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 多雲轉晴 珠海到澳門為了盡早抵達澳門,這天我們6:30就起床了,只是FIONA MM每天早上雷打不動地一個多小時化妝時間真是頗為鍛煉我天蠍座人的耐心。毫不誇張地介紹下她的行頭:行李箱裡裝有3個包,3頂帽子,一天一套的服裝,3雙鞋子,N多化妝品,哦喲,我只能送她兩個字:節棍!簡單吃了早點,3路公交竟然還坐反了方向,不過正是這一周折,讓我們看到珠海市民的NICE,有人提醒我們坐錯車,有人在我們缺零錢時補足了車費,世上還是好人多。到達拱北後,神奇之旅才算真正開始。拿著簽證和作假的機票,想好應對的台詞,我和FIONA進入了排隊過關的陣營。天曉得關閘的那個男人眼神有什麼問題,竟然拿了我的護照,又要去身份證,還要我把頭發夾到耳後,依然說我的表情和照片上不像。我倒是沒有緊張,抿嘴一笑,這回像了吧?終於放行,倒是讓等在我後面的FIONA緊張了許久。還未好好興奮呢,卻不料竟然還有第二關檢查口,總算這次沒有滯留。哈哈,澳門,我們來啦!走出令我們略微忐忑的拱北口岸,便是澳門的關閘了。關閘建於1870年,具有歐陸特色的拱門見證著澳門的發展。極富現代感的關閘廣場中央設有多個波浪形噴水池,舞動的水柱與嫩綠的草坪互相輝映。這裡是我們抵達澳門的首個地標,自然少不了留影紀念。下一步要先找住所。我們前一天在7天上網查了澳門的住宿價格,和香港一樣,幾乎找不到500元以下的旅館。唯一看到的兩家位於司打口,其實也沒來得及研究其地理位置,貌似還蠻中心的,決定先過去打探下再說。一時沒看到銀行,只有一個小小的兌換貨幣處,1:1.3的彙率,我和FIONA分別換了少量澳門幣,在廣場地下一層坐上10路公車(3.2澳門幣)去往司打口。澳門很小,由澳門半島、氹仔和路環兩個離島組成。一路上,我內心的興奮感難以言表,看FIONA的神情,更是欣喜於色。周三上午9點多是澳門人上班的高峰時段,堵是堵了點,不過車子開開停停倒是能讓我們多觀望觀望從半島邊遠地區進入中心地帶的各種人文景像。司機是個中年男子,說是到了司機口會叫我們。(回珠海那天坐的是5路車,竟然又遇到這個司機,他也一眼認出了我們,如果說無通行證入關是一神奇的話,那麼不同車輛遇上同一司機也算得上是又一神奇了。)司打口的酒店大約有三四家,新新要800多澳門幣一晚,貴且不說還沒房間。澳萊英京酒店(Ole London Hotel司打口4-6號) 就在新新隔壁,門廳不大,卻很精致,價格還比網上的更便宜些,僅需400/晚,但只有當晚有房間,第二天已經預訂滿了,ANYWAY,能先搞定一天也好。安頓好才10點,我們決定先去大三巴逛逛。路上FIONA無意中發現一家名為“新中央”的旅館,進去一問19號有房,門面陳舊了點,房間估計也好不到哪裡去,好歹離大三巴近,出門就有很多公車,不失為一個尚可的選擇。我們當即決定明天就搬到這家。到澳門旅游,肯定要一探世界遺產“澳門歷史城區”,教堂、廟宇、中式樓閣、西式庭園,行走在這些建築群間,思緒想必也會在由一磚一瓦堆迭起的歷史長廊中不斷飄移。新中央往前約莫50米就是著名的議事亭前地,澳門廣場很多,而議事亭前地則大多游客的首選。它舊稱噴水池,噴水池上擺放的像征葡萄牙航海遠征的天球儀是古往今來唯一增添的物品。議事亭前地的馬路對面的民政公署,又名“議事亭”,即政府議事的地方。過了議事廳前地,右手邊的仁慈堂是澳門第一所慈善組織會址,白色的外牆給人樸實安靜之感,與其慈善為懷的形像不謀而合。據說,仁慈堂還與澳門龍頭產業博彩業有關,原來澳門是中國最早正式發售中西式彩票的地方,而第一批以慈善為目的彩票就是由仁慈堂發行。看建築的同時,女孩子自然少不了逛商店,這裡有多家SASA,還有卓越等化妝品店。我們在SASA先小戰一截,隨後行至一個多叉路口見到的便是以巴洛克風格建築而成的玫瑰堂,其粉黃色的牆體不僅讓這個古老的建築多了一分年輕,與綠色門窗融合,更像是婉若一朵優雅的黃玫瑰。我們發現澳門這些老建築大多呈現粉粉的顏色,薩是漂亮。而大堂則是澳門唯一的天主教座堂。早在1575年,天主教在澳門設立了主教轄區。