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是農歷三月初三,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之說。也是2010年黃帝故裡拜祖大典。我們一行人從鄭州八點出發到新鄭已是11點了。因為我表弟在新鄭上學,故成為我們此次的導游。從他學校到新鄭市裡,得一些時間,路上看到鄭韓故城,就是一段土城牆,上面多個亭子,估計也是後人建的。我們到黃帝故裡景區的時候是11點多,拜祖大典已結束,但是景區還戒嚴著呢。不讓進去,沒辦法,只得在附近吃完飯,再看看情況。我們吃完飯後是1點了,不貴三個人四十塊錢。這下終於可以進去,我們是從東門進去的,一進門只見廣場中心是一方大鼎。廣場上人山人海。
帝故裡景區共分五個區域:廣場區、故裡祠區、鼎壇區、藝術苑區、軒轅丘區。整個景區布局突出“中華之根”主題。我們向前走就是百家姓了,樹根是軒轅、神農、蚩尤,不過數默默這一支最大。人們都在找自己的姓,然後拿人民幣把自己的姓擦亮些。我也是如此,拿了張百元大紗。擦了起來。再向前是故裡祠。中華第一橋——軒轅橋古樸典雅,姬水河潺潺橫流,乾坤晷盤屹立中道,中華第一碑——華夏祖石碑立於前門東側,展示中華人文薈萃。祠殿區“神”:中華第一祠——黃帝故裡祠,正殿中央塑有中華第一大帝——軒轅黃帝塑像,兩配殿分塑黃帝元妃嫘祖、次妃嫫母像。鼎壇區“雄”:有甬道銘文、民族圖騰柱、鼎壇、回廊。鼎壇樹九鼎,中華第一鼎——黃帝寶鼎置於中宮,高6.99米,直徑5米,重24噸。其它分別為愛鼎、壽鼎、財鼎、仕鼎、安鼎、豐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壇四周回廊掛有當代名人歌頌黃帝功德的楹聯。軒轅丘區“聖”:軒轅丘高19米,長100米,丘內建有中華第一宮——軒轅宮,為地穴覆土式建築,寓意黃帝出生地。黃帝文化藝術苑區“趣”:有豐富多彩的黃帝文化藝術展示。
景區內還有棗樹、銀杏樹、國槐、松柏蒼郁參天。由於時間關系,我們在景區裡轉了一下,就走了。因為當天還有好幾景點沒有開放。
我們在新鄭北站乘4路公交車到始祖山。每人4元,40分鐘左右就可達景區。在3點半的時候,我們便進了景區,門票10元,學生證每人六元。聽人說,始祖山因像軒轅黃帝而得名,今日之見,果不其然。遠遠望去,好似一尊軒轅黃帝像,偉岸挺拔,眉眼畢現,蔚蔚壯觀,令人肅然起敬。
走了沒多久是個亭子叫望祖亭,我們在此小休一會兒。由望祖亭上行不遠,便是正在興建的黃帝大宗祠。可現在還沒有建成,只是一個空架子在那擺著。我們便沒有進去。從黃帝大宗祠拾級而上,登408個台階,便到了嫘祖洞(古傳為娘娘廟)。這是古時人們在懸崖絕壁上鑿挖的大石洞,內供有嫘祖、嫫母塑像。洞內燒香拜祖的游人很多。由嫘祖洞登高而上,到達力牧峰,可望見遠處高大的雄鷹石,似蒼勁的雄鷹蹲在山巔,傲視蒼穹。力牧據說是黃帝的大將。
上山頂,便到了黃帝祠中天門外。中天門是仿漢代建築,赤柱畫棟,飛檐挑角。紅磚綠瓦,雄偉壯觀。中天門裡有中天閣。中天閣下是黃帝迎日推策峰,峰上有四台:黃帝推策台,群臣盟誓台,智慧台,鴛鴦台。傳說是“黃帝獲寶鼎,迎日推策,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治民”的遺址。推策台上,至今還有黃帝的腳印和黃帝與嫘祖的座印。
進了中天門便可看見一個石頭。是天心石。聽說此石位於天之中心,地之中心,中原之中,中州之中,五行之中。同時又有“四面歸宗,八面來朝”之意,意味著全世界的炎黃子孫都來始祖山朝聖拜祖。
在軒轅廟北邊,是歷代名人登山拜祖頌黃帝的石刻碑群。傳說,歷代名人和百姓每年三月三登山拜祖,延續至今。
在中天門是西南方有個停車場,盤山公路直達山頂。每人十元。我們沒有座。而是選擇快速下山。因為要趕六點回新鄭的車。
今天來黃帝故裡,時間緊,沒有太多時間來參觀。下次有機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