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幾天我們在徽州
我們是指:太太,我,和我家金毛Sunny
第一部分:行程(路書)
4月3日(歙縣古徽州、黟縣宏村)
3:35,出浦東家門,路碼表歸零,外環線S20經莘莊走滬杭高速(G60),約4:40出上海(楓涇),裡程68KM,通行費¥30;6:13經喬司轉繞城高速北線抵留下走杭徽高速,裡程142KM;7:40出浙江(昱嶺關),裡程116KM,通行費¥130,期間在龍崗加滿93#汽油;8:15由歙縣下杭徽高速,裡程47KM,通行費¥20;在歙縣游鮑家花園、棠樾牌坊群、徽州古城(許國八角牌坊、徽園、陶行知紀念館、鬥山街、漁梁)後,取道S215-G205於14:20到屯溪,裡程62KM,見油站有非乙醇汽油,即加滿93#;G205-S103-S326(漁亭右轉)-S218,於16:20宏村,裡程67KM。
4月4日(婺源)
9:30,原路返回到休寧,由S220/S307(江西境內),1:30到婺源江灣鎮,並游江嶺、曉起,總裡程170KM,19:30回江灣(行駛了一段山村夜路)。
4月5日(婺源)
6:30,游月亮灣、大鄣山(擔心汽油不夠未到臥龍谷)、清華彩虹橋、思溪延村、李坑、汪口,總裡程114KM,15:40回江灣。
4月6日(返程)
8:00,出江灣由贛皖高速(G56),出江西通行費¥10;9:40出安徽(昱嶺關),裡程127KM,通行費¥45;杭徽高速(期間在龍崗加滿93#汽油)-繞城高速北線-(前有嘉興、上海導入標示,誤入S13,歧路!)浙北高速-申嘉湖高速,12:40嘉善(加滿93#汽油),出浙江,裡程243KM,通行費¥120;申嘉湖高速-S4顓橋,時間約13:15,裡程61KM,通行費¥30;外環S20到家14:10,45KM,路碼表歸零。
第二部分:游記
牌坊記
自明清以來,市井享樂之風漸盛的同時,山村鄉裡大戶人家觀念卻日趨保守。孔孟之道,程朱理學,必是士紳鄉宦乃至普通人家的行為規範,那是一個“存天理,滅人欲”的時代。作為“東南鄒魯,程朱闕裡”的徽州,更是推波助瀾。
在其它一些地方,見得多的是零星散落的一座兩座牌坊(可以是木制的,可以是石刻的,可以是鐵鑄的,甚至可以是琉璃制的),在荒郊野地,土丘石崗,孤零零地矗立著,先前如沐春雨的風光早已不在,留下的是無可奈何落寞和孤寂,任由著雨雪雷暴擺布。
而在棠樾村,我們見到的是七座分別題有御制和聖旨銜石刻牌坊形成的牌坊群,啊,氣宇軒昂,傲然矗立,至今仍衝擊人們的視覺!鮑燦忠孝坊、慈孝裡坊、鮑文齡妻汪氏節孝坊、驄步亭(四角攢尖式路亭,供人稍息)、鮑漱芳父子義行坊、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孝坊、鮑逢昌孝子坊、鮑像賢尚書坊,以樂善好施的鮑漱芳父子義行坊為中心,按“忠、孝、節、義”的順序,沿鄉村驛道,由兩頭向中間如弓狀排列,等待人們的注目,人們也由不得不注目!最前是龍山,右旁是池塘,背山面水,“接龍脈,得地氣,保安康”,好一處風水寶地。兩邊盛開的油菜花,是種寬慰,但每年就送來那麼一周七天的金黃。
這七座牌坊的建立年代從1552年綿延至1821年,其中鮑燦忠孝坊、慈孝裡坊、鮑像賢尚書坊建於明朝,而余下的四座建於清代。鮑氏一直是徽州頭等望族,所以有著如此的容耀。但在這些容耀的背後,隱含了多少的辛酸、苦悶、凄婉和哀怨,這是鮑家的“隱私”,更是徽州男女的故事!
另一處牌坊巨制,是徽州城裡的許國八角牌坊。據說當初許國忽悠皇上鬥智取巧才有了這曠世的牌坊!許國親自回鄉監工造牌樓,超過了假期故意拖延不回,皇帝也無奈,只說了句:“怎那麼久,就是八角牌樓也造出來了。”等的就是這句話,許國回稟說:“回聖上,臣造的正是八角牌樓!”
