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有 “ 中國茶文化第一村 ” 之美譽。穿過下曉起村,江灣鎮上曉起。一條青石古道延伸至遠處,路盡即是上曉起。此自古便為徽商往婺源、達安徽必經之路,至今仍可見車輪留下的深深凹痕。
飄浮在淡淡霧靄裡,初春的上曉起。四下無游人,入眼皆是茶園、茶亭、運茶古道、靈泉古井、運茶獨輪車、徽派古宅 … 一株參天古樟靜靜立於村頭,偶爾有農人經過,抬頭看我一眼,輕輕咳嗽幾聲就過去了一灣曉溪將村子從中劃做兩邊。搗衣的婦人走過石橋,下到溪邊,隱入柳岸桃花叢,隱約傳來細碎的笑語。偶爾幾片花瓣飄落,靜靜順水而去,魚兒便浮游水面爭搶啄食。數只鴨子在陽光下梳罷羽毛,搖搖擺擺走進水裡,離岸遠去。
唐宋茶畫前流連不知疲倦,走進古祠堂。一位老人微笑著邀請我去村頭樟樹下品茶。不由想起 “ 曉和亭 ” 上的字:來去匆匆,請喝一盅;分文不取,方婆遺風。
根根葉片在水中緩緩舒張,端起茶盞。暗香浮動。淺嘗一口,似淡而無味,哪知齒舌回轉間竟有一股奇異清香自舌根蔓延。一碗茶飲盡,喉吻潤,肌骨清,通仙靈,兩腋習習生清風!不由贊嘆,好茶!老人笑言,此乃曉起毛尖,茶作坊裡的上品。
竟有全國惟一一座保存完好、僅以水力為動力的木制捻茶機。走入內室,這間手工茶作坊。可見 4 架碾盤在水碓帶動下,有規律地上下轉動揉捻已 “ 殺青 ” 茶葉。將揉捻後的茶葉烘干,即成 “ 茶 ” 曉起茶葉因生長在山中,雨霧多而氣候涼爽,無論粗茶精茶都有一股山花香氣,湯色美,入口醇,回味無窮。
發現牆面畫中之人,仔細打量茶作坊。竟是茶文化學科帶頭人、中國農業考古學家陳文華教授。幾年前,陳教授發現了這個已被閑置的手工作坊,和撂荒的數百畝茶園。為拯救、維護並開發這被遺棄的茶文化村,拿出個人積蓄啟動了這項民俗維護工程。美麗的山水承載著中國茶文化的厚重,陳教授的努力下,上曉起村漸漸名揚海內外,慕名而來的中外茶界專家學者、攝影家、游客越來越多 …
幾兩綠茶一壺茶,暮歸的人們三三兩兩在古樟樹旁。聊聊農作,裡短家長。
偶爾傳來幾聲犬吠蟲鳴。圍坐月光下,夜深人靜。品著 婺綠 ” 閑侃。老人笑問,可知這裡為何叫婺源?不由啞然。原來意為婺女之源也,用如今的話說,即美麗勤勞賢惠的婺女之鄉。從字面理解,婺 ” 其實為三個字的組合,矛 ” 像征著武,文 ” 為文才,女 ” 代表美麗賢惠的女子,即:此處人傑地靈,男子多文才武略,家則由美麗賢惠的婺女掌持著。不想一個 “ 婺 ” 字,竟暗合了中國幾千年來 “ 男主外,女主內 ” 保守。不由也笑了時下流行那句 “ 一個成功男人的面前,必有一位成功的女性 ” 就從這裡來的吧!好個婺源,連地名也有如此來歷。
眼前這位勤勞美麗的茶姑,而此時。又為我斟滿一杯香茶,動作熟練、流暢且輕柔。只見壺嘴三上三下,瀉出水柱細長如鏈,溶一縷微笑注入茶盅,輕掩茶蓋,雙手執杯,遞將而來。半揭茶盅蓋,撲鼻一縷山花般的清香,蕩開漂浮在上的茶葉,細細品味,若香留口,舌底生津,一如婺源山水,韻味無窮。
充溢山水之和諧夜深了掠過曉溪的風溫暖而濕潤。此處集聚了天地之靈氣。實在沒有什麼必需為之。品一壺綠茶,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聆聽山野之音,與友閑聊幾句,談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似又見流水邊,微閉雙眼。古道旁,弱柳依依,青瓦白牆,小橋石拱,桃梨飄香 … 恍惚著,醉了醉在故鄉山水中,醉在這氤氳茶香裡。
文章來源:婺源旅游網http://www.wuyuanyou.cn/ 原文地址http://www.wuyuanyou.cn/info/show.asp?id=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