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三山之三碑林書香慧焦山

作者: sunmg

導讀焦山原名樵山,高150米,周2000米,位於市區東北,巋然聳立揚子江心,與對岸像山夾江對峙。相傳東漢末年,陝中高士焦光隱居於此,皇帝三下詔書而不出,宋徽宗為紀念焦光賜名此山為焦山了。又因綠波環抱,林木蓊郁,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幫又有一名稱“浮玉山”。 山東北有兩座小山一近一遠在江中洲上,叫作松廖山和夷山。好像兩塊石闕守衛在古代大 ...

焦山原名樵山,高150米,周2000米,位於市區東北,巋然聳立揚子江心,與對岸像山夾江對峙。相傳東漢末年,陝中高士焦光隱居於此,皇帝三下詔書而不出,宋徽宗為紀念焦光賜名此山為焦山了。又因綠波環抱,林木蓊郁,綠草如茵,滿山蒼翠,宛然碧玉浮江,幫又有一名稱“浮玉山”。 山東北有兩座小山一近一遠在江中洲上,叫作松廖山和夷山。好像兩塊石闕守衛在古代大江入海的海口,故而又稱“海門”。焦山,系“京口三山”名勝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樸幽雅聞名於世,是萬裡長江中唯一四面環水的游覽島嶼。焦山山水天然真實,焦山聳峙於江心,似“中流砥柱”、“鎮江靖濤”,氣勢磅薄;加上山寺隱約,林木蒼翠,水域廣闊,環境幽美,宛若人間仙島在水中縹緲。山上古木蔥榮,石刻林立,寺廟建築皆掩映於老樹蔥籠之中,所以有“焦山山裹寺”之說。古人曾以“金山以樓閣勝,焦山以樹碑勝”來評價兩山,看來不失公允。焦山藏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和著名的古跡:摩崖石刻於世皆知,碑林墨寶之多,僅次於古都西安碑林,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被稱為“碑中之王”的《痤鶴銘》碑為稀世珍寶;焦山多禪寺精舍亭台樓閣。比較有名的有定慧寺、別峰庵等十多個庵寺。鄭板橋有詩雲:“靜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籬笆。”亭台樓閣有華嚴閣、觀瀾閣、吸江樓等,這些古建築精華點綴江山,在自然山水中增添了絢麗的色彩。因此,古人又稱焦山十六景:華嚴月色,定慧潮音,山門松影,庵院槐陰,海雲墨寶,石屋藏銘,西岸遠景,東麓新林,江亭禮佛,岩洞尋仙,自然問道,安隱棲禪,危樓觀日,枯木品香,香林花圃,別峰裡園。焦山還具有珍貴的“四古”。分別是古寺廟定慧寺,古樹六朝柏、宋代槐、明代銀杏,古碑刻《痊鶴銘》和古摩崖石刻。定慧寺(焦山寺)

定慧寺始建於東漢興平年間,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原名普濟寺,宋朝時稱普濟禪院,元代改稱焦山寺,清康熙南巡來游焦山時將春改名為“定慧寺”,一直沿用至今。“定慧”二字,取於佛家“由戒生定”,因定發慧和寂照又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私心雜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聞、思、修”三條途徑來增長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之綱領,可見“定慧”二字頗有深意。定慧寺規模宏大,明代為全盛時期,有殿宇98間、和尚3000人,參禪的僧侶達數萬人,加上定慧寺兩旁還有18個庵寺,稱“十八房”,故在佛教禪寺廟中有著顯赫地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古剎,曾有“十方叢林”、“歷代祖庭”之稱。

定慧寺的山門朝南,面對像山,游人在此展望,富有“大江東去,群山西來”之感。山門高度雖然不大,但頗為古色古香,莊嚴典雅。門前有一對明代石獅在鎮守山門,威武森嚴。門楣上有“焦山定慧寺”匾額,為茗山大佛師親書。山門兩旁懸掛有一副頗有氣魄的楹聯:“長江此天塹,中國有聖人”。在山門迎面的照壁上有明代進士胡纘宗所題的“海不揚波”四個大字,顯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走進山門,穿過天王殿,定慧寺天王殿前有一座木結構的古式方亭,亭中豎立一塊石碑,碑面上刻有乾隆第一次南巡時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來焦山時作的《游焦山作歌疊舊作韻》。因是皇帝手書刻碑建亭,故稱“御碑亭”。