當然這故事不會是正史所記載,以許國的資歷,皇帝嘉許造一座八角牌坊並不為過。臣子為君主劃謀出力,君主聖旨讓其光宗耀祖,錦衣還鄉,這馭人之道早已是君臣之間心照不宣的潛規則了。
網上介紹許國牌坊,又名大學士坊,俗稱八角牌樓。建於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歷經四百余年而巋然不動,執著地矗立於陽和門內。
據考許國(1527—1596),歙縣人氏,官居次輔(相當於副宰相),又是皇帝的顧問和太子的老師,勞苦功高,皇帝恩准立坊顯榮(牌坊直書“恩榮”)。當地徽商、官吏也鼎力相助,所以建造得巍峨壯觀,雕飾得奢華瑰麗,規模誇張,有點逾制,故有上述故事訛傳。八個柱子用梁枋相聯,上部衝天柱略小,下面用12只大獅,就使結構安穩固實。柱子和橫坊細刻團花錦紋和祥雲仙鶴,以突出月梁上的主題圖案。這些圖案乃是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和許國功名成就的寫照。如南面的“巨龍騰飛”表達對王權的尊重;北面的“瑞鶴祥雲”寓意許國的超塵脫俗;東面的“魚躍龍門”凸現的是許國由科舉入仕;西面的“威鳳祥麟” 昭示的是盛世的賢才許國。牌坊上的題字,都是館閣體,相傳出自大書畫家董其昌之手。據方志載,董為許國主考時所取進士,有著這一層的師生情誼,這在古時人們是極為看重的。清人吳梅詩曰:“八角牌樓學士坊,題額字愛董其昌”。“上台元老”表示許國在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為官,並用天上的“上台星”比喻許國地位的顯赫。這座牌坊從建築結構、裝飾藝術和石雕工藝等方面看,都堪稱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傑作。
以後去了漁梁,本是要借道到紫陽古橋,但因橋小路窄巷深,終不得入,怏怏之間,有所失卻也有所得,我們撞見直書“聖旨”銜的貞節牌坊,默默地矗立著,只是少了如棠樾牌坊群、許國八角牌坊享受到的人間呵護。嗚呼!人有三六九等,況牌坊乎!
在中華民俗幽遠而斑駁的牌坊文化中,貞節牌坊又是其中最為矚目的一種。貞節的最初含義以及貞節觀念,在我國歷史上的發展和演變都是隨著封建倫理思想的變化而變化的。貞節牌坊恰恰就是封建倫理的物化像征。因此,一座座巍然矗立的貞節牌坊,表面上像征著一個個女子生前死後的榮譽,實質上卻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貞節牌坊,撞碎過多少女子深藏不漏的清淚?又容納了多少女子悲壯而不幸的情感?
“人言夫婦親,義合如一身,及至生死際,何曾苦樂均。婦人一喪夫,終生守孤孑,有如林中竹,忽被風吹折,一折不重生,枯死猶報節,男兒若喪婦,能不暫傷情。”在白居易《婦人苦》詩中,不難窺見,在封建社會倫理綱常的桎梏中,女子首當其衝成了最直接的犧牲品。鮮活的生命異化成堅硬(此刻應是僵硬)的牌坊,固執地堅守從一而終的信條,“憶君清淚如鉛水”,誰家女子還會思量“應似門前柳,逢春易發榮,風吹一枝折,還有一枝生”的人性呢?“幾番起落,雨暴風狂,轉眼間鬢已成霜;留住所愛,留住所想,留住一夢相伴日月長”已是不敢想像的奢望。自此以後,生命有如死水槁木,再也沒了漣漪,沒了春夏秋冬的界限。
知識小帖示:牌坊,始於漢闕,盛於明清,類分三等:御賜、恩榮、聖旨。御賜是指皇帝下詔,國庫出銀建造;恩榮是指皇帝下詔,地方出銀建造;聖旨是指地方申請,皇帝批准然後由家族自己出銀建造。牌坊並非一概衝天柱式,可以是歇山式,我倒是偏愛衝天柱式牌坊,讓人有一種哥特建築般飛揚上天的感覺。牌坊本是裝飾建築,但封建社會統治者賦予了更重要的作用,是統治者文治武攻的一種策略,表彰褒獎“忠孝節義”之士(之女),張揚的是皇恩浩蕩,骨子裡傳承的是儒家精神。
