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期待能走遍世界,可是真正去的地方卻少得可憐。林林總總的原因,終於將旅行變成了一種奢侈的念頭。也許真的要像有首歌唱的那樣:“我想去旅行,可是有閑的時候我沒錢,有錢的時候卻沒有閑……”
於是一旦有機會外出走走,我總是很珍惜,會事先做足功課。
准備工作的重點便是尋找最合自己的游行亮點。這世上的萬物都是有靈性的,山水也一樣,人們對景點的喜好總是那樣不同,也許就是因為靈性所致。所以每個人都應該了解自己的旅行感受,清楚什麼樣的景致能讓自己完全融入,、體會與周遭合二為一的美妙,這才是旅行的最佳境界。因此,恬淡、寧靜、自然、靈動、有厚韻的地方,也是我所向往的地方。
旅行也有很多種方式,比如說奢侈游或者原始游,但不論哪種方式,只要能尋找到那種靈性,都會是很美好的體驗。再比如說和家人游、和父母游、和朋友游、和同學游、和男朋友游、亦或和陌生驢友游……和不同的旅伴游也會有不同的體驗,而最特別的就是獨自旅行了。如果說與人同游,心境會隨著同游者的不同而改變,游的更多的是心情,那獨自旅行,由於受到的干擾最少,所以就真的是純旅行了。
記憶中我有很多獨自旅行的經歷,最初的獨自旅行是現實所迫,但每次體驗都相當不錯,印像深刻。於是漸漸從不懼怕獨自旅行,到喜歡上了獨自旅行。杭州、南京、無錫、北京……雖然都是些很普通的地方,但都沒讓我失望。
一個人的旅行是孤獨的。但也正是因為孤獨,體驗才最深刻,和外在的溝通也是最深刻的,所以孤獨也是美好的。你可以什麼都不想,也什麼都可以去想;可以一路飛奔,也可以駐足冥想;可以不必去看時間,不去想下一站應該去哪兒;隨時可以停下腳步,想怎麼發呆就怎麼發呆;也因為無人打擾,一抬頭、一轉身、一回眸都可能發現容易被略的美妙細節。當然獨自旅行的艷遇指數也是很高的,如果願意,當然也可以嘗試一把有節制的“艷遇”,那也是種不錯的體驗,呵呵。
趁著辭職後的空隙時間,我又旅行了一次。在麗江一線與鼓浪嶼之間選擇了良久。麗江一線是我覺得此生應該去一次的地方,它周圍的香格裡拉、瀘轱湖等些個地方都應該盡早去看一眼,只怕等將來有時間去的時候,那兒會變得很讓我很失望。但那一線路途比較遙遠,旅途比較辛苦,獨自一人萬一有什麼意外很難掌控,搜尋了一圈可能的驢友都沒有時間與我同行。再加上余下時間無多,我就選擇了鼓浪嶼。這一次也只能獨自旅行了。
鼓浪嶼也是LG重點推薦的,他去年剛去過,一直頗多贊賞,再加上那兒治安良好,他也比較放心。而且,他還向我推薦了一個適合我的家庭旅館——喜林閣 Silly Girl。看了很多鼓浪嶼的游記與照片,對它充滿了期待,於是就決定到這個小島上發幾天呆,曬幾天太陽。而且破天荒第一次,不做任何路線規劃,因為在鼓浪嶼,迷路也是不錯的體驗。
到達廈門機場,我沒有坐出租走快捷的隧道,而選擇坐27路公共汽車穿越整個市區直達碼頭,只為一路慢慢欣賞一下這個陌生的小城市。廈門的綠化非常好,到處郁郁蔥蔥,鮮花盛開。陽光很燦爛,直曬得心頭也暖暖的。似乎離開上海後看其他城市都是那麼悠閑,路上鮮有疾步匆匆的行人,哪怕是一身職業裝束,手提公文包的上班族,腳步也是比我們慢上好幾拍。
