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了,深圳春節期間還是少見的寒冬,不幾天就驟然變成初夏天氣了。早上在公車上,看到路邊繁花片片,綠枝吐芽,偶爾一陣微風吹進車窗,感覺很是神清氣爽。不知怎麼就想起以往在旅途中感覺,一樣的清爽,一張張熟悉或者陌生的笑臉,紛紛在記憶中泛起。什麼地方,什麼名字,很多都不記得了,只有那一瞬間的神采,悄悄留在了記憶裡,又突然被輕風喚醒。
繼續高原上的旅程吧,為了那些風景和朋友們帶來的美麗記憶。
因為後面的行程基本都是四個人一輛越野車,不知道有多大空間可以放行李,所以從藥王山回到賓館後,收拾了一下行李。林芝海拔較低,號稱是高原江南,想來不會太冷,我們把厚重的衣服單獨裝箱了,三人只帶了一只箱子,加上各自的背包。
早起,在前台寄存了行李,又去那個撒滿陽光的餐廳喝粥了。喝得正爽時,一輛陸地巡洋艦開進賓館的院子,隨即導游的電話來了。匆匆搞定早餐,拖著行李走過去,一名黑臉漢子站在車邊,這就是我們後面四天的司機兼導游了。接上頭,那漢子幫我們打開車後蓋,靠,果然是為驢子設計的車啊,整個車的後半部都是行李箱,估計十個行李箱也塞得下了。 車前坐了一位mm,扭頭微笑著衝我們打了個招呼。
上了車,那壯漢開出莊園大門,向市郊駛去,一路上大家互相介紹。那mm芳名Michelle,從北京過來的,很是大方健談,也是天南地北去過很多地方了。而且跟HH一樣,因為工作的原因常去歐洲。我雖然還沒去過歐洲,不過做功課時順便也看了不少歐洲游記,大家一時聊得熱火朝天。黑臉同學卻很是矜持,問兩句才簡短無比地答一句,態度倒是很好,總是一臉憨笑。問起名字,說了一個怪異的單詞,並掏出身份證指給我們看,估計已經猜到我們聽不明白了。原來是位藏族兄弟,大名莊森,漢語說得不太利索,四天裡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就是”。莊森雖然憨厚,駕駛技術卻一流,後在在通麥天險一展身手,讓大家嘆服。
車過拉薩大橋,就在拉薩河邊停了下來。原來還有兩輛車同行,在這裡會合。車到齊後,三個藏族司機碰了下頭,看起來其中一位漢語最利索的中年漢子是領隊,帶著三輛車沿著江邊的公路出發了。
駛出拉薩之後,路邊也是山川田野的景像,可是蒼穹低垂,大朵大朵的白雲懸在半空中,路上常常有牛羊經過,別有一番風情。為了游客安全,西藏全境公路都有限速,常有交警在路邊設點跟司機核對時間。在一處田壟邊,我們忍不住請司機停車,下車晃蕩拍照一番,其他很多車也是停在附近,讓游客下車休息。再上車,沒開幾步,卻不能走了,前頭設了臨時交通檢查點,交警收走了所有司機的駕照,逐一檢查。可能我們出城那一段開得飛快,三個司機都有點緊張,一起去了檢查點。搗鼓半晌,終於拿回了駕照,繼續前進。
有一條清澈的小河一直與公路並行。詢問莊森兄,這是條什麼河,是不是尼洋河?莊森要麼不答,要麼說不知道,最後終於憋出個“就是”來。看來這一路的講解是指望不上了。不過莊森態度倒是很好,沿路很多地方風景都很好,莊森對我們下車拍照的要求基本都會配合。沒過多久,三輛車就分散開了,三個藏族兄弟用電話一路聯系著。
這條河其實不是尼洋河,而是拉薩河。一直往前,過了米拉山口之後,才會進入尼洋河流域,米拉山就是兩條河的分水嶺。拉薩河也是清澈碧綠,兩邊的草甸紅綠相間,顏色很漂亮。這條路是川藏線的一部分,沿路可以看到很多藏民一路向拉薩方向叩拜而去。現在藏民條件比較好了,有的是用摩托車馱著帳篷用具,有的是一家人在前朝拜,後面跟著輛大車或皮卡。也有幾輛卡車,上面描金掛紅,一大隊朝拜者結伴而行的,很是熱鬧。另一種風景,就是此後幾天不時見到的部隊運輸車隊,幾十輛一起往返,車頭是掛著“猛虎團”啊,“英雄團”之類的番號。這些車隊一般都是滿載而來,空車返川,為從內地向西藏運送物資起著重要作用。