大雄寶殿是定慧寺的主體建築,仍保持明代風格,屋頂雕龍描鳳,圖案精美,國內外罕見。殿堂金壁輝煌、巍峨壯觀。殿內有一盞長明燈高懸在半空,清康熙皇帝所寫的“香林”兩個大字閃爍於燭光香煙之中,充滿著莊嚴肅穆的氣氛。大殿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藥師、彌陀三尊大佛高座在蓮花寶座上,面容和藹慈祥、莊嚴肅穆。大殿兩旁分別排列著十八羅漢像,造型生動,姿態各異,臉容不同,個個神彩奕奕、栩栩如生。主佛的背後,為海島——善財求法壁塑。海島正中為觀世音,左善財,右龍女分別守衛在兩旁。其它神仙分布在海島各處,這些佛像是根據佛教《華嚴經》的“善財五十三參”的傳說來塑造和布局的。整個海島圖表現了學佛修行的過程,透出佛國的莊嚴。大殿前還有兩株近500年的人稱“活化石”的銀杏樹,高大參天,雖然歷經千載風霜,卻仍然枝葉繁茂,雄姿不減當年。明代銀杏,春華秋實,至今依然果實累累,不愧為焦山一大勝景。在大雄寶殿西側的院裡,有一口人工井,號稱“東泠泉”,相傳是焦光煉丹取水之處,亦稱煉丹井。

定慧寺東的觀瀾閣是乾隆皇帝南巡時逗留的行宮,是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行宮為兩層建築,古代閣外驚濤駭浪,波瀾壯觀,潮聲振天,故名觀瀾閣。閣前有一排古楓楊挺拔秀麗,樓上下東、南、西三面是明窗若鏡,在樓上長廊觀賞江景,視野開闊,近看花木扶疏,遠眺江波洶湧,白雲隱逸,群山急秀,真是一幅美妙的圖畫。

華嚴閣位於定慧寺西南,面臨大江,背倚峭壁,是一座兩層樓的臨水建築。華嚴二字出於《華嚴經》,比喻這裡是“百花齊放,包羅萬像”的勝境。樓上廳堂正中掛有“一片浮玉,十分江景”的對聯,對登樓觀景有畫龍點睛之妙。華嚴閣是賞月的佳地,金色的秋夜,是焦山最富詩意的十六景之一。每當皓月當空,江上銀濤萬傾,波光粼粼,碧空如洗,交輝相映,蔚為奇觀。仿佛置身於水晶宮,恍若進入仙境。在華嚴閣門北邊的花牆上嵌有“龍飛鳳舞”四個大字,是清代的兩江總督徐傳龍的手跡。相傳每逢五月端午節,為了奠祭愛國詩人屈原,鎮江居民在此賽龍舟,這時焦山上百鳥驚鳴,直飛雲霄。“龍飛鳳舞”四個字就是對當年這熱鬧場面的描繪。華嚴閣東側有一個小山洞,人稱“安隱岩”,洞口石壁上嵌有蘇東坡的石刻畫像和焦山十六景詠詩,可見焦山景色之勝。

吸江樓聳立在焦山東峰絕頂,原名吸江亭。吸江樓位於焦山東麓的絕頂。樓上四面開窗,臨窗遠眺,江江浩瀚,盡入眼底,江濤激浪似與人呼吸相應和,故有此名。因亭內四面有木雕佛像,所以又叫四面佛亭。樓呈八角形,整個結構為水泥仿木,有樓梯盤旋而上,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樓為兩層,上層橫額題有“吸江樓”三字,底層橫額寫有“江山勝概”四個大字。登樓遠眺,大江南北旖旎風光,佳處妙景盡收眼底。江北碧野遼闊,纖陌縱橫,一望無際,江南蒼翠青山,連丘疊嶂。此外視野廣闊,氣像萬千,令人精神頓爽。若夏日清晨登樓觀日出,別有風味,歷來為游人所稱道。

在吸江樓之西不遠處,焦山雙峰之陰的別嶺上,綠竹幽林掩映著一座四合庭院,稱“別峰庵”。別峰乃是指該嶺有別於焦山山頂的主峰(東峰和西峰)之意。清代大書畫家、詩人鄭板橋當年曾在這裡讀過書,別峰庵因此名聞遐邇。別峰庵始建於宋代,宋代高僧佛印法師有詩雲:“絕頂無尋處,何人為指南。回頭見知識,原在別峰庵”。明人章詔又有詩雲:“竹密凝無路,雲開忽到門。轉看諸院子,獨見一峰尊。”深山孤寺,人跡罕至的別峰庵,庵內北側有小齋三間,天井中有一花壇,桂花樹兩株,修竹數竿,環境清雅幽絕。這裡就是世稱詩、書、畫“三絕”的清明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於雍正年間在此攻讀之處。現在過道門頭上題有“鄭板橋讀書處”的橫額,門上還保留著當年鄭板橋手書“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的對聯,面對此情此景,緬懷書屋故人,不由使人產生物是人非的感慨。