坐上開往鼓浪嶼的擺渡船,感覺與黃浦江輪渡類似,只不過浦江的另一頭高樓林立,而眼前的鼓浪嶼島,確實就是一座海上花園。
鼓浪嶼是個非常干淨的小島,空氣也是清甜的。島上連自行車都不准騎,所以幾乎不存在交通安全問題。一下船就覺空氣很清新。而最具視覺衝擊力的便是隨處可見的一棵棵枝葉繁茂的大榕樹,一串串褐色的胡須(我不知道確切叫什麼)從樹冠上垂將下來,讓這些榕樹就好似上了年級的慈祥的老人守望著這座安逸的小島。
遠遠看見一個男孩穿過人群,行色匆匆四處找尋。我撥通旅店留給我的電話,看見他拿起手機——沒錯,就是來接我的服務生了。男孩話很少,只是接過我的行李,然後就像走迷宮般帶著我穿梭在一條條蜿蜒曲折的小路中。每一條小路都有別致玲瓏的西式建築、特色小店引我駐足,就這麼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新鮮著,離碼頭和商業區越來越遠。爬過一個上坡,似乎一下子安靜下來了,人聲少了,鳥叫聲多起來了,明黃色的喜林閣就這樣神秘地漸漸出現在眼前。
喜林閣還是19世紀的建築了。它本是英國領館,因此整座建築有著濃厚的英倫韻味,加上精致而寬敞的小院內錯落有致地開滿了各色鮮花,合著一朵朵大紅色的遮陽傘,小資情調濃得化也化不開。陽光下的喜林閣無論是陽台上、走廊裡、樓梯口、餐桌旁、秋千架下,到處灑滿了溫馨的春意。我立刻愛上了這個地方——安靜、恬淡、小資、漂亮極了,就是這地方了。
說實話,如果不是讓旅店派人接,我自己就是拿著地圖也是需要化點功夫找到喜林閣的。接下來幾天的不斷迷路,我終於體驗到為什麼要叫鼓浪嶼“迷失小島”了。鼓浪嶼上的道路不是按縱、橫命名的,而是按片命名的。所以往往你能看到某某路46號、48號,卻怎麼也找不到47號,很有可能那個47號就在山的另一頭。島上出名的手繪地圖,也只是簡單地粗粗地將一個地區描繪成一條道路,只能給個大致的方向,即使是問當地人,他們也常常不能幫你明確地指明方向。所以雖然在此後的幾天我幾乎踏遍了島上的每一條小路,但仍有幾個標志性建築最終還是沒有找到。
雖然也買了島上的旅游通票,但說實話,這些景點大多都是應付旅行團的。我也只是走馬觀花了一遍,還是被洶湧的游人潮嚇退了,再次證明絕不能迷信著名景點。除了鋼琴館、風琴館值得停留好好游覽(尤其是鋼琴館裡還能欣賞講解員美妙的現場演奏《鼓浪嶼之歌》),其余所謂一定要去的景點不去也罷。鼓浪嶼的魅力是藏在小島深處,是需要人遠離喧囂慢慢探尋的。我就是這樣獨自探尋著……我驚嘆鼓浪嶼上會有那麼多風格迥異而雅致的懷舊洋樓,幾乎每個轉角都能發現一個驚喜。順著自己視覺所能捕捉到的一排排西洋雕塑門楣、一片片爬滿藤蔓的圍牆、一盞盞鏽跡斑斑的小路燈、探出圍牆的一串串小花朵、亦或散落在樹影中的一朵朵陽光,都能讓人探尋到一幢幢凝重的建築。他們有的氣勢磅礡,有的小家碧玉,有的低調,有的奢華,有的已裝修一新、歌舞升平,而有些已年久失修、雜草叢生,盡顯破敗之相。但即使是破敗不堪,也引人駐足,猜想著它曾經歷過什麼。而每棟樓似乎都會說話,仿佛想要對人述說一段段過往,卻又無從說起……
我終於體驗到“建築是凝固的音樂”的涵義了,何況鼓浪嶼原本就是一個音樂之島。
