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爾---瑞士伸出雙手,與德法相握。巴塞爾位於瑞士北部的萊茵河岸,與法、德兩國交界。與鄰國的邊境城市一起,巴塞爾成為歐洲萊茵上游地區的三個中心之一。 由於地理位置的極度優越,巴塞爾的機場不教巴塞爾機場,而是叫做EuroAirport,厲害吧。
萊茵河把這座城市分為兩個部分:右岸的小巴塞爾和左岸的大巴塞爾。這兩個城市部分自古以來一直不合,某些風俗甚至延續到今天。一方面,大巴塞爾至今保持所謂的“Lällekönig“(意為“舌頭國王”):“舌頭國王”站在大巴塞爾的萊茵河的橋上,把舌頭伸向右岸小巴塞爾的方向。小巴塞爾則通過Gryff大鳥狂呼節來表示不服:Gryff大鳥會在橋上示威般地跳舞,並把屁股對著大巴塞爾的方向。
巴塞爾不僅是瑞士最重要的展會城市,也是化工醫藥工業的中心。世界著名的諾華(Novartis)和羅氏(Hoffmann-La-Roche)醫藥公司不僅首先創建於巴塞爾,而且直至今天,它們的總部仍設在巴塞爾並在這裡生產部分產品。
總之,巴塞爾,一兩句話遠遠不足以描述這個充滿魅力的城市。
令人印像深刻的鐵鏽色的市政大廳矗立在市場廣場(MarktPlatz)上,是巴塞爾州府所在地,同時也是市政委員會所在地。
特別值得一看的是市政會議廳、美麗的內庭、富於浪漫氣息的拱廊和宏偉的高塔。
市政廳自14世紀以來就位於這一地區,而不在該市以前的統治者即兼任主教的公國君主所在地,當時這一統治者住在教堂山上。不選在同一地址,說明當時的市民隨著自己經濟實力的增長而尋求獨立,不再受制於主教。手工業者組成了15個行會,於1501年執行了市政委員會加入瑞士聯邦的決定。
為紀念這一事件,16世紀初,當時的市政廳前半部分由一座極著名的新建築取代。城垛也進行了裝修,四周色彩非常豐富,懸掛著12枚徽章,代表了包括當時加入瑞士聯邦的巴塞爾在內的12個州。17世紀初,市政大廳進行了擴建,Hans Bock將更寬更長的牆面進行了粉刷,具有仿建築學的特點。
1900年,市政大廳有進行了進一步的擴建,最左邊加上了配樓,右邊修起了一座塔,同時,拆除了建於14世紀的原有後樓,建起了一座新樓。這是一個歷史主義時期,因為建築師們使用了傳統風格中的元素,一些舊的部分及其建築形式融合到了新的建築中,但整個裝飾在當時屬於最新風格,即新藝術風格。
交通: SBB火車站8路巴士到Markt-Platz
紅沙岩砌成的高牆,五顏六色的瓦鋪成的房頂,高聳的雙塔,這一切的一切使大教堂成為巴塞爾重要的特色之一。酒窖、唱詩班、鹿特丹伊拉斯謨之墓、Galluspforte和兩個回廊見證了大教堂幾個世紀的滄桑。
大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 王朝時期,該建築於917年匈牙利人進攻整個城市時遭到毀滅。11世紀初,亨利二世為巴塞爾建起了一座宏偉的新教堂。12世紀最後25年間,亨利時期的教堂被羅馬式建築所取代,1356年大地震後重新修復成哥特式教堂。
交通: 從市政廳可以直接走過去.
教堂後面位於萊茵河上方的平台被稱作“Pfalz”.“Pfalz”一詞來自“palatium”(即“宮殿”之意), 因為巴塞爾主教的住宅就在這附近。 在巴塞爾的Pfalz可以一睹老城的壯麗風采,還能看到瑞士、德國和法國三國交界地。
沿著平台往河邊走,河對岸就是小巴塞爾,也是諸多500強大公司的駐地,包括著名的瑞士諾華職藥。
Spalentor是1400年防御工事中現存的三座城門之一,氣勢恢宏。
從阿爾薩斯運來供應巴塞爾的許多重要物資,都要經過這座城門。
城市的一側裝飾有創作於15世紀初的三個人物——聖母像和兩個聖徒。
交通: 從市場廣場做3路Tram坐三站.

(市政廳)

(巴塞爾大教堂)

(教堂後面的宮殿平台)

(萊茵河邊的巴塞爾的標准照)

(夕陽下的spalentor(spalen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