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色天香洛陽行2慕名來到三大石窟之一的洛陽龍門石窟,因為是國家5A級風景區,交通管理和綠化都井井有條。遠遠望去一座仿照趙州橋興建的連拱石橋將東、西兩座青山緊緊相連,伊水河緩緩流過。兩岸的石壁上大大小小的洞窟星羅棋布。

2004年我游覽過山西的雲岡石窟,當時就為祖國燦爛、古老的文明所震撼,而今又看到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龍門石窟,在慨嘆祖先的精湛石雕技術的同時,也為現如今怎樣保護好這些世界文化遺跡捏一把汗!嚴重的風化和後人的人為破壞,已經有大部分的石雕面目全非,保存最完好的當屬盧舍那大佛,相傳是按照武則天的面容雕刻而成,大佛的眼睛用一種特殊的透視方法處理而成,所以無論你站在哪個角度都能感覺她的默默關注,正可謂佛祖無處不在。在講解員的引領下,我們依次參觀了西岸的龍門石窟景區,在萬佛洞外的石壁上,樹立著一尊高近一米的觀音菩薩像,由於被人為破壞了頭像,已經分辨不出相貌神情,但菩薩滿身珠光寶氣,體態動靜相宜,讓人聯想到文靜祥和的面容。講解員為我們講述了它與一代戲劇大師梅蘭芳的故事。據說,當年梅先生游覽龍門時來到此處,看菩薩右手揚拂塵,左手拎淨瓶,腰肢輕扭,似在婆娑起舞,大有呼之欲出的感覺,駐足良久,再三品位,回去後以這個塑像為原型,出神入畫般地塑造出洛神這個飽滿的舞台形像,深受觀眾的歡迎,演出大獲成功。扮演洛神中梅先生還創作了拂塵舞,成為日後梅派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京劇舞台的經典之作。於是此雕塑因與梅先生的這短佳話而聞名。 龍門石窟不僅以雕刻見長,龍門二十品在書法史上還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很多著名的書法精品,都是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拓印而成,堪稱書法藝術史上的瑰寶。這些造像題記記錄了發願人造像的動機、目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魏碑體一直到今天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它就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的博物館。一路沿著美麗的伊河走來,千余座石窟洞靜靜地分立兩岸,栩栩如生的人物維妙維肖地訴說著中原大地昨日的輝煌。

龍門石窟整個景區還包括香山寺和白園。我們乘電瓶車先到達香山寺,登上數十級台階,一座氣勢磅礡,整修一新的廟宇展現在眼前,香山寺自創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從武則天時代至今流傳著很多典故:宋之問“香山賦詩奪錦袍”;白居易以“空門寂靜老夫閑,伴鳥隨雲往復還,家釀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記錄自己晚年的生活;乾隆御筆賦詩“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佳句,使它更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因為穿了高跟鞋,腳累得生疼,所以讓老公去後面的大殿參觀,自己則坐在長廊裡欣賞景色,回頭隔河相望龍門西山石窟,伊水映出西山的倒影,一派壯觀的景像。

來龍門石窟一定要到白園參觀,不僅僅因為白園是為紀念白居易修建的園林,園內的建築古樸典雅,曲徑通幽,是游覽的好去處。我們從南門進入,大門的兩旁是婦孺皆知的名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進得園中,兩邊的石壁或木刻上記載著白居易的詩句。據說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陽18年,他的後人悉心收集整理他的詩作,使他的絕大多數作品都能完好保存至今。途經詩廊、日本書法廊,最後從青谷區到達西門。最美的就是青谷區瀑布飛瀉,池水蕩漾,竹林清風,使人心曠神怡。深切體會到詩人“門前常流水,牆上多高樹,竹徑繞荷池,回百余步”的意境。香山寺與龍門東山石窟,白園並立,成為龍門石窟一道亮麗的風景! 晚上,我們終於又吃到了洛陽水席,在北京洛陽辦事處吃過一次,因為菜的樣數多,所以每道菜只盛一點,吃到最後就很飽了。每上一道菜服務員還要講一個傳說,讓人覺得不僅能嘗到美味,還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原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道道菜都是湯湯水水的,可能是北方人的緣故,吃起來覺得特舒服。這次又到洛陽來品嘗地道的洛陽菜。記不住那麼多菜品的名稱了,就對水席十六熱菜首道鎮桌菜----“牡丹燕菜”記憶猶新。此道菜本是御廚為武則天做的一個蘿蔔菜,由於粗菜細做,吃起來很像燕窩,於是起名“燕菜”。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游覽洛陽,用水席招待客人時,名廚用雞蛋精心制作了一朵牡丹花放在燕菜上。周總理看了非常高興,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也開牡丹花”。從此,燕菜便改稱“牡丹燕菜”。看看這圖,你能不垂涎欲滴嗎?!

(上傳照片在游記中看不到的話,在攜程網照片分享欄目中搜作者朱格格就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