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仿古一條街,找家飯館,
解決中飯問題。
中飯不求豐盛,簡單簡單,
吃飽吃好,就行。
下午的鐵溪行,
還是需要一定體力耐力的。
已經過了吃飯的點,
店裡,沒什麼客人。
四個人點了四碗牛肉面,
二碗湯的,二碗干的。
面上來的速度很快。
不過,四碗牛肉面,
全部都是干的。
就這麼點人,還能搞錯東西?
沒想法了。
要湯的,是嗎?沒問題。
伙計從一旁的桶裡舀了兩勺子清湯。
澆在面上,順手遞給我們。
吃湯面到現在,
這真是第一回。
怎麼看,怎麼像是當地米線的變異品種。
連味道,都有些相似。
正吃著,另一伙計扛著屏風,從我們眼前經過。
還有人要包間?
的確是有人需要包間。
不過,不是用來吃飯,
而是老板叫些人來打麻將。
悠閑的生活。
好像連伙計,也參與其中。
面吃完,擦擦嘴,大吼一聲,老板,結帳!
過了一會,才有人出來收錢。
5元一碗,不分干濕。
區區20元,四個人,中飯解決。
門外鑼鼓喧天。
去看看熱鬧。
原來是龍舟彩排。
鎮遠這邊,過的依舊是傳統的端午節。
還會有傳統的賽龍舟助興。
只可惜,由於時間原因,我們沒有辦法看到。
只能看看彩排,小小地過把癮。
回到祝聖橋,坐車去鐵溪。
旅行團的人,會從前山進鐵溪,看完龍潭,然後再從前山回鎮遠。
大部分游客,線路也是如此。
我們走的是非常規路線。
說是非常規路線,
在自助背包游中,這是條再正常不過的線路。
先到後山雞冠嶺,然後進入鐵溪景區,
一路下山,從前山出來後,回鎮遠。
不過,還是遇到了小小的問題。
停車點這邊,車是不少。
但一聽我們要去鐵溪,
賣票的當地人,就給了我們兩句話。
句句直接要害,沒有半句廢話。
第一句:去雞冠嶺的人太少,
你們要等,等到人足夠多了,才發車。
第二句:如果你們等不了,那就包車。
車是當地的旅游觀光車。
就是車上有頂蓬,
四邊完全漏風的那種旅游觀光車。
觀察了一下,去雞冠嶺的人,
真的不是很多。
只有包車。
一問價格,一輛車,80元人民幣。
好像貴點,
關鍵,我們並不知道行情是多少。
不時有出租車從身邊經過。
順便去問了一下,沒想到的是,
開出的價格,也是80元。
這回,心裡,基本上有底了。
於是乎,
四個人輪番上陣,磨嘴皮子。
磨了好半天,總算把價格略微談下了點。
去雞冠嶺,一輛車,60元,走人。
鐵溪景區距鎮遠縣城區東北4公裡處,為新開發的景區,面積40平方公裡。相傳這是一條神秘莫測的溪流,兩岸山勢雄偉,怪石崢嶸且“玄色如鐵”,故稱之為——鐵溪。鐵溪全長20公裡,分為5個流段,分別為甘溪、馬路河、翁仲河、鐵溪,是一個集悠久歷史典故、優美的神話傳說、原始的森林植被、迷人的山水風光、奇特的鐘乳溶洞為一體的旅游勝地。據《鎮遠府志》明弘治二年(1489年)思南知府祁順在《鐵溪游記》中寫道:“鎮遠多佳山水,其去廓而近者,鐵溪為甚,士大夫南迂多游焉,或不得游而為恨者矣!”。清代文學家吳敬梓在其名著《儒林外史》中的第四十三回“野羊塘將軍大戰,歌舞地猷長劫營”的故事,即源於此。
等車開上路,走了一段之後,
我才發現。
一輛車不願意就拉我們四人到目的地,還有另一層原因。
那就是路,真的不是很好走。
這樣不平整,而且時不時會有U型轉彎的山路,
最合適的車,應該是四輪越野驅動。
我們現在坐的可是敞蓬觀光車。
無任何改動。
這種車,在世紀公園,