有“聖名之城”稱號的澳門一度成為天主教在遠東的傳播中心。翌年就興建了主教座堂,雄偉的祭壇下,掩埋了一些古墓,包括賈耐勞、華年達、嘉沙爾等16、17世紀時主教的骨殖或遺體。現時,主教座堂已經過多次修葺,我們去的這天游客很少,大堂前站立片刻,內心似乎也倍感寧靜。看過這些建築後,根據攻略下一站應該是南灣湖,後來我才發現在大三巴這一片還有一些景點我們沒走到,有些遺憾沒看到澳門的最高點“炮台”,就連大三巴牌坊我們也是晚上回來後無意中發現的。不過呢,每次旅游總要留點東西給到下一次,那樣才能更有趣味不是嗎?南灣湖在葡萄牙語中叫Praia Grande,意即“大灣”,原為澳門半島的一處海灣,昔日為商船停泊之處。沿岸為澳門政治、商業中心。1930年代東面水面進行填海,成今日葡京酒店所在。其余水面於1990年代改為人工湖,稱南灣湖。此時已臨近中午,太陽開始變得強烈,湖邊也無太多可看,一路走過民國大馬路後,我們在西灣安記咖啡館落座開始午餐。只知道澳門的豬仔包(12)很出名,老板娘笑著說,澳門好吃的包可不止豬仔包哦!在她的推薦下我們還嘗試了蟹仔辣魚包(17),果然很不錯,蟹仔很Q很脆,咬起來咯吱咯吱的。它家的凍奶茶(11)和FIONA好奇嘗試的凍好力克(11)味道也都很贊。填報了肚皮,下午我們將要開啟澳門的教堂之旅。第一個來到的是聖老楞佐教堂,又名“風順堂”,教堂內設立的風信旗杆,為當時主要靠風力行駛的葡萄牙帆船提供重要指標。“風順”是“風信”粵語諧音,此名一出,讓教堂更具有中國化的親切意味。聖老楞佐教堂與媽閣廟距離不遠,卻在短小的路程中看到葡萄牙人航海主保和中國海神的前後呼應,見證了西方與中國文化的碰撞與共融,領略澳門人對不同文化的包容。在聖老楞佐教堂邊上有家肥仔咖啡館,下午茶的時間門口排著一溜長隊,走近一看好像是外賣的牛腩,肚子沒空間了,拍張照吧,留待下次來品嘗。從肥仔左側一路走上去,路邊停有好多體積很小的車輛,的確,澳門路窄又陡,車小才方便駕駛嗎,難怪這裡有很多人開MINI COOPER呢。經過一個拐角處的休閑花園,就是著名的崗頂劇院花園了。它是中國第一所西式劇院,興建於1860年,正是它令中國的土地上從此有了放映的電影場地。崗頂劇院原來有個洋名叫伯多祿五世劇院,為紀念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又有綽號馬蛟戲院。這裡還有一葡國菜餐廳,環境非常不錯,很適合戀人晚間在此感受浪漫的葡萄牙韻味。我帶的長焦也在這一刻開始派上了大用場。在崗頂劇院對面是由意大利天主教奧斯定教會於1586年來澳傳教時興建的聖奧斯定教堂,它也是澳門第一所英語布道的教堂。聖奧斯定初建時非常簡陋,每逢下雨,教士們用蒲葵葉覆蓋屋頂以遮風擋雨,飛揚的葉子在華人眼中,即聯想起龍須飄飄,於是就稱教堂為“龍須廟”,後又以粵音轉稱“龍嵩廟”或“龍公廟”,亦因此位處教堂側的街道稱為龍嵩街。從當時的“廟”到之後的“教堂”,體現出澳門遍布每個角落的中西交融。崗頂與聖奧斯定教堂中間的小路幽靜雅致,很有歐陸風情,是絕佳的情侶幽會地,也很適合拍攝婚紗照。前方丁字路口左側分別是有著“修士少林寺”之稱的聖若瑟修院及何東圖書館。踏在葡式碎石鋪成的小徑,聽教堂傳出平緩鐘聲,看著幾個老外坐在一角喝著咖啡,澳門的小資生活或許要比還上海略勝一籌呢。經過彙業銀行,兜兜轉轉,我們終於找到了占地約4千平方米的鄭家大屋,可惜正值維修期,不免遺憾於無法觀賞到這一嶺南風格院落式大宅。鄭家大屋另一側就是孕育澳門葡人文化的亞婆井前地。傳說明朝時期一位婆婆在此地造了口井,方便居民汲取飲用,故稱亞婆井。亞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以前是澳門主要的水源,因此成為葡萄牙人在澳門最早的聚居點之一。昔日葡萄牙式建築依然保留著,與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大宅遙遙相對,體會中西兩種相異文化和平共處的特色。澳門葡人民謠說:“喝了亞婆井水,忘不掉澳門;要麼在澳門成家,要麼遠別重來”。可見本地葡人對亞婆井具有深厚的感情。