由此向西,經百壽亭婉蜒南下,就到了焦光三拒御詔不肯出仕的三詔洞。相傳是東漢末年焦光(先)棄官隱居在此。焦光學術高深,精通醫學。他生活清貧,衣食簡樸,以樵柴為生,終年為周圍漁民診治。當年漢獻帝劉協曾三下詔書請焦光出山做官,他不願和腐敗的朝庭同流合污,世稱“三詔不起”;後人為了紀念這位隱士,將此洞稱為“三詔洞”,改樵山為焦山。三詔洞,洞門面江,洞內塑有焦公座像,身作隱士服,腳穿草鞋,右手執書卷,儀表大方,正襟端坐,形像生動。由三詔洞西行,沿石級而上,半山腰有一座六角亭,是明代天順治年間所建。亭名取自李白“登高壯觀天地間”的詩意。登亭遠眺,只見白水青山,江山景色薈萃於此,自然壯觀美麗。亭柱上刻有三副楹聯。其一雲:“江天共一覽,心跡喜雙清”;其二雲:“砥柱鎮中流,此外好窮千裡目,海門吞夜月,何人領取大江秋”;將焦山的景色氣勢,描繪得淋漓盡致。亭旁有千年六朝古柏,挺拔瀟灑,似矯龍昂首,頂天立地,至今還枝葉茂盛,蒼翠蔥郁,自成一景。

碑刻之山

由定慧寺東的觀瀾閣往北,越小橋過假山,便到了掩映在銀杏樹林下焦山碑林寶墨軒,這是北宋初年潤州太守錢子高所建。軒內珍藏著南朝、唐宋元明清歷代碑刻263方,內涵豐富,被譽為“書法之山”。 數量之多,僅次於西安碑林。而精品之多,世所罕見:漢代蔡邕的《焦君贊》,梁代江淹的《焦山述懷》,唐代王瓚詩及《瘞鶴銘》碑飲譽古今,被稱為“焦山四古”、“焦山四絕”。 其中最璀璨奪目的無價之寶是《瘞鶴銘》,被譽為碑中之王,歷代書法家稱之為“大字之祖”、“書家冠冕”。原碑已殘斷不全,長期浸入江水中。殘碑現建一亭加以保護,字跡雖多漶漫殘缺,但筆勢蒼勁灑脫,尚能依稀看出原筆的神韻。這些碑刻鑲嵌在四廊亭閣之中。在書法藝術上,楷、草、隸、篆各有千秋,可謂集歷代書法流派之大成。寶墨軒中堪稱精品的還有東晉王羲之書《破邪論序》;唐顏真卿《題多寶塔五言詩》三十首,共44塊;宋代大書畫家米芾的“城市山林”橫額;黃庭堅的《蓄狸說》;蘇東坡的《觀文同墨竹題記》;明文征明書《錢王先生志銘》及明代澄鑒堂法帖。《魏法師碑》是江蘇省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塊唐碑。焦山碑林所集之碑刻無論在史料和書法之藝術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價值,由此焦山就被譽稱為“書法山”“碑刻之山”。

從寶墨軒往南,拾級登山,但見陡崖峭壁之上,滿目石刻。那鐫刻的大大小小歷代名人題詩、題詞,猶如“峭壁書廊”,這就是著名的焦山摩崖石刻。時間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字體上有正、草、隸、篆各種書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猶如古代書法天然展覽,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其中最珍貴的是陸游與游人踏雪尋訪《瘞鶴銘》的題名石刻真跡,頗引人注目。全文為:“陸務觀、何德器、張玉伸、韓無咎、隆興甲申閏月二十九日,踏雪觀《瘞鶴銘》,置灑上方,烽火一未息,望風檣戰艦在煙靄間,慨然盡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歸。明年二月壬午,圜禪師刻之石,務觀書。”詞文壯麗,書法剛勁有力,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附近的一塊石壁上,有北宋大畫家米芾觀看《瘞鶴銘》留下的題名石刻:“仲宣,法藝分別是北宋時甘露寺和金山寺的和尚”亦很有名。西北臨江有一塊近代石刻,以剛毅的筆力,鐫刻五言詩一首:“為廢不平均,呼號滿神州,來此暫偃息,行作世界游。”這是中國律師協會在1920年為廢除帝國主義列強的不平等條約,大聲疾呼,到處奔走時,路過焦山留下的題名石刻。


精選遊記: 鎮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