或者是小區內售樓處帶你看房時,常見。
的確,用在以上這種環境中,很實用。
貴州的山路,我不是沒有領教過。
當年從安順到紫雲,70公裡的路,
中巴車,楞是開了兩個半小時。
現在坐這種車走當地的山路,還真是第一回。
在U型轉彎時,小蓓他們一開始,
還有點擔心,不要一不留神,
就給甩出車外了。
慢慢地,也就習慣了。
甚至,還開始,數起了我們轉彎的次數。
我想,他們,興許,
還在期待著更多這樣U型的彎道。
如果這時,其中哪位,
開著手機,放一首歌曲,
比如,這裡的山路十八彎之類的。
也許更應景。
不平整的路,還有另外一個不方便。
那就是塵土飛揚。
坐中巴車,還能關關車窗之類的。
而現在,就好好享受塵土的沐浴吧。
從鎮遠到雞冠嶺,
一段刺激而又充滿著樂趣的山路。
不知道什麼時候,司機開始數落起我們的不是。
你們這些人,100元包輛車,送你們到雞冠嶺,然後再從前山送你們回鎮遠。
怎麼會覺得不合算呢?
我不知道當時售票處的那些人,
在電話裡,是怎麼和他說的。
我們根本就不知道這100元的事情。
只知道60元,可以送我們到雞冠嶺。
其實從前山出鐵溪後,到時還是要找車回鎮遠。
估計所謂的到時,差不多要晚上6,7點了。
那時候能不能找到車,大家心裡,都沒有底。
如果按照司機所說,40元,可以從前山把我們再接回去,
價格,還是很合理的。
司機說話的嗓門很高,
四個人,都聽到了他的數落。
表情從最初的莫名奇妙,到最後的互相笑笑。
這事就這麼定下來了。
有些事情,不需要言語,也不需要說得很清楚。
車走了將近40分鐘,
下午3點,總算到了雞冠嶺停車場。
沿途還看到了一個村落。
整輛車已經完全是灰天灰地。
甚至於司機駕駛座旁,放著地圖紙張之類的地方,
已經完全被沙土覆蓋。
感覺,我們是剛穿越了沙漠。
不遠處,有洗手間。
在這裡,不稱它為茅房,廁所之類的,
而就叫它為洗手間,真是再恰當不過。
大家忙著洗手,洗臉,還有忙著擦包。
當然,在做這一切之前,
沒有忘記和司機打個招呼。
讓他幫我們以旅游觀光車為背景,
四人合影一張。
雖然每個人看上去,
都非常狼狽。
但掛在臉上的笑容,
是那麼的開心。
司機走之前把100元的車費提前收了。
留了名片給我們,
說是你們快要到前山時,打電話給他,
他馬上會過來接我們的。
鐵溪前山離鎮遠,只有區區4公裡左右。
為了打消我們的顧慮,怕收了錢,
到時他一走了之。
信誓旦旦地說,如果到時他真的一走了之,
你們回到鎮遠,可以投訴他。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其實司機是多慮了。
司機姓何,名小慶。
售票處的工作人員,
看到我們的到來,也很開心。
環顧四周,就我們四人。
後來,等我們進入景區之後,
才發現,原來,整個鐵溪,
就我們四個游客。
敢情我們買了四張門票,
把整個景區都給包下來了。
還真值回票價。
一打聽,由於鎮遠最近連續下大雨,
景區內的一些橋梁衝斷,
搶修工作,到昨天下午,才算基本完成。
難怪,游客,會那麼少。
鐵溪門票,全票50元,學生票,30元。
我和小蓓有備而來,帶著學生證。
出售門票的那位,是個年紀大的當地人。
戴著一副老花眼鏡,
把兩張學生證從上到下,從下到上,
認認真真,仔仔細細看了好幾遍。
最後還到我們手中,順便把兩張學生票一起遞上。
這樣負責的檢查方式,
最近一次,是在西雙版納的熱帶植物園。