(拉薩河谷)
漸近中午,常能見到藏民們支起帳篷做飯休息。藏族與蒙古族的牧帳形狀不同,顏色也不同。蒙古族的白色圓帳是羊毛氈子做的,藏族的長方形黑色牧帳是犛牛毛的氈子做的。很多高山之間,也能看到經磻、民居和成群的牛羊。
路邊的風景太好了,Michelle在前座不停拍攝,我們三個擠在巡洋艦的後座上,不時交換位置向車窗兩邊拍照錄像。YYX把車窗擦了又擦,一到停車就跑到外面擦拭車窗外側,非常勤奮。這廝還策劃著要把行李箱的巨大空間利用起來,把後面三面窗也擦了一番。據說含氧量低的時候人容易激動,這可能算是一個病例吧。
話說回來,陸地巡洋艦名字威風,放行李的空間是很寬敞了,可是後座要坐上三個人,擠上幾天幾夜,還是不太舒服的。另一輛車上更慘,塞了五個游客,只好輪流坐在行李箱部分。那裡腳能伸得舒舒服服了,卻不好固定,人晃蕩得厲害,晃出高反來就不劃算了。
中午時分,車開進了一個龐大無比的空谷草甸,米拉山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沿路盤山而上,看見朵朵白雲在山谷間印下巨大的陰影。身臨其境,才能體會到那種遼闊和壯觀。

(米拉山口)
在山口的經磻下,我們休整了一下,換上了毛衣和外套。從這裡往東,就進入了林芝地區。林芝是音譯,指的是吐蕃時期娘氏和池氏兩個“東岱”(千戶)。林芝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不同於西藏其他地方,溫暖濕潤,植被豐富,擁有肥沃廣闊的高山牧場和林場,景色類似同緯度的歐洲山區,有西藏江南的美稱。林芝平均海拔3000多米,海拔最低的地方僅僅152米,是世界陸地垂直地貌落差最大的地帶,充滿綠色,是一片生機勃勃的世界。眾多稀有植物和被完好保存的原始森林,使這裡成了“天然的自然博物館”。米拉山口的海拔是5013米,這裡仍然能到滿山羊群和美麗的小花。
過了中午了,可能因為空氣清新,天氣寒冷,大家都有點飢腸轆轆。莊森拿出了他的零食分給大家,牛奶or羊奶面上浮的一層奶渣曬干,切成小塊串起來。味道倒是香濃,卻有點扎口,沒有太受歡迎,大家出於禮貌一人嘗了一塊。
下得米拉山,翡翠般的尼洋河出現在公路邊上。青色的河水、雪白的浪花、綠色和黃色的樹林、紅色的灌木都在陽光下閃爍著光芒,隨著雲朵的流動,光線的變化,不斷變幻著顏色。所謂“春來江水綠如藍”,可能就是指這樣的景像吧。

(尼洋河)
尼洋河是雅魯藏布江的一條支流,發源於發源於米拉山西側的錯木梁拉,落差2273米,平均坡降達7.39%。藏語稱河為“曲”,稱湖為“錯”。所以藏人叫它尼洋曲,傳說中它是神山流出的悲傷的眼淚。可能只有神的淚水,才會是這樣子清澈的吧。
路上有一座懸鎖橋,橋下風光很是漂亮。幾輛車紛紛停了下來,大家下到清澈的河水裡玩耍拍照。一位北京mm擺出專業的pose,拍起了寫真,美呀。
繼續沿河前行,遠遠看到河中央立著一塊大石頭,許多游客在附近觀賞。這是尼洋河上著名的景觀,也是大小旅行團必到的景點,叫作中流砥柱,相傳是工布地區的守護神工尊德姆修煉時的座椅。湍急的河水衝擊到這塊巨石上,濺起一片浪花,翻滾激蕩。。我們在岸邊爬上爬下一陣好拍,才在司機的催促下上車出發。車剛過去,回頭發現石頭另一面刻著鬥大四個紅字。暈倒,原來剛才拍了半天都是背面呀。。。只好等回程的時候有緣再留影了。

