白了。春天來了,也許我還能在陽光下嬌艷地綻放。。。。
從昌北機場出來後我們驅車前行,把“春之約”的第一站定在了婺源,這個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鄉村”座落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的一個清山秀水、民風濃郁的小縣城,有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和古樸的徽派建築,歷史上它曾經隸屬安徽,現屬江西上饒管轄,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婺源還是個略為陌生的地方,但其實它也是個人傑地靈之地,先後養育了宋理學大師朱熹、近代鐵路專家詹天佑等歷史名人。“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雨無疑是春天裡最不可缺的一道風景,此行一路下著小雨,但雨中的山村、田野卻別有一番清秀景像:黛瓦白牆,碧柳黃花充斥著我們的雙眼,時隱時現的淡淡薄霧籠罩在山谷之中,仿佛美少女在輕紗漫舞。伴隨我們的還有谷中片片金黃的油菜花田、白色的蘿蔔花田、杜鵑花和許多叫不出名的花草,紅的、紫的、粉的。。。一片生機盎然,以至於途中我們多次請求停車,去捕捉那如水粉畫般的鄉村美景。路上偶有幾輛車子駛過,安靜美麗的如世外桃源般,我們陶醉其中。耶。。。“曉起”我們來了,據說“曉起”這個村名源自唐朝年間,一個名叫汪萬武的人逃亂至此,時值天剛破曉,驚魂未定的他見眼前青山碧水,花香四野,便把此地稱為“曉起”並沿用至今。“曉起”有上、下曉起之分,我們所到之處為“下曉起”,踏著青石鋪就的驛道,兩旁是遮天蔽地的古樹和古樸典雅的民居,一條清澈見底的溪流宛如一條碧綠的玉帶環繞著寧靜的村子,還有那座架在溪水上的小橋好像在微笑的向我們招手。村中有許多明清古建,雍容大方各具特色,既有 “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官宅府邸,也有徽商的私家宅院,門樓上都刻有精美的磚雕木刻圖案,雕工精湛講究,有些村屋門前還架有瓜棚豆架,濃濃的一派田園氣息。村中還養著很多黃狗,或悠閑踱步或靜靜的臥在自家門口,坦然的享受著生命的美好。直至 今天念著“曉起”二字時,那悠遠寧靜的畫面依然飄忽於我的眼前。。
離開“曉起”我們又進軍“江嶺”,此行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看花,三月是個花季,是桃花、梨花、杜鵑花、油菜花盛放的時節,其中尤以江嶺的油菜花海最負盛名。我們的車顛簸在崎嶇、泥濘的盤山路上,兩旁時時變換的景致讓我們樂在其中,眼前一道道梯田盤亙在群山中,宛如綠色地毯鋪就的絲絨台階,層層疊疊,十分壯觀,那片片油菜花猶如黃衣綠裙的春之使者,盛放的畫面就像給大地描繪下春意盎然的油彩畫,微風拂過,花海的波浪層層推進,置身其間感受到濃郁的春的氣息。山中的霧氣升騰,溪水碧澄,期間徽州古村落不時掩映浮現,寧靜安詳,偶間飄過的縷縷炊煙,給寧靜增添了靈性。一路前行山勢漸高,山路旁散落著從各地趕來采風的人們,對著相機是那麼的專注,仿佛想把這一刻凝固成永恆。我們的車在一個村口前停了下來,“江嶺”——我們終於走近了你。
