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臨沂,人們就會想到孟良崮,想到陳毅、粟裕及被他們消滅的國民黨74師。看過電影《紅日》的人都知道張靈甫,他就是被擊斃在孟良崮上的。初到臨沂,當地的朋友就向我們介紹孟良崮,其實早在來之前我們就已了解了有關資料,但對朋友們的介紹我們還是挺感興趣,因為孟良崮太有名了,張靈甫太有名了。正因為有名所以名揚海外,因此,第二天一早,我們就驅車直奔孟良崮。孟良崮位於臨沂市蒙陰縣垛莊鎮境內,屬蒙山山系,主峰海拔575.2米,面積1.5平方公裡。出臨沂沿205國道向北不一會就進入蒙陰縣境內。沂蒙山勢奇特,以多崮而著名。“崮”地貌學上稱為“方山地貌”,即崮頂部呈圓形,平展開闊,峰頂周圍陡峭,峭壁 下則為均勻的緩坡。孟良崮就是沂蒙山七十二崮之一,因此,我們一路上均是在緩坡上行進,而無爬山的感覺。直到遠遠的望見了一座山峰,我們知道孟良崮到了。
孟良崮相傳宋朝楊家軍將領孟良曾屯兵於此,故名。在過去的歲月裡它一直是默默無聞的。1947年5月,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於孟良崮一舉殲滅了國民黨的精銳部隊整編七十四師,擊斃該師師長張靈甫,由此而來它就名聲大振。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和烈士陵園就坐落在孟良崮下,被一片翠柏綠蔭環抱著,這裡安葬著此次戰役中犧牲了的解放軍烈士。陵園內聳立著陳、粟倆將軍的巨型雕像,他們的身後就是鼎鼎大名的孟良崮,55年前就是在這片土地上,他們在對手的重重包圍下,施展了卓越的軍事才華,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之勢一舉殲滅了張靈甫的七十四師,從而扭轉了華東地區對手雙方的局勢,演繹了一場名垂青史的著名戰役。而作為他們對手的張靈甫雖見刀見血的和日本侵略軍戰鬥了數年,以其軍人的才干和勇敢、以其慷慨赴死的忠勇和氣節成為一個抗日名將,但在這場氣勢恢宏、慘烈的戰爭中,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失敗的命運,因為當他獻身民族的事業時,他可以成為英雄,但當他打起內戰時他卻不屬於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有意思地是據說張靈甫生前最佩服的軍人就是粟裕將軍,結果他最終了結在粟裕將軍的運籌帷幄之下。當時的華野6縱政治部宣傳處長吳強(《紅日》小說作者)奉皮定鈞副司令員之命厚葬張靈甫。他購來一口4寸厚的楸木棺材,用新白布裹好屍體,葬於沂南野竹旺一村民地瓜窖內,築一大墳丘,立上大木牌,上寫張的職務和姓名,當時新華社曾播發消息,請張之親屬到該處收屍,而其親屬及占領這一帶的國民黨軍並未來收屍。
從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旁的一條公路上山,汽車在盤山公路上經過幾個陡峭的盤旋不一會就到了孟良崮頂上,頂上立有1984年建造的孟良崮戰役紀念碑。紀念碑碑高30米,由三塊狀如刺刀的灰色花崗石築成,像征著野戰軍、地方軍和民兵的武裝力量體制。碑中部正面鐫刻著胡耀邦同志親筆題寫的“孟良崮戰役紀念碑”八個鎦金大字。而在紀念碑下方就是擊斃張靈甫的那個山洞了。站在孟良崮頂遠眺昔日的戰場,遠處山巒起伏,山崮的地形更加讓人感到易守難攻,然而張靈甫在攜著驕橫的傲姿、孤軍突出連續幾日攻擊華野總部坦埠不成後退守於此,為自己寫下了悲劇的結局。一個步步勇於為進的軍人,當他想守時據有一個最有利的地形卻沒有守住,這不能不說是張靈甫的悲哀。如果說戰術上他是一個失敗者、迫不得已轉攻為守的話,那麼戰略上他早就被那些平庸的黨國帥才們給耽誤了,據說若當時他能再堅守三小時,戰局就會改變,可惜的是華野沒有給他三小時;命運沒有給他三小時;歷史沒有給他三小時。
“戰地黃花分外香”。孟良崮作為旅游點 自然的吸引了不少旅游者,也使不少的農民經起商來,旅游點上到處都是買旅游紀念品的,為了紀念,我在攤上買了一本《血火洗禮的山崮》和VCD《英雄孟良崮》,回程路上迫不及待的翻看起來,這才發現書本裝訂和印刷粗糙無疑是盜版,朋友們都笑談當地的農民“觀念更新”了,我暗忖盜版就盜版算了,反正還能看,誰知回到賓館想就小陳的筆記本看下VCD,嗨,拆開包裝一看全假的。
(相關圖片請看laotu.51.net2002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