游歷了一圈教堂之後,我們沿下坡路走到大馬路上。覺得澳門的小徑或者馬路都很有意思,好像韓國一樣時常是一會上坡一會下坡,難怪在澳門見到的女子多半都很苗條,男人也少見肥胖人群,鍛煉身體自然天成都不用去GYM了。這裡竟然還有一家澳門槍店,澳門居民可是持槍嗎?我們可要小心呢。南湖灣邊上就是八佰伴,再往前是英皇娛樂城,那也是我們此次澳門之行去到的首個賭場。英皇門口是兩個身著紅衣的高個子老外,門廳很高,2-4樓都是CASINO,再往上似乎就是VIP才能進入的場所了。對於賭博,我和FIONA都沒有興趣,看了一圈,也沒激發起小堵一把的欲望。倒是不遠處傳來的上海人聲音吸引了我們,那是幾個中年男女,正玩在興頭上,還豪言跟著他們玩一定不會輸錢。詢問之後知道他們玩的是9點,看了幾把,大概也就知道了輸贏規則。這樣的大桌在英皇最低籌碼是300,這幾個上海人下注至少1000,說是從來不知道澳門有什麼景點,每次來都是從周一玩到周四,周五回上海。簡直把賭博當成上常日班了呢。看他們玩過幾把,我們也撤了。出門左拐走過一個地下通道來到位於仙德麗街的“永利酒店”(Wynn)。門外碩大的噴泉池,水面平靜得讓人不忍喧嘩;大堂高貴的大理石地板和紫色的蘭花裝飾,讓人唏噓酒店的華麗;各種國際時尚品牌Chanel, Bulgari, Dior, Fendi,讓人目不暇接;最贊的是Tree of prosperity吉祥樹的演出,這可謂是我們旅途發生的又一神奇。事實上當我們看到人群聚集時一開始還不想去個鬧猛,還好沒有急著離開,這個表演可要30分鐘才有一次呢,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此處抬頭但見天花板雕刻了金碧輝煌、惟妙惟肖的12生肖,忽然音樂聲起,12生肖慢慢如蓮花般散開,中間出現三維如萬花筒般的圖案,一個銀色水晶燈緩緩降下的同時,下方巨大圓盤中央升起一棵茁長的參天大樹,樹葉顏色由綠呈金,不停有人往樹上投擲硬幣,清脆的硬幣落地聲此起彼伏,天吶,所謂吉祥樹,每天收成可是不容小視呢。大約10分鐘後,“吉祥樹”重回地底,天幕亦由金光閃閃、刻有十二生肖的屏障收起,表演到此結束。這一天我們幾乎走了6小時,晚上我們來到有半個多世紀歷史的黃枝記雲吞面店就餐。“無酒安能邀月飲,有錢最好食雲吞”,黃枝記介紹上的這句話讓我記憶猶新,我點了一碗鮮蝦雲吞,僅售24元,每個雲吞裡就有三個大蝦,貨真價實且物超所值。FIONA點的咖喱牛腩面,一樣價格,口味也是鮮辣無比。再來上一盆蠔油菜心(23),蠔油微甜,菜心嫩脆,贊!饕餮過後,在新苗超市采購了給朋友們帶的手信,我們這才真正來到大三巴牌坊。自從1835年一場大火,原為中西合璧的聖保祿教堂,變成了只有前壁的遺址。聖保祿教堂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號稱“東方梵蒂岡”,附屬於聖保祿學院。學院是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從1594年成立至1762年結束期間,不少訪華的外國傳教士來修讀中文,令學院成為這些傳教士進入中國的重要傳教基地,對推動歐洲和中國的宗教及文化交流起到無可比擬的卓越作用。教堂成為遺址之後,因前壁與中國傳統牌坊相似,加上“聖保祿”從葡文 (São Paulo) 音譯成中文,說成“三巴”,才有大三巴牌坊的稱謂。牌坊的建築是巴洛克式,並有明顯東方色彩的雕刻,包括代表中國和日本的牡丹及菊花圖案,令她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教堂中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色。夜晚的燈光打在牌坊上,顯得神秘莫測。不少游客坐在台階上休憩,而我則被兩對在此拍攝夜景婚紗照的男女吸引,不停按動快門,似乎他們的幸福也傳染給了我。此夜就在新婚者們的柔情蜜意中悄悄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