男祠女祠記
“皇族有太廟,百姓有祠堂”。古徽州百姓聚族而居,出於敬宗收族的需要,每一姓氏都建有規模不等的祠堂。祠堂分宗祠、支祠、家祠三種,其中宗祠規模較大。徽州宗祠大多都是三進,第一進稱作“儀門”,或曰“大門”、“大廳”、“過廳”;第二進稱“享堂”;第三進則為“寢”。
在棠樾村,有著兩座祠堂。俗稱“男祠”的敦本堂,原名萬四公公支祠,始建於明嘉靖末年,至清嘉慶已“晦昧摧剝”,鮑志道攜子漱芳鳩工重建,嘉慶辛酉(1801年)告峻,硬山式祠堂,供奉鮑姓各世祖宗。祠向南,三進五開間,進深47.11米,面闊15.98米。磚木石結構,門廳原為五鳳樓式,現已改建,二進廊廡也已拆毀,天井尚保存完整。享堂大廳構築寬敞,寬五間,明、次間深用四柱、梢間五柱,山面六柱,前後檐用方形石柱,全堂徹上明造,抬梁與穿鬥式構架結合,前檐步做成船篷軒,明次間後金柱上裝有灰漆屏門16扇,上刻鄧石如隸書《鮑氏五倫述》全文,頂上垂脊行走著精致的鳥獸。敦本堂的結構簡潔明了,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雕飾不繁,樸素大方。祠堂裡立有皇帝上諭碑,充分顯示了當年棠樾鮑氏家族的顯赫。大冬瓜式的抬梁上懸掛有“樂善好施”匾額。朱熹“忠孝”“廉節”手墨分列享堂兩側。
清懿堂是鮑氏家族為了頌揚鮑氏歷代烈女貞婦而建的紀念館,是全國唯一一座女祠堂,另外還有教育後代修身“慈孝”的世孝祠等。
祠堂作為封建宗法制度下同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向來為男人獨享的專利。他們在這裡決議族中大事、懲罰違背族規者和供奉祖宗牌位祭祀。女性與祠堂無緣,除非觸犯族規在這兒接受懲罰。如同名字不能忝列宗譜一樣,女性祖先在祠堂裡沒有牌位,甚至在祭祀活動時她們連祠堂的大門都不能進入。惟獨這“清懿堂”石破天驚地成為一個特例,女性不但可以入祠祭祀,共商女性大事,並且立有女性祖先牌位,而且祠堂本身就是專為女性而建、為女性獨用的女性“宗祠”。
清懿堂女祠建於清代嘉慶年間,是棠樾村大鹽商鮑氏二十四世祖鮑啟運創建的,借以紀念為徽商輝煌同樣作出犧牲和貢獻的鮑氏婦女。又據考,鮑啟運嫂汪氏曾將百多畝良田悉數捐贈建祠。“清懿堂”3字巨匾高懸在享堂照壁正中,出自書法家鮑璽之手,另一塊“貞烈兩全”的橫匾,則是清代名人曾國藩所書。堂以“清懿”為名,取的是“清白貞烈、德行美好”之意,是一曲婦女的頌歌。
女祠三進五開間二天井,進深48.4米,面闊16.9米,依次為門廳、清懿堂主廳和寢堂與享堂,整座建築以硬山式高低錯落馬頭牆外觀為主要特色,惟有後進部位為歇山式閣樓,建築地位高於男祠。雙天井設計既可保證祠堂內部的采光、通風要求,更寓示著女性飛揚張狂的深意(但不能跨越女祠界限)。石制柱礎、龕座、欄杆、抱鼓石,磚制八字牆,木制雀替、梁馱、外檐柱撐等,皆施精細雕刻,典雅細膩,柔中透剛,玲瓏剔透,精美絕倫。整體建築給人的感覺是:結構緊湊,用材勻稱,造型流暢,剛柔相濟,內秀而外樸,端莊而不刻板,有一種生命的衝動,令我們每一位參觀者時刻提醒自己當下參觀的不是一般的祠堂,而是全國唯一的女祠。許多在男祠不能為的,在女祠裡有了作為。門廳前天井一角,一枝兩枝紫藤,正悄悄綻放出紫紅色的新蕊。
最有力的提醒和最有趣的證據,恐怕要數這女祠的整體建築朝向了。一般的祠堂都是坐北朝南的,惟獨這女祠卻是坐南朝北。這種大相徑庭的構思來自《易經》上“男乾女坤、陰陽相悖”的玄理,既為女祠,當然得與男祠相反。同時,北堂古為母氏所居,坐南朝北,旨在頌揚母恩母德,可見女祠設計之良苦用心。
只是祠堂本應具有的肅穆寧靜,現在早就讓位於游客的嘈雜喧鬧了。