心理素質不好的人,
還真有點承受不住。
鐵溪的門票,是明信片。
有景區的相關介紹,
只可惜沒有景區的行走地圖。
停車場的附近,沒有郵筒,更沒有郵政機構。
把門票做成明信片,
好看,大於實際用處。
不遠處,有很顯眼的石碑。
上面倒是刻著鐵溪景區的地圖。
風吹雨打日曬,估計也沒人加以保養維護,
所謂的地圖,只是看看的話,
也要費點功夫,才能大致看個清楚。
本想得很好,用相機拍下來,
進入景區之後,到時也好有個參考。
現在看來,根本不可能。
好在整個鐵溪,基本是一條道走到黑。
所謂的岔路,
也只是為了看一些景點。
到時萬一錯過的話,
那也是天意。
台灣人提醒我們,最好請個向導。
如果所有景點都想看全,無一遺漏,
也許,真的有必要。
進入景區,迎面就是一連竄的下坡路,
蜿蜒向下,看不到頭。
旁邊石頭上,刻著三個大字,千層坎。
說實話,千層坎這幾個字,
能夠看懂的,只有千層兩字。
最後一字,四個人,
圍著一起看了半天,說法各不相同。
總之,就是沒看明白。
千層的說法,倒是非常形像。
確切說,只多不少。
好在我們是下山,
如果是從前山進,後山出,
看到這樣的台階,
還是望不到盡頭的上山路,
爬之前,少不了要罵娘了。
其實,從後山進,從前山出,
大部分的路,都是向下的。
這點,還是比較讓人欣慰的。
台階路的終點,是一片平原。
豁然開朗的感覺。
時光能夠倒流的話,
在古代,在這裡,結廬居住,真是世外隱居的好地方。
目光所及,見到了傳說中的簡易橋。
賣票工作人員告訴我們,
搶修工作,到昨天下午,
才算基本完成。
並提及,景區內的橋梁,
不是一兩天能夠修好造好的。
只能用簡易橋,暫時過渡。
原來所謂的簡易橋,
就是拿幾根木頭橫跨在溪流兩岸。
不過出於安全考慮,木頭之間用粗繩死死捆住。
這是第一座,但不是最後一座。
下雨已經是上兩天的事了,
今天的水流,並不是很急,
甚至,有些地方,很是平緩。
如果不是顧及身上帶著相機,手機之類,
不能入水的東西,
大可忽視這些簡易橋的存在。
涉溪而過,萬一失足滑倒,
一屁股坐在水裡,哈哈一笑,站起繼續前進。
不失為一種樂趣。
路邊的山岩上用紅字寫著三個小字,清風洞。
記得在進來時石碑上導游圖,
寫有這個景點。
環顧四周,並沒有看到有什麼洞。
如果有的話,也不並明顯。
後來想明白了,也許所謂的清風洞,
只不過是附近哪塊山岩上一個天然形成的洞穴而已。
貴州的喀斯特地貌,有這樣的洞,
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一路前行,雖說大多都是下山的路。
不過,路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好走。
前一階段的大雨,
外加後山,少有人問津。
有些地方,不僅僅是青苔鋪地,
甚至還有些泥濘。
很是擔心,這樣的路,行走在上面,
一分神,就會摔個人仰馬翻。
到時四腳朝天像王八一樣躺在地上,等同伴來拉。
那可是糗事一件了。
分神的原因,主要是身邊隨行的美景。
和金鞭溪神似的景色。
回來之後,把鐵溪拍攝的照片,
和當時在金鞭溪留下的照片比較。
要不是有日期作為提示,
有好幾張,自己都很難分辨清楚。
路不是一條道走到黑。
沿溪而設。
時而向左,時而向右。
四人穿行其中,時而高談闊論,時而引項高歌。
偌大景區,只有四人。
山林野趣,錦繡美景,你我分享。
快哉!快哉!
