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下午3點,我在桂林汽車站坐快班大巴去三江,票價37元。由於路途較遠,又沒有直達的高速公路,再加上在龍勝城裡堵了一會兒車,所以到達三江已經是晚上7點鐘了。首先要解決的是住宿問題。好在離車站不遠處就是三江飯店,進去一看,普通標間已經沒有了,豪華單間打完折是188元,價格似乎有一點“高”了,就在三江飯店旁邊,有一家叫做“新輝”的小賓館,住兩天才只要100元,性價比似乎太大了。在價格杠杆的作用下,我住進了新輝賓館,實踐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裡面安全、干淨、洗澡水很熱、很大,除了空調是壞的,其他都不錯。到三江旅游,主要是玩兩個景點,那就是程陽風雨橋和馬胖鼓樓。這兩的地方比較偏僻,游客不多,再加上是在侗族的聚集區,多少帶有幾分神秘感……22日早上8點半,我來到了三江汽車西站。注意,三江縣有兩個車站。一個在東面,我叫它東站,它主要發送省內外的班車;另一個在西面,我叫它西站,它主要發送縣內的班車。兩個車站相距幾百米,中間隔了一條江,那就是融江。西站的管理比較混亂,許多線路不在站內買票,乘客自己在站外上車買票就行。馬胖鼓樓在三江的西北面,程陽風雨橋在三江的北面,車從三江北面出發之後,在一個叫黃排的地方,有一條岔路,向左是往馬胖鼓樓,向右是往程陽風雨橋。那裡的班車很混亂,幾乎沒有固定的時間,而且下午回三江的車收工很早,尤其是馬胖的回程車。因此,我選擇早上先去馬胖。從三江到馬胖鼓樓,沒有直達的班車,必須先坐車到八江鄉,在那裡轉車去馬胖。這時我發現路邊正好有一輛開往八江的小面的,馬上上去,結果這輛核定載客6人的車,坐“滿”了10個人才開車。由於下雨,城北的道路正在擴建,輔道上泥濘不堪,還好時間早,車不多,終於順利衝過這個路段。擠在我身邊的是一個小伙子,他在八江鄉工作,正好我向他打聽了一些有關去馬胖鼓樓的交通情況,他非常熱心地作了回答。半個多小時之後,車到八江之後,司機很“規範”,收了我5元錢,讓我再換車去馬胖。找了十來分鐘,才有一輛過路車去馬胖,20多分鐘就到了馬胖。下車時,那位司機問我要了5元錢。下車後走到公路對面,穿過一排房子,就是一條小河,過橋走上去不遠處,就是目前還不用買門票的馬胖鼓樓。馬胖鼓樓在三江侗族自治縣八江鄉馬胖村,最早建於清朝,後來經過幾次寨火燒毀和重建,現存的鼓樓為1943年重建。鼓樓呈正方形,縱橫12米,高13米。正中4根合圍大柱直達樓頂,作為中心支撐,四周配12根副柱,形成三開廳堂,近千條邊柱、掛柱、穿枋、抬梁橫穿直套組成整體框架,鼓樓分樓身、樓蓋兩大部分:樓身四周鑲嵌木板、欄杆,樓內設厚木長凳、平台,樓中心是火塘。樓蓋為歇山式,共9層,樓檐逐層內收的梁枋和金瓜柱支撐層層挑出的重檐,如寶塔狀。每層均飛檐翅角,白色封檐板上繪飾花草魚鳥圖案。樓頂復蓋青瓦,樓脊中央塑雙鳥花型。整座鼓樓結構嚴謹,古樸渾厚。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鼓樓前是一塊石板鑲嵌的空地,面積約1畝左右。鼓樓對面是戲台,左側為光緒23年立的馬胖村規民約石碑,是侗鄉古代治安法規的珍貴實物。鼓樓旁古樹長青,翠竹常綠,石階曲徑。長期以來,馬胖鼓樓一直為人稱道,其精華並不是在於它的華貴絢麗,而是古拙樸實。它選用的建築材料在侗鄉隨處可尋,靠本色、“原汁原味”取勝;結構上不搞繁瑣雜沓,呈現的是樸實明快;它不求組部的精雕細鑿,便少了小家子氣,而顯得落落大方;它不塗抹大紅大紫,高潔、淡雅自現於樸拙中見精巧,在平淡處顯高雅,也許就是馬胖鼓樓突出的建築藝術特色。遠望馬胖鼓樓,鼓樓和鱗次櫛比、千姿百態的民居木樓相互映襯,融為一體;其如寶塔般聳立的樓蓋,則像一株枝繁葉茂勃……我一個人在那裡呆了將近半個小時,仔細欣賞了它那種既樸實又和諧的魅力,拍了一些照片。為了抓緊時間,我原路返回來到了公路邊,正巧有一輛車去八江,我急忙上去。車到八江時,我給了那位司機5元錢,但是他並不因為我是外鄉人而多收錢,主動找了我2元錢,這說明在當地,純樸、規範的司機還是有的……接下來我准備去程陽風雨橋,我先坐上回三江的車,中途在黃排下車,但是那位女司機竟然說回三江8元,到黃排是5元,因為我是外鄉人!!!從早上出來一直到黃排這段時間裡,坐車基本上很順利,等不了十來分鐘。可是,到了黃排之後,我等了將近1小時,也沒有等到一輛去程陽風雨橋的車。同時在那裡等車的還有一位婦女,她帶了一個3-4歲的女童。這時,好不容易被我攔下了一輛小面的,那帥哥居然開價20元一人帶我們去風雨橋,其實從黃排到那裡只有17公裡,而且他是順路捎帶的,居然要價40元!真是黑透了!!!