粉牆黛瓦馬頭牆,瘦柱肥梁內天井,抬梁參插穿鬥式結構,官府與民居規格的混雜結合正是徽州建築(包括祠堂建築)的寫照。
古橋記
紫陽橋(漁梁)漁梁古壩,是新安江上最大的石質滾水壩,其將新安江源頭之一的練江裁為兩截,豐水時,阻遏上游來水對下游的衝擊;枯水時,壩內蓄水可通過古壩的間歇凹槽自然下瀉流出。古壩以下,可行通航,最早的徽商就從這裡揚帆。
薄霧濃雲的天氣,青山朦朧的遠影,曲水留下的灘地,激流永進的孤舟,護犢的老牛就背對著我們。時已中午,我們獨立壩頭向下游張望,楊柳依依、炊煙裊裊之中,一座長橋優雅地靜臥在練江之上。這就是建於明萬歷年間,因山得名的紫陽橋。紫陽橋橋身九孔,長140M,寬有10M,高達14M,所用石料為紅砂岩石材。我們能見到的只是從左岸數起的六孔,眾多雜草充斥在潮濕橋身之間的縫隙,青苔找尋到了可庇護的場所。紫陽橋為縣內古券橋最高、最寬者,往來船只大可不落風帆桅杆從橋底下徑直通過。為適應豐水時練江洪水的浪高流激,聰明的建造者將橋墩船形分水尖建得幾乎與橋面等高,便於增加分洪的力度,這是江南諸石橋中罕見的奇舉,但在徽州卻是尋常。本是要借道到紫陽古橋去的,只是前已敘述的原因而作罷。
突然間,練江北岸,疾風吹盡,碧浪湧起,看滔滔東流逝水,不禁讓我吟誦起王安石的金陵懷古: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裡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這一刻秋與春,季節的差異已不重要,心境求得難得的一統,暢快淋漓。忽又聞得“濤聲依舊”的曲調: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樣重復昨天的故事,這一張舊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太太嗔目:發什麼神經?一旁的金毛狗狗Sunny一臉無辜和茫然!
知識小帖示:橋有定制,清宮式橋梁以券橋為多,券均單數,自一孔至十五、十七孔不等,券頂微尖。三孔以上者,兩券之間作分水金剛牆以承券腳。橋上兩側安石欄。民間地方所建之橋,多無定式,但券橋為最。
彩虹橋(清華)江西婺源城北20KM的清華,有一座享譽中國的最美廊橋——彩虹橋,其悠久歷史,可追溯至南宋,800年風雨,經久不衰,墩橋面依舊完好,頂棚則為上世紀80年代重新修建。彩虹橋全長140M,寬3M,由六亭、五廊構成長廊式人行橋,每墩上建有一亭,墩之間的跨度部分稱為廊,因此,也叫廊亭橋。從遠處看,亭略高於廊,顯得錯落有致。其集美觀與實用於一體,不僅可供行人遮風避雨,橋下五個橋孔更是供船只通行。有如紫陽橋,橋墩分水尖建得也幾乎與橋面等高。
人稱彩虹橋之名取自唐代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中“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意境。而我更感覺應是見杜牧的《阿房宮賦》“長橋臥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後再命名!
當下的彩虹橋在忙著粉飾頂棚,來往過客只能另行取道下游一裡處的平板橋。彩虹橋臨下游一邊的丁步,亦叫蹬步。蹬步之上滿是手執CANON、Nikon、SONY短筒大炮的行攝之友,我們不敢湊這份熱鬧,領著Sunny向著彩虹橋另一邊的上游走去,在一處臨水平台,幾個婦女正用著棒槌擊打水中的衣服,用肥皂嗎?也用!流水將大大小小的肥皂泡帶到稍遠處的彩虹橋下,更遠處,是麻鴨的領地,幾只鳧水麻鴨正在曲項天歌,一處少有紛擾的自在天地。Sunny此刻在旁享受著眾多愛狗MM的撫觸和贊美!
