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色天香洛陽行1
為了避開游人如織的牡丹盛花期,我和老公利用小長假去了趟洛陽,在牡丹節的開幕之初賞牡丹,品水席,觀龍門。
4月的古都洛陽,陽光明媚,春意昂然。我們的第一站是白馬寺,由於白馬寺是佛教傳入我國後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所以歷來被尊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一開始以為白馬寺會與唐僧取經有關,結果講解員說相傳東漢明帝劉莊夢見一位金人在宮殿上空盤旋,遂派人前往西域求佛法,在今阿富汗一帶遇到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在高僧的指引下,漢使梵僧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返回洛陽,劉莊見到佛像大喜,稱與其夢中的金人一模一樣,於是第二年建寺。為紀念白馬馱經之勞,故取名白馬寺。寺廟比唐僧取經要早,跟他一點邊都不沾。白馬寺是參觀洛陽時必去的一個景點,再加上我們去的那天是陰歷二月十九觀音的生日,廟裡正在做法事,大殿內僧人專心致志地念經,殿外居士們則雙手合十,虔誠地跟著誦讀,千年古剎在香火繚繞下更顯示出莊嚴與肅穆。上香敬佛,懷著感恩之心在2010年的春天許下美好的願望!
懷著迫不急待的心情,我們到白馬寺對面的神州牡丹園參觀,洛陽市政府在原有幾座觀賞牡丹花公園的基礎上,又先後開發了神州牡丹園等市區外的觀景公園,來解決牡丹節摩肩接踵的狀況。其實我覺得這些牡丹園不僅比市內的公園面積大,花的品種也多,而且神州牡丹園又緊鄰白馬寺,參觀者可以不必到市內就可以看到牡丹花,成為旅游一條龍的景觀。遠遠的就見公園門口赫然懸掛著條幅“河南省第28屆洛陽牡丹花會”。進得園區就是一個大殿,裡面擺放著一座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的塑像,因為他的名篇《洛陽牡丹記》中千古絕句“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成為了洛陽牡丹花中之王的見證。陳列在他周圍的各色的牡丹花,爭相鬥艷。
雍容華貴的紫色牡丹,嬌嫩欲滴的粉紅牡丹,冷艷大氣的白牡丹……無一不在向人們展示著一代花王的驕傲!
真可謂“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竟誇天下無雙艷,獨占人間第一香。”由於不到盛花期,所以只能觀賞到這些盆栽的早熟品種,這是唯一的遺憾。進入第二個大殿,名為富貴樓。
牆上懸掛著以“春來誰作韶華主,總領群芳是牡丹”為題的神州群芳圖。對牡丹花卉的品種、種植栽培知識進行介紹,還有名人、民間以牡丹為內容的字畫作品,既賞了花,又增長了知識,真是一舉兩得。出得殿外,跟預想的一樣(因為今年春天溫度偏低,所以牡丹的花期也自然延遲了),滿園的牡丹、芍藥都是蓓蕾初上,含苞待放。
雖然不能親眼見到花開時節動京城的壯觀,但依然能體會出此時無花勝有花的意境。憧憬著來日滿園牡丹花開的盛景,心中突然湧起一絲感動——遙想當年她竟敢違抗武則天的聖旨,最後落得被貶的下場,又是怎樣一種令人折服的氣節!盡管牡丹、芍藥沒有開放,但紫玉蘭在枝頭盡情綻放,剛剛吐綠的新柳在風中婀娜,鵝黃的迎春花向游客報告著春的信息……滿園的春色令我們留戀往返。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牡丹節的開幕,洛陽市實行了單雙號,讓我不由得想起奧運期間北京市民的奉獻精神,感謝洛陽人民為了牡丹節所作的貢獻!
中午我們本想去品水席,但因為在牡丹園觀賞時間過長,錯過了午飯的時間(已是下午兩點),就在路邊的快餐店美美地吃了一碗燴面。熬得發白的羊肉老湯裡一根根精神抖擻的白面條,配上香噴噴的羊肉,透明的粉絲、黑色的木耳、白色的豆腐絲、綠色的香菜,黃澄澄的麻油,怎一個“香”字了得?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