那個台灣人告訴我們,
鐵溪的標志性景點,龍潭,其實非常小。
小到什麼程度?
據他說,只不過是得月樓標房那麼大小。
走了將近2個半小時之後,
我們依舊沒有看到龍潭。
我們一度懷疑,是不是和那個台灣人一樣,
已經錯過了,而根本就沒有在意。
拿出門票,和同行的伙伴大聲吼道:
大家記得要注意這樣的景色啊!
鐵溪的門票,雖說沒有景區的行走地圖。
不過,好歹,正面印有龍潭的圖片。
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友情提示。
來了鐵溪,沒看到龍潭,就這樣回去了。
總覺得是憾事一件。
放好門票,下意識環顧四周,
猛然發現眼前看到的一切,
怎麼和門票上的那張圖片,有太大的相似性。
經過仔細對比之後,可以肯定,
右手邊那藍的有些誇張的潭子,
十有八九應該就是龍潭。
其余三人,還在有說有笑,往前走。
趕緊叫停他們。
後山的美景固然悅目,
不過,看了太多,很容易產生視覺疲勞。
疲勞到偌大的龍潭,
就在眼前,竟然視而不見。
陸姐發現的路邊石碑,
更加證實了我的猜想。
石碑上就刻了兩大字,龍潭。
龍字寫得很漂亮,很有龍飛鳳舞的感覺。
不過,這兩字並沒有著意地漆成紅色,
而是和石碑一個顏色。
確切說,字和石碑渾然一體。
非常容易忽視。
神秘的龍潭,就是這樣,在不經意間,出現在我們的眼前。
這樣的出場方式,也充滿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台灣人的說法過於誇張。
龍潭的確並不是很大,
不過,也不至於小到,
只有得月樓標房那樣大小。
站在潭邊,除了欣賞美景,
唯一要做的事,就是不停按動手中相機的快門。
很驚訝的是,
龍潭的水,是藍色。
而流出龍潭的水,
就神奇般地變成了綠色。
很多游客形容,說鐵溪如果是人,
那龍潭就是人的心髒。
這個說法,很貼切。
小唐和陸姐,還找到了門票上那張圖片拍攝的角度。
小小地自豪了一把。
逗留的時間,已經很長了。
是時候,該走了。
已經過了晚上6點。
之後的路到前山的出口,
是大部分游客走的路線。
比起後山的路,更加好走。
甚至於,記憶中,好像都是平路。
而且路邊還時不時出現指示牌,標明附近的景點。
兩者一比較,
後山的原始,更加突出。
不過,我們順著牌子看景點,
還得逆向思維一把。
畢竟這樣的指示牌,
是用來給前山進來游客指點迷津的。
原以為就這樣走出景區。
沒想到,意外,在毫無准備的情況下發生了。
走在最前的陸姐,忽然停住了腳步。
怎麼回事?
前面沒路了。
沒路了?