做攻略時,曾聽說少時的經典電影《閃閃的紅星》在彩虹橋取景,今天現場一看,就是!
青山如黛,綠水環流,在彩虹廊橋小歇一會,廊橋遺夢之中真能感受到世外的那份悠閑和寧靜,flow!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觀止矣!
通濟橋(思溪)一條溪流從大山深處蜿蜒而來,又蜿蜒而去。這麼一來一去,一彎一繞,於是就現出一處魚形地貌的村落,這溪流太小,了了之間只能從了村名,而溪水曲就的村落,潤物無聲,因此儒雅地成為思溪,最終成就了一代代的徽商(主要是木商和茶商)。值得炫耀的即便是北京頤和園、山東曲阜孔廟,如此頂尖高堂,其棟梁之材大多也出自思溪木商之手。
思溪村頭,溪水之上,通濟橋,一座風雨廊橋使徽商的美夢成真,它素面質樸通濟天下六百年,時至今日,村上人們還在兩邊美人靠上休息賞景,興趣之余,拉上一段二胡,唱上幾句徽劇。
通濟橋以杉木為主材,不加油漆,也無雕飾,在不經意中為人遮了艷陽,擋了風雨。如前述的紫陽橋、彩虹橋,橋墩分水尖也砌得老高老高。只是橋墩分水尖上多出豎著的佛教經幢,乃舊時遺物,俗稱“如來佛柱”,八面形柱身,每面都刻有佛像及佛號,是通濟橋的護身符。
板凳橋(思溪)臨出思溪,見一簡橋,板凳橋!其橋面分成四段,每段均由九根原木並列而成。外形上,每兩組橋架與架間的一段橋面,如一張放大的板凳,這大概就是橋名的由來。我們走在橋上,也算安穩,Sunny敏感,有點怯步。行走之間,我們裝飾了別人的照片!
板凳橋,嚴格意義上不能算作古橋,只是因我喜歡它的簡約,而將它列入,差強人意!
中書橋(李坑)李坑景區第一橋,此橋建於北宋末年,距今已有近900年歷史,是婺源現存最古的橋梁之一。此橋長4米,寬2.5米,高3米,是座單孔磚拱橋。村人為感激中書大人李侃建橋功德,而以其官職命名此橋為“中書橋”。
走上五階台階,坐在廊橋避蔭處,享受著過溪的涼風。此時有一老年旅游團隊散漫經過,我們牽引著Sunny起身回避。
通濟橋(李坑)按古時風水論:若村中兩水相激原本不利,只是在李坑先以通濟橋扼守,繼之高規格歇山式申明亭震懾,不利也就化解了。通濟橋跨徑5米,簡單古撲,淺淺一道拱彎,短短的幾階台階,似隆非隆,青石板橋面的青苔,就像是久遠的記憶。通濟橋始建的年代已無從考證,不過最後一次維修是在250年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石拱橋。
當然,在李坑,還有許許多多的便橋,跨溪而過,溝通串聯起店家和對面巷道的游人,只可惜店主人們每天干的盡是些送舊迎新過河拆橋的營生。愚叟的一句玩笑話,聽過且過!
徽州這片古老大地“川河似練水如天,千年徽州皆古橋”,時常饋贈我們“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的驚喜,我們照單全收,留住這份驚艷,留住這份欣喜!
宏村記
徽州的眾多村落,為何就偏偏選擇最偏遠的宏村入住?出行前太太的一句問話,竟把我問得噎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是潛在意識的怦然覺醒?車行到宏村,駐足在南湖之畔,不用多說,答案自然分曉:充滿負離子的明澈,心境由此沉澱潔淨,思緒放輕放緩了節奏,目瞳爍灼透射出心聲: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恍若隔世,遙遠的時空我聆聽到朱熹當下的心跳,追趕上朱熹最近的步伐。朱熹雲,當下的我已不復存在,卻能洞悉一切。空靈吶!那驚鴻一瞥,那天籟之音!