鼓浪嶼是中國鋼琴密度最高的地區,島上有兩種悅耳的聲音經常美妙地纏繞在一起,一個是鳥叫聲,另一個就是鋼琴聲。島上至今都保留著美好的音樂文化習慣,每晚音樂廳都會舉辦免費音樂會,很多聞名世界的音樂家也常會出現在這樣的舞台上。島上的第一晚我就去看了一場幼兒鋼琴專場,雖然孩子的琴聲相對還很稚嫩,但他們個個像個小淑女、小紳士。環境的熏陶對孩子的成長作用很大,難怪島上出了那麼多聞名遐邇的鋼琴家。只是音樂散場回喜林閣的路上,發現島上剎那間變得異常安靜。也許是因為大多游人已離開返航,原本安靜的小路更加的幽靜,昏暗的路燈下只有我一個人的身影在晃動。我不免心裡發毛,一路頭也不回地疾走直到旅館才喘了一口氣。第二天晚上,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我最終還是放棄了再去看音樂會的念頭。這也是此次獨自旅行最大的遺憾了。
鼓浪嶼上的貓似乎不是一般的多,而且小資風情絲毫不亞於人類。除了大模大樣慵懶地趴在椅子裡曬太陽,在各個特色小店裡明目張膽地當著主人的一干大名遠揚的貓兒們,即使是只野貓,也是大搖大擺地悠悠然在大街上晃蕩,亦或頭也不抬地眯縫著眼睛想著它自己的心事。貓兒們實在也給鼓浪嶼多添了一道小資風景。
除了洋樓多、鳥多、樹多、花多、貓多、音樂多,鼓浪嶼上的家庭旅店也是特色多多,大多旅店都打小資招牌,每個小店都用心良苦地精心布局,溫馨的、浪漫的、張揚的……印像最深刻的,要數家庭旅店門口的那些隨筆:“有時你失去一片雲朵,不一定失去整個天空!而有時,你擁有了一朵雲,就幸福了整個天空!”、“一樣時光的流轉,不一樣的是一份易感到的心”、“當我們為了生活疲於奔命的時候,生活已離我們而去”、“我們販賣時間、販賣空間、販賣悠閑、販賣溫馨、販賣一切你我喜歡的”、“如果幸福不在路上,就在路的盡頭”……娜雅、幸福天空、海角8號、迷途小店、悠庭小築、船屋、愛琴海……等等,每一個都是別具風格,如果有時間,真可以一個個住過來。
獨自旅行的主食肯定是當地特色小吃了。鼓浪嶼的特色小吃也非常多,這回我算差不多嘗遍島上的小吃了:海蠣煎、土筍凍、鯊魚丸、古追奶茶、葉氏麻糍、張小蓮酸奶、黃記肉松……嗯嗯,心滿意足啦!
離開的那天,使用旅店贈送的觀光BUS券,出了碼頭乘坐了環廈門島的旅游大巴直達候機樓。一路又是風光無限,真的值了。
從鼓浪嶼回來已經好久了。遲遲才動筆寫游記,是因為害怕寫不出鼓浪嶼的味道。總覺得自己拙劣的文筆很難完整表達出我所真正體會到的點點滴滴,於是提筆變得越來越膽怯。趁著到北京開會的機會又一次獨自走了一遍北京的老胡同,看了一眼什剎海,想起了3年前也是這個時候獨自在北京逛什剎海游蕩,感慨多多。次日和相識的會友一起溜出會場同游了一次頤和園,一路相互遷就著走馬觀花了一圈,錯過了很多景致,而且一路聊得口干舌燥,吃了好幾口風沙。終於還是覺得一個人游蕩更適合我……
喜歡獨自一人游蕩,那是難以銘說的美好……

(喜林閣夢幻之門)

(庭院深深)

(幸福天空)

(韻味)

(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