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要去河南,去河南本是要聽河南梆子的,因為我的老家山西和母親的老家河北都是有梆子的。山西梆子也就是晉劇,我們雁北的梆子調,音調高亢,具有濃烈的塞外山野風味。河北梆子是各地梆子的鼻祖,流傳於晉、魯、豫、冀,京、津,甚而遼、吉、黑一帶。所以建國後的1952年,國家把各地梆子統稱為河北梆子,成為官定的地方戲曲。
但是有人說了,去河南還是聽“河南墜子”夠味兒。說話的先生是河南人,所以聽起來有根有梢兒。但是大過年的,誰不在家好好過年,要去街上唱戲?所以梆子也好,墜子也罷,春節期間怕是要失望的。我事先已打聽過,河南的社火、馬街說書、舞龍舞獅,都是要在過了正月初十以後才正式開台呢。
說起這河南墜子,和河北梆子也是異曲同工,歷史都差不太多,流行的地域也都相仿。但河南墜子是用墜子弦伴奏的,且唱者手拿的是一種簡板,細細的一對兒,唱腔呢也有些慢聲細語。再一點,河南墜子是用河南語言演唱的。所以與河北梆子的高亢、激越、慷慨不同的是,河南梆子由“道情書”、“鶯歌柳書”發展而來,所以是情何以堪。
初二那天,我們一家子人吃完了早飯,游游逛逛便去了鄭州的城隍廟。鄭州是有一座城隍廟的,在市區的南面。全國許多的城市都是有城隍廟的,這城隍廟呢,人說是冥官的辦公之所,機構和官員的級別是與陽官一一對應的,它護城保民、處理陰間事務,管理弧魂野鬼、處理人間不平之事,據說最早的一座城隍廟是朱元璋朱皇帝建的,因為他本人就出生在一座土地廟裡,而土地就是城隍的下屬。使我們非常驚喜的是,鄭州的城隍廟還有廟會!擺攤的,說書的、唱戲的,跑旱船的、焚香求助的……人頭攢動。而我,就意外地見到了河南墜子,還站在邊邊上,仔細地聽了一回。
城隍廟裡有一個戲台子,戲台子前面的場地中央,正在演出河南墜子,周圍圍了一大圈的聽眾。但見地當間兒,擺了一張案子,案子後面坐了一位拉墜胡的男的,吱吱扭扭地頗為悠揚。案子的右面站了一位女子,左手持一付簡板,右手持一鼓錘,唱得是個抑揚頓挫!這女子,著便裝,頭上燙了一頭的卷發,足蹬一雙當今流行的高跟“皂靴”,神色悲戚,正唱著一曲小過門兒(其實是小媳婦過門兒)!
我河南話聽得馬馬虎虎,戲文也只聽了個大概齊,內容大體是說一女子嫁到了別人家,這人家的婆婆那是個百般刁難哪,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受盡了折磨。後來好像這女子就挎了個包出了家門,千裡去尋夫,風餐露宿。這本就是個民間的動人話題,再加上唱戲的女子聲情並茂,河南墜子的悅耳動聽,把個觀眾聽得入痴入迷,個別中老年婦女竟一面聽著,一面便淚眼婆娑了。
我問別人,這女的唱得咋樣?他們說,唱得不錯,很正味兒。廟會裡的演出家,多是些民間藝人。雖說是大過年的,但估計他們會覺得在廟會上唱戲,比在家裡吃餃子、放鞭炮有意思得多。
中國的民間戲曲主要是說唱,講述一些或悲壯,或凄婉的故事,說唱者不僅僅是靠故事打動觀眾,還得有一副好嗓子和常年練就的說唱功夫,再加上一把簡單的胡、墜子板和梆子,就是一台簡單的大戲。墜子弦就是墜胡,墜胡可比板胡、京胡好聽,柔滑、婉轉,據說還可以學人講話、唱歌和鳥獸叫聲,足見神奇。但我急著要去吃羊肉燴面,拉墜胡的男子後面學沒學,惜未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