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了,怎麼說都要新心情,新氣像,新感覺。雖說要新氣像,我們卻在新年的第二天,又來到了古老的蘇州。慢活的蘇州城,用她歷經千年的坦然姿態,悠然卻又優雅。“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忽然覺得,這句常用來形容古鎮的句子,竟然是蘇州最般配。
大約一天半的時間,我們將大把的冬日溫暖時光,都悠悠然耗在山塘街的青石板路上、白牆黑瓦下、水光瀲灩中。這條1100多年歷史的老街,名頭大得很,被稱作“姑蘇第一街”。其實相對於蘇州城2500年的歷史,這條1100多年的老街,似乎也不漫長。之所以有名,大約因為古街與大詩人白居易有關;還有古街這種“水路並行,河街相鄰”的格局,很能代表蘇州古街巷的特點。
關於水路並行的特點,其實在平江路上,也得到了極大地體現。看來姑蘇城裡,這種有水有路的街道,最受古人和今人的歡迎。但山塘街一來比平江路長,號稱“七裡山塘”;二來比800多年的平江路老。這麼一比,好像平江路有點落敗,但是我看完山塘街,倒是更喜歡平江路了。山塘街過於喧鬧,特別是從渡僧橋到新民橋一段,雖然人文薈萃,商館老店林立,但商業氣息也濃重得很。相較起來,平江路就安靜太多了。打個比方,平江路就像是個優雅的大家閨秀,山塘街則像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市井小兒。
山塘街據說是由白居易修建的,當時他在蘇州當刺史。公元825年,刺史白居易大人視察虎丘,一路大概乘船過去的,結果發現這一路很不好走,河道淤積。於是,大人下令開河築路,山塘河與山塘街就這麼問世了。因為河道和街道,東起閶門渡僧橋,西至虎丘望山橋,全長約7裡,所以稱作“七裡山塘”。其實現在恢復的一段,僅僅360多米,不及十分之一,但管中窺豹,還是要得的。
紅燈籠和裝飾最隆重的,是渡僧橋到新民橋一段。過了新民橋,變化很大。變化之所以大,在於新民橋前仿佛做給游客看的,新民橋後仿佛才真正是蘇州老百姓自己的。也有商鋪,但賣的都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或是各色蛋糕、或是廉價衣服、或是熟食店、或是菜攤水果鋪,反正就像很多城市的小商品街一樣,熱鬧而平凡。我們在一家百年老店(蘇州動不動就是百年老店),“榮洋樓”,吃2塊錢的小餛飩時,碰到一位下午坐車過來逛山塘街的蘇州老人。老人說:每天我坐20元月票的公車來山塘街,但只逛新民橋後段,我們稱下塘街,這裡買東西便宜呀,一袋子貢橘才2塊錢,還有這小餛飩也才2塊錢,其他地方是買不到這麼便宜的嘍!來這一個下午,又玩又吃,晃蕩一下午,消磨時間,多好!中午,我們折回定的“乾生元”入住,吃午飯麼,當然就在最近的“十八金”。共148元,味道不錯,據熱情的服務員說,大廚是從松鶴樓出來的。點了他家的“松鼠桂魚”,相對於松鶴樓138元的價格,這裡78一條的桂魚,還不算太辣手。桂魚炸的酥脆,澆的醬汁酸甜適中,可惜沒舍得去松鶴樓吃,沒什麼可比性。涼菜鵝肝,甜甜的糯糯的,15元;清炒金花菜,很新鮮很嫩,好吃,10元,加了黃酒噴了點,怎一個香字了得!砂鍋羊肉,蘇州的藏書羊肉,全帶皮的,肉香有筋道,冬天吃它真是太美味了。
吃完,和熱情的服務員大姐還有大廚兼老板聊天,據說,原來松鶴樓的老師傅們全走了,自己開店掙錢,現在那裡都是些小年輕,不靈的。不知真假。中午一桌菜,當然還得喝點酒,來瓶蘇州黃酒,用姜絲話梅燙的熱熱的,冬天裡喝了很溫暖。當然沒喝完,還剩一半,又哼哧哧的背回了家。

(新民橋上)

(古戲台)山塘街上的古戲台,好像並沒有戲在演,風格很秀麗,也有特色,一對新人穿了旗袍在這拍結婚照。不少老人坐在前面的亭子裡,啥事也不干,就是閑坐。旁邊就是游船碼頭。

(夜色山塘街)

(山塘街入口)

(十八金的松鼠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