這時我還價10元一人,一共20元,司機同意了,但是那帶小孩的婦女卻不同意,她堅持坐班車只要4元錢,連花5元錢(多1元錢)也不願意上車,情願站在雨中繼續等下去……這時我等不及了,再看看雨中的小女孩也是十分可憐,於是我對司機說,就算我請客,我出20元,我帶她們一起走吧……只有十幾分鐘,車就到了風雨橋,我給了司機20元,這時司機好像是“良心發現”了,找了我5元錢。這時那母女倆居然沒有下車,說住在前面,要司機再帶她們一段路……售票亭子就建在公路邊上,門票60元。三江程陽風雨橋又叫永濟橋、盤龍橋,始建於1916年,可稱為是侗寨風雨橋中的代表作。因為它是目前保存的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它既是侗鄉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這座橫跨林溪河的木石結構大橋,有5個石砌大墩,橋面架杉木,鋪木板,橋長64.4米,寬3.4米,高10.6米,橋的兩旁鑲著欄杆,好似一條長廊;橋中有5個多角塔形亭子,飛檐高翹,猶如羽翼舒展;橋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畫,富麗堂皇。整座橋雄偉壯觀,氣像渾厚,仿佛一道燦爛的彩虹。它的建築驚人之處在於整座橋梁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全部結構,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橋上兩旁還設有長凳供人憩息。游人坐在凳上向遠處放眼,只見林溪河蜿蜒而來,橋的兩邊,茶林滿坡,翠木簇擁;田園耕地,農夫勞作;河邊水庫,緩轉灌溉。1965年詩人郭沫若到此一游,興奮之余,不但為程陽橋題名,而且還賦詩一首:“艷說林溪風雨橋,橋長廿丈四尋高。重瓴聯閣怡神巧,列砥橫流入望遙。竹木一身堅勝鐵,茶林萬載茁新苗。何時得上三江道 ,學把犁鋤事體勞。”如今詩和橋名均刻成碑立於橋頭,成為一大景觀。奇特精巧的風雨橋,高大雄偉的鼓樓,別具風格的民居,映著青山綠水,組成了一幅幅秀麗的風俗畫卷。程陽不僅以風雨橋而聞名中外,程陽八寨的風景是濃縮了侗族文化的精華。在程陽橋旁的山坡上可以看到,一架架巨大的水車的慢慢轉動,車水之聲不絕於耳;不遠處的侗家吊腳樓依山傍水,鱗次櫛比,連成一片,層層而上,所以不少游客來到程陽,往往一住就是三五幾天,甚至十天個把月,慢慢觀察體會侗家人的生活習俗,探究侗族民間文化的存在。但是我沒有這麼多的時間,我只能花幾個小時,走馬看花般的游一游。在程陽風雨橋景區中,除了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風雨橋之外,還有號稱是赫赫有名的“八寨”。它們分別由馬安寨、平坦寨、平寨、岩寨、東寨、大寨、平甫寨、吉昌寨八個侗寨組成,面積12.55平方公裡。我買好門票欣賞了風雨橋,然後先進寨子吃飯。聽網友介紹,那裡的酸鴨、青菜和糯米飯很好吃,所以就在那裡點了那幾樣東西。雖然我當時很餓,有點飢不擇食,但是我對那頓午餐很不滿意。因為青菜一般般,酸鴨不好吃,最差的是糯米飯,居然是冷的!我在程陽八寨裡轉了幾個小時,感覺有點大同小異,能看的就是幾座橋和鼓樓,而且對那裡的印像不是最好。首先是說說寨子裡的幾座橋,比如說合龍橋,橋上坐著幾個老人在聊天,旁邊放著一個箱子,老人用木棒反復敲打箱子,叫你“捐錢”,讓人感到很不舒服,欣賞的雅興大打折扣。其次是在馬安鼓樓,裡面也坐著幾個老人,旁邊也放著一個箱子讓你捐錢,有位老人見我不捐錢在拍照,居然在我身邊晃來晃去,不讓我拍照。記得好幾年前我在雲南香格裡拉的松贊林寺前給我女兒拍照,遇到幾個藏族小乞丐擋在前面討錢,但是他們畢竟是小孩,而程陽的老者這樣做我感到很氣憤,我拿出60元錢的門票對他說:我不是混進來的,你沒有權利妨礙我拍照!!!說實在的,其實要混程陽風雨橋的門票非常方便,你不要在風雨橋售票廳的公路邊下車,再向前坐車1公裡左右,那裡就是平寨和東寨,寨子也緊靠在公路邊上,隨便可以進出!由於游興受到了“打擊”,再加上陰雨一直不斷,所以就提早結束了游覽。出了風雨橋景區,憑手中的門票,還可以在售票亭旁邊的房子裡免費品嘗當地的油茶,剛想去吃,只見一輛回三江的車路過,不想再等車了,所以油茶也沒有去吃,花5元錢坐小面的回三江去了……今天在不停的小雨中游了一天,回到賓館後立即洗澡,晚上找了一家飯店“慰勞”了自己,沒事可干就早點休息了……23日我起得很早,7點不到就來到了汽車東站,去龍勝的車正好是7點開,所以立刻花17元買票上車。三江之行順利結束了!

(馬胖鼓樓內景)

(馬胖鼓樓全景)

(程陽永濟橋)

(岩寨風光)

(馬安鼓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