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朔西街--不再悠閑懶散,卻也熱情好客

作者: 西閣

導讀陽朔西街-不再悠閑懶散、卻也熱情好客西閣 1998年春節期間,我乘漓江游船抵達陽朔。那是我與陽朔的第一次接觸。那時的陽朔還是個江邊貧困的小村鎮。碧蓮峰是首選景點,其上的石刻“帶”字,因能解出四句短語共16個字而聞名古今。 那時的西街是緊鄰碧蓮峰的一段石板路,路邊是古舊的宅子,留守家中的婦女和少年或挎著籃子,或支著小攤,散售一些本地特產,如香 ...

陽朔西街-不再悠閑懶散、卻也熱情好客西閣

1998年春節期間,我乘漓江游船抵達陽朔。那是我與陽朔的第一次接觸。那時的陽朔還是個江邊貧困的小村鎮。碧蓮峰是首選景點,其上的石刻“帶”字,因能解出四句短語共16個字而聞名古今。

那時的西街是緊鄰碧蓮峰的一段石板路,路邊是古舊的宅子,留守家中的婦女和少年或挎著籃子,或支著小攤,散售一些本地特產,如香芋、肉粽、金橘等等。整個鎮子給人一種水墨畫的感覺--清新、寧靜、樸實。

隨著游人一批批的到訪和傳誦,若干年後,西街開始聲名鵲起。藍眼金發的外國背包客來到這個小鎮時,被這裡的悠閑和美景所誘惑,流連忘返。

天氣晴好時,或徒步、或騎車,在陽朔周邊游蕩,徜徉在田園牧歌、波光山影之中。當晚霞染紅半空時,三三兩兩的外國人回歸到西街,圍坐在街邊小店門口,品著中國香茶或西洋咖啡,交流著一天的見聞。

當他們戀戀不舍地回到他們的家鄉後,把對中國陽朔的美好印像廣泛傳播,從此更多的外國人來到西街,西街開始成為地球村,這是西街的鼎盛時期,也是西街變味的開始。

游客多了,生意好做了,生意人也就接踵而至。2010年3月12日下午,當我再次踏足西街時,這裡已經是一條長長的,喧囂的,流金淌銀的商業步行街了。街上人頭攢動,行色匆匆。游客忙著走一遭西街;生意人忙著攬客兜售;商品都是各地旅游市場常見的東西;飲食都是各地常見的川味、燒烤和非正宗西餐。

我在某萍咖啡館門前落座,點了一杯藍山咖啡、一個披薩。盡量悠閑地啜著、吃著,但傳說中的西街悠然情調找不到了,邂逅美眉,甚至洋美眉,那只是個傳說。現在的西街猶如濃墨重彩的油畫,斑斕濃烈得令人局促。

喝完下午的咖啡(其實已經18點左右了。),走到碧蓮峰公園門前,想再睹“帶字”奇觀。售票員說清園關門了,明早8點再來罷。可我明早要去徒步遇龍河,好說歹說,終於同意我進去快游一圈,門票30元當然是不能免的。不過此時園中僅有我一人,倒是清幽。

沿石板山路,不一會兒就走到“帶”字面前,這是碧蓮峰東麓半山腰的摩崖石刻,是清朝道光年間大書法家、陽朔縣令王元仁獨創並親書的。字高約6米、寬約3米,為廣西大字摩崖之首。乍看只是一個“帶”字,再仔細琢磨,就可拆解出字中有“一帶山河,舉世無雙,少年努力,萬古流芳”十六字短詩之意。此字結構巧妙,為陽朔標志之一,來陽朔不看“帶字”,終究留有遺憾。看了“帶”字,再下到江邊觀景台,拍照“陽朔”二字留念,遂出了公園。耗時不過半小時而已。

復又回到西街,燈火闌珊,人聲鼎沸。最多、最顯眼的要屬“啤酒魚”飯店了,有“彭大姐啤酒魚”、“謝大姐啤酒魚”、“陳大姐啤酒魚”、“x大姐啤酒魚”,可謂十步之內,必有啤酒魚也。

據說,彭大姐1986年就在這裡開大排檔了。當時, 她從縣裡的五金廠出來創業,跟著小叔子學了炒菜的手藝。最先是賣小炒和陽朔的香芋扣、田螺釀、陽朔粑粑等,1990年之後才賣啤酒魚。

她說 陽朔最早做啤酒魚的叫廖思沅(音),現在去世了。廖做啤酒魚之前,有幾道家常魚做得好,有個常來陽朔的旅行車司機對他說,你如果用啤酒烹飪漓江裡的魚,可能味道更好。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廖就試著用漓泉啤酒燜魚。經過很多次的試驗,終於做成了一道鮮美的啤酒魚。後來,許多餐館跟風而起,啤酒魚在陽朔就成了美味的代名詞了。

廖去世之後,他的兒子把啤酒魚館開到桂林。出人意料的是,這啤酒魚出了陽朔後水土不服,在桂林開得不成功,只好又回到陽朔。再後來,因種種原因,廖的兒子就把陽朔的啤酒魚館打給了彭大姐。

因為一道啤酒魚至少要燉一條魚,而一條魚至少2斤,一斤至少40元,所以,一個人點這道菜,既吃不完,也顯得較貴。

好了,與麗江吧街、大理洋人街齊名的陽朔西街我見識了、體驗了,雖不再悠閑懶散、卻也熱情好客。再見了!明早我要去徒步遇龍河啦!

陽朔照片http://photo.***/xige911/list/#aid=198675119&m=0&page=1



(陽朔帶字)


精選遊記: 桂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