不會吧。
一路並沒有看到岔路,應該不會走錯路。
上前看看,
原來,不是沒有路,
是供游客走的路給倒下來的樹死死堵住。
砍樹,不可能,
沒有稱手的工具,
即使有砍刀,也不是一時半會,能砍出一條路的。
之前一直是四人在景區內行走,
不要說見不到一個工作人員,
就連負責清掃景區的人,
也沒有見到。
最近一次是在泰山,
在後山,也是這樣類似的情況。
不過,那時,好歹,
還見到一撿垃圾的阿姨。
景區派來撿游客隨手扔下的垃圾。
現在這樣的處境,
倒是非常希望,憑空能冒出個把當地人,
好讓我們脫離困境。
這只是幻想。
往左看看,已經記不清那是莊稼地,
還是什麼了。
只記得,能看清的是淤泥。
不管深淺如何,從這裡過,簡直是妄想。
看看右邊,還好,是泥地,
只不過長滿了植物。
能腳踏實地就好。
擋路的樹倒向右邊的部分,有點空隙。
把樹枝往上抬一下,四個人,
勉勉強強,硬是從縫隙中鑽了過去。
難怪說,太胖的人,
不太適宜參與戶外活動。
脫離困境,話題,不知道,
怎麼又轉到了借民族服裝拍照的事上了。
這個話題,從後山進鐵溪時,
不知道被哪位說起。
從網上看到攻略,說是在鎮遠,青龍洞對面的小廣場上,
可以借民族服裝拍照。
10元3件,苗族,侗族等等各種民族服裝品種繁多。
尋思著,回去以後,
有時間,也去借來拍拍照。
想來,是件很有趣的事。
我和小蓓借苗族的,小唐說,那我借侗族的好嘍。
陸姐呢?
她的回答倒是很有趣。
不是10元3件嗎,那我就不借了,就穿我原來的衣服。
土生土長的漢族。
四人站一起,苗族侗族,外加漢族,
好一個民族大團結。
老話重提,是小唐說起的。
回去以後還借不借民族服裝拍照?
依舊是陸姐的答復,非常雷人。
就我們這樣,現在回鎮遠,
馬上衝過去借服裝。
估計出再多的錢,老板都不干。
互相看了一下對方,
現如今,的確,每個人都很狼狽。
比起坐旅游觀光車一路顛簸到後山,
還要狼狽。
快到出口時,路出現了分岔。
右邊過吊橋的路,是走向一處休息點的。
不過萬宗歸一,最終都可以走出鐵溪。
找出何大哥的名片,想著打個電話給他,好讓他來接我們。
沒想到,他已經在停車場等候多時了。
據他本人說,他6點左右就到了。
算算我們,差不多,
這時候,也應該到了。
現在是晚上7點半,
也就是說,
等了我們差不多1個半小時的時間了。
晚上6點,那時,
我們好像剛到龍潭。
還在那邊亂擺POSE窮拍照。
慶幸沒有一個人留給司機手機號碼。
和他隨意說起,景區的道路,
被倒下的樹給擋住了。
只是隨便說說。
沒想到,何大哥聽到以後,很是重視。
跑向一邊,叫來了景區工作人員。
之後兩人用當地話談了一通。
一句都沒聽懂。
然後何大哥回來以後,
用最簡單的話概括性和我們說了一下:
今天早上,景區內工作人員也沒見到有樹倒下的情況,
也沒有人來反映過。
最後那名工作人員,特意過來,
詢問我們,樹倒下的位置。
並表示了誠摯的歉意。
隨便說說的話,會引起重視,
恐怕,誰都沒有想到。
晚7點45分,車停祝聖橋。
問何大哥是否吃過晚飯,
沒有的話,就和我們一起吃吧。
多個人,多雙筷子,僅此而已。
他說,家裡老婆孩子還在等他呢。
那就不勉強了。
問及你們當地人都在哪裡吃飯?
昨晚吃的苗伯媽酸菜魚火鍋,味道是不錯。
不過,再美味的東西,也不能每天都吃。
他說附近的水景樓,還可以。
那就這家吧。
店內人氣很旺。
仔細打量一下,差不多,的確都是當地人在用餐。
水景樓,顧名思義,就是可以看到水景的飯館。
鎮遠的水,指的就是舞陽河。
沒坐在店裡,直接到外面露台。
讓伙計找張台子,還有椅子。
枕河,對面就是青龍洞。
風景,倒是這邊獨佳。
不過,菜的價格,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的便宜。
好像點了四菜一湯,
還是五菜一湯。
最後一結帳,105元。
點的只是普通家常菜,
連雞啊鴨啊,都沒有。
這頓晚飯,是我們這次黔東南行走,
花費最貴的一頓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