記憶裡找尋到瓦爾登湖中的梭羅,窮畢生追求每周一天工作,遠離塵囂,離群索居,由思想瘋長,讓身體委瑣。數落著豆粒,孕育著《瓦爾登湖》。空靈吶!空靈不是虛無,不是玄學,是實實在在的精深博大,當你常懷空靈之心,一無所有卻可心納天下!
中國畫裡的鄉村——宏村,感觸最深的自然是水了,柔柔的徽州之水。野渡無人舟自橫,只有去過的,才會有共鳴。“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牛腿屋為身”,牛形的村落,宏村的先人汪氏在西溪上設立水口,借道發達猶如牛腸的引泉水網穿街越巷輾轉聯系著牛胃和牛肚。牛腸,指的是水系的涓涓流向;牛胃、牛肚,則是蓄水的池塘。南湖,20247M2的水面面積,2900M3的蓄水總量,正是宏村人賴以生存的牛肚。
我站立在南湖之南,用我的靈眼探察訪尋:這是我的荷塘月色,這是我的西湖春曉;這是我的瀛洲孤島,這是我的夢裡住家!粉牆黛瓦已成多余,雕梁畫棟其實枉然。古樟,可是哪位先哲種下?楓香,又為哪位摯友痴狂?溪水,不會只有麻鴨來感知;遍地的黃花呦,已在盎然中招呼春的到來!
我們入住在洵陽樓。這一晚我睡得死沉死沉。
第二天一早,我們叫醒洵陽樓值班的伙計,又依次游歷了月沼、敬修堂、承志堂,登十三樓所處的雷崗山,繞行南湖一周,趕在寫生者和大量游客到來之前離開了宏村。期間郵寄一封宏村紀念封,梭巡一周才得以重逢,可見垂青美色,由人及物!
美哉,宏村!
江嶺嶺上
我們於4月4日下午13:30到達婺源江灣鎮入住後,匆匆游覽江灣景區,該景區因國家前任主席的認祖歸宗而增加了一道鍍金的人文淵源,其它只道是尋常。約15:30天陰沉著下起小雨,我們提速趕往江嶺,過曉起後便是一路上坡,沿途見過多輛Polo拋在山間,那車主的猴急樣,我們作壁上觀,絲毫也不敢造次。幸虧自家車還算爭氣,如願將我們帶到最高的第一觀景台。江嶺嶺上,我們守望著,等待著,希望能有收獲:讓我們感悟小小黃花短暫花期中給予的視覺歡娛和心靈按摩,讓我們的靈魂在升華和沉淪中選擇升華!
江嶺或許是婺源最值得去的地方,自從香港著名攝影家陳復禮在此拍攝的一幅《天上人間》獲得國際攝影金獎後,江嶺便成了無數色友趨之若騖的聖地。
這裡,溪水澄碧,嵐氣蒸騰,雲霞明滅,風光無限,萬畝梯田盛開的油菜花,猶如滿城盡帶黃金甲,有足夠的空間將金黃從天上宣泄到人間,予我們的視覺衝擊不啻凡高的《向日葵》。這是感官的快感,這是精神的寬慰。於是有了尖叫,有了喜極而泣的哭嚎!
此刻,我腦海裡突然浮現愛爾蘭詩人葉芝的詩篇:假如我有天上的錦緞,我會把它鋪在你的腳下:那夜色,光明和朦朧織成的錦緞,有的黑,有的暗,有的藍。可我一貧如洗,有的只是夢,我已把它鋪在你的腳下,請輕點兒,你踩的是我的夢。我的夢在徽州,在婺源,在江嶺嶺上!
雨又大了,有人打起花傘;雲霧更密,十步之外,花傘已不見蹤影,早隱沒在朦朧中。我們像護花的稻草人,靜候霧散雨停的時刻!遺憾吶,雲霧最終也沒有散盡。但一轉念,既然一滴水也是海洋,那一枝花更應是花海了!