村邊環繞著郁郁蔥蔥的大山,山上遍種茶樹及油菜花,山腳下隨處可見農舍和谷垛,仍有村民沐雨在田間勞作,黃昏時分的“江嶺村”是那麼的靜謐、甜美、溫馨,村間那潺潺的溪流從我們腳邊流過,村頭那高大的樟樹像是張開雙臂擁抱我們的到來,那含苞待放的花蕊,那一抹抹的嫩黃無不含笑的望著我們,就連狗兒也頓足友好的注視著我們。沿著蜿蜒的鄉間清石小道,我們繼續前行觀望,來到了一個“祠堂”前,由於多年的風雨侵蝕,門上的字跡已斑駁失跡了,其為木制結構,房梁吊得很高,前有天井,廳堂很高敞,由於雨天,雖然亮著燈,但光線仍很昏暗,堂中有人正在修繕,一老者給我們講述了“祠堂”的來歷,靜靜傾聽,頓有深沉肅穆之感。村子很小,三轉兩轉我們又回到了村頭,雨絲更密了,望著雨中舒展莖葉的菜苗,我們的心兒迷醉了,我想停留,停留下我的腳步,捧一弘清泉,折一枝桃花,編一個柳帽,哼一曲山歌,沉醉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裡。雨兒輕輕打在臉上,柔柔的、涼涼的,很是愜意,我們戀戀不舍的上車奔赴下個景點“李坑”。
“李坑”是個以李姓聚居為主並以“小橋流水人家”景致而聞名的古村落,自古文風鼎盛,人才倍出,南宋時就出了位武狀元叫做李知誠,這裡群山環繞,民居宅院依山伴水,青瓦白牆,參差錯落,真有那種美麗鄉村的韻味。只是不知哪位旅者向世人透露這兒的美景後,往昔的寧靜被打破了,透過車窗已能感受它的喧囂和商業氣息,這不,我們剛下車門就有村婦迎上前來,毛遂自薦當導游,並把話題引至飲食住店上,以至於讓人有些煩感。
村頭有座高高的牌樓,上面刻著“李坑”二字,一條蜿蜒的溪水潺潺的進入小村後流淌過每家每戶的門前,村中多以木橋、青石板橋相連,橋下是物草豐美的沙洲、歡快嬉戲的魚兒和白鴨,溪邊的柳樹垂下嫩黃的枝條,村婦在溪邊或淘米洗菜,或槌洗衣物,渾然一幅小橋流水的田園詩畫,兩旁牆上高高懸掛的串串紅燈籠頗有麗江四方街和鳳凰山城的神韻,就連空氣裡也彌漫著香樟木的味兒。入村後我們拜訪了“大夫第”,進門有一個天井可采光,天井四周的房檐向內傾斜,且還有一個回廊似的樓閣,據邊上導游介紹這是古時小姐偷窺求媒人的地方,正廳很大,宅中雕龍描鳳,古香古色,足以顯現出“大夫第”的氣魄。天井裡還置著一個水缸,滿溢的缸底散落著游客投擲的錢幣。走出春藹堂我們又來到了李狀員的魚塘屋,屋的後院有棵紫薇樹,據說已有八百年的樹齡了,樹干已鏤空,樹枝上幾片嫩黃的樹葉,樹旁有個水池,水源之山澗溪流,據說朱熹那首贊美家鄉美景的詩:“半畝方田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靈感就源自於此。一路走來但見每戶人家穿堂相連,檐宇相遮,房梁雕工細膩,或寓意加官進爵,或寓意生意興隆,屋內多擺著古書、古錢、書畫和一些小玩藝兒,畫著“春宮”畫的骨質畫片那樣隨意地攤在桌上,賣東西的人沒有丁點兒的羞澀和難為情,我們隨意地擺弄著喜歡的小東西,安心地享受著這份屬於鄉村獨有的樂趣。此行我們一路所見村裡多為老人和孩童,詢問後方知年輕力壯的子女們都外出打工掙錢了,只留下老老小小與古老的村落為伴,或許如此才有這般舒緩寧靜吧,暮色已濃我們哼著歌兒告別了“李坑”。
由於行程緊張我們無法一一拜會理坑、慶元、大鄣山、江灣、彩虹橋。。。這個號稱中國最美的廊橋,據說電影“閃閃紅星”中潘冬子運鹽就是通過這座橋的,“廊橋遺夢”或許缺憾也是一種美吧。婺源的清晨格外寧靜,當青山、田野、村莊還沉浸在薄紗般的曙光裡,我們將踏上"春之約”的下一站廬山,但你的美、你的那份純淨已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之深處,“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婺源,祈禱你的明天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