(中流砥柱)
公路海拔又漸漸變高,車向巴松錯方向開去。沿路見到雪山下的藏族村莊,見到了傳說中的藏香豬。路邊高山挺拔,從雪線下來,草甸、灌木、森林層次分明,五顏六色,很是壯觀。
六七點鐘的時候,終於開到了巴松錯。在內地這時已經日落西山了,這邊陽光還挺明亮的。巴松錯是冰川堰塞湖,座落在念青唐古拉山南邊,由扎拉弄巴冰川和鐘錯弄巴冰川相彙而塑造成的“U”型槽谷中。湖面海拔3460米,東西長13公裡,南北寬約2公裡,四面高山環繞,是藏區三大神湖之一。據當地人稱巴松錯最大水深160米,因為是聖湖,所以水面上沒有一片樹葉。
湖中間有一個小島,是寧瑪派密宗最早的聖地,島上有寧瑪派寺廟措松寺,寺廟門前存有生殖崇拜的木刻。島不大,寺廟更小,很快就能轉完。從小島上看湖,也是似青似綠的顏色,Michelle和我都感覺很像雲南的瀘沽湖,但比不上瀘沽湖清澈遼闊,有少少失望。從浮橋回到陸地,爬上半山停車場,還不到四十分鐘。帶頭司機居然說就算游完了巴松錯,要趕路去八一鎮了。其實巴松錯開發範圍很廣,從導覽圖上看有好幾條觀光小道,延伸十幾公裡呢。這樣子走馬觀花,到此一游而已,實在沒意思。
我記得進來時看到路邊有個觀景台,便提議順路去那裡再觀賞一下,幾個兄弟當然附和。跟司機們磨嘰了半天,莊森很好說話,集中火力說服了帶頭司機,我們這輛車就先去了觀景台。下車後發現觀景台在一個山頭上,要沿著木梯一路爬上去。高原上爬山果然耗體力呀,反正我是沒多久就爬得一步三喘,話都說不出來了。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到了頂,是一個方圓十米的木頭平台。從這裡一眼望下去,巴松錯把她最美麗的一面呈現了出來,讓人贊嘆不已。如果門票是100元的話,剛才下島的景色算是5元吧,這裡才值回95元,加上半天辛苦也還是超值的。
整個湖像一塊巨大的寶石,倒映著周圍的青山白雪,藍天白雲,湖面上流光溢彩。陽光在群山間游走,白雲在湖水裡流動,夕陽映得山頂的白雪漸漸泛出金色來。周圍一片靜謐,我們靜靜地看著光線慢慢暗下去,把這番美景深深地刻記在腦海裡。

(巴松錯)
天快黑了,下山登車,三輛車會合出發。兩三個小時後,終於到了夜色下的八一鎮。八一鎮是林芝行署所在地,位於尼洋河畔,距雅魯藏布與尼洋河交彙處30余公裡,距拉薩市400多公裡。最初這裡只有幾座寺廟,幾十戶人家。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時人民解放軍開始在此建設,故得名。隨著繁忙的解放軍運輸車隊東西往來,八一鎮作為重要的藏東南物資集結與交易中心,日漸繁榮,目前已是一個設施齊全多功能的新興城鎮,成為了林芝地區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八一鎮所在的河谷也是被高山環繞,這是網上找的一張照片,白天從山口俯瞰的樣子。
小車隊往返折騰了半晌,終於找到了我們要入住的賓館。折騰中發現我的方向感和記憶力都不錯,沾沾自喜了一番,哈哈。鎮上餐館大多是四川口味的,我們歇下腳來,殺到路口對角的一家四川火鍋美餐了一頓。據HH說,這四川火鍋店是相當的正宗呀。我們三個不禁向往起十天後返程經過成都的那一天了。成都火鍋,等著我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