以後又走了段游山棧道,最後收心,在曉起轉上一圈,趕著鄉間夜路,於19:30回到江灣,用“荷包鯉魚”、“糊豆腐”犒賞自己。
在路上
此番徽州之行,有許多時光是消耗在行車路上,車輪經過徽州“一府六縣”中的屯溪及歙縣、休寧、黟縣、婺源四縣,本想寫出如凱魯亞克《在路上》和納博科夫《羅麗塔》般的流浪漂泊者史書,最終才能不濟,只能掛一漏萬。另外,值得提醒的是徽州路標極少,偶有遭遇,標注的公裡數像是地圖上的直線距離,與實際大相徑庭。
屯溪到黟縣宏村,途徑休寧,休寧是“中國第一狀元縣”,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緒六年(1880),休寧出了19名文武狀元,居全國各縣之首,可謂盛產。這些令休寧風光至今的事,而我卻不以為然,如此多的狀元,並沒能將休寧、徽州,乃至安徽打造成數一數二的強縣、強府、強省!是八股誤人?孔孟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孔孟又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可惜那些狀元郎們熟讀聖賢,盡做糗事: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梁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孔孟發飆:苛政猛於虎!孔孟終言:盡信書不如無書!而我引申為:盡狀元不如無狀元!
我們從魚亭右轉入218省道,由此深入黃山腹地。S218路況極好,絲滑的路面,尤美的林壑,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flow。在逶迤風行中,兩邊路肩的杉松快速後移,越過險灘,繞過危岩,過西遞不入,過南屏不入,過關麓不入,過賽金花故址更不入,我們就惦記著一個目標,宏村。
第二天出宏村,到婺源,放著贛皖高速(G56)的坦途不走,偏偏選擇S220/S307崎嶇省道,耗油費時,周旋於窮山惡水,擰吶!其實我們是在找尋邂逅的感覺,爭取偶遇的驚喜。只是在休寧深山老林遍野倒地林木的傷口中,休寧的窘態畢現,休寧的感覺隨風飄去!
第三天一早,驅車趕赴大鄣山,途經汪口,見一古村落,在公路右邊,隔著一彎河水,如夢似幻,亦真亦幻。在晨曦的霧靄中,緩緩舒展一軸水墨山村畫。畫中書陶淵明題詩: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又無名氏的閑章鈐印:空山隱臥好煙霞,水不通舟陸不車,一任中原戎馬亂,桃源深處是吾家。
驅車中,又見一處絕美地標,S307省道旁的月亮灣,一輪弦月就彈落在河灣之上,濺起的水花讓早起的翠鳥鳴囀出周邊的寧靜。我們屏住聲息,欸乃一聲,竹排近了,晨霧散了,天地亮了,山水綠了!
這一天的晚些時候,在李坑的一家小飯館“李坑人家”,店主人為我們准備了三菜一湯:婺源小炒、大蔥炒蛋、小青菜、酸辣湯,好吃!為Sunny准備了飲水。店家的仨小孩玩著玩著,與Sunny玩成一伙,大男孩問:Sunny,男的?女的?我們不說。該男孩:哦!我知道了,Sunny是男孩。我們:何以見得?男孩羞色:這,這不能說的!人小鬼大,我們暢懷,童言無稽乎?亦不盡然!
第四天,回上海。
狗狗Sunny的心思
我家金毛男狗狗Sunny,4歲,屬狗,自小嬌寵,未曾遠游。
從4月3日出家門起,靈性的Sunny就感覺到我們的反常,雖然在前已打過預防針,打過招呼,Sunny打定主意跟緊了走:不能拉下,不能丟了。
美景於我如浮雲,我要回去!祥林嫂永恆的話題!倩男靚女皆為陌生,懶的搭理。爸爸媽媽帶我到哪裡去?思無緒,食無味,睡無眠!終日憂心匆匆,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只有在車上,才感覺住家的安心。
晨起的山村,山遠水近,花黃樹綠,這些與我何干?我狗狗是半色盲,再多的色彩予我只能刪繁就簡。雲橫秦嶺家何在?苦啊!賓館酒肆農家院,何如家中半尺床!
4月5日,Sunny復原了,隨遇而安,爸爸媽媽能把我丟到哪裡?該吃就吃,該玩就玩。延村的眾多叫喚的土狗,我隱忍了很長時間,我就待車門打開一剎那,教訓那幫地頭蛇!也可憐那三只土狗,讓Sunny追得夾緊尾巴,落荒而逃!只是Sunny不諳地勢,陷入水田,弄得一身泥巴。好厲害的Sunny!我們詫異於Sunny的勇猛!
結語
感謝太太身前身後的打點,感謝Sunny狗狗給來的快樂,也感謝徽州水墨畫廊中淳樸的民眾!
201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