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二日~

作者: 潛水冒泡

導讀西湖放眼成景,無處不美,毫不誇張。 從白娘子與許仙借傘結緣的斷橋啟程,雖沒殘雪,心裡早響起了“西湖美景三月天”的背景音樂。 沿白堤一路走來,文化氣息濃得厲害,書本裡的人與物,仿佛跳到了眼前。 保俶塔是一水間隔,而西湖美術館、浙江省博物館確是觸手可及,又很友好地長年免費。惜乎時間有限,過寶山卻不得進入,心癢中繼續前行。過中山公園,到孤 ...

西湖放眼成景,無處不美,毫不誇張。

從白娘子與許仙借傘結緣的斷橋啟程,雖沒殘雪,心裡早響起了“西湖美景三月天”的背景音樂。

沿白堤一路走來,文化氣息濃得厲害,書本裡的人與物,仿佛跳到了眼前。

保俶塔是一水間隔,而西湖美術館、浙江省博物館確是觸手可及,又很友好地長年免費。惜乎時間有限,過寶山卻不得進入,心癢中繼續前行。過中山公園,到孤山的西泠印社,遙想此處的金石之盛,小小高興了下。

百年名店樓外樓自然要去,招牌的西湖醋魚、東坡肉和西湖蓴菜湯也不能放過。原以為一斤多的桂魚肯定要剩,結果吃了個干干淨淨;東坡肉很香;湯十分清淡爽口,也沒有吝惜蝦仁。總體不錯。

慢慢踱出去,無意間就經行了秋瑾的雕像與蘇小小的墓,鑒湖女俠與錢塘名妓,一個“夜夜龍泉壁上鳴”,一個“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芳華早逝,都被後人銘記著。

這一路不長,人文風景卻豐富到讓人吸收不過來,如珠玉滿身、光芒四射的大家閨秀,讓人不敢抬眼正視,只有低首暗自贊嘆。

暫別西湖,朝靈隱去。

如人一樣,一個好名字,會使一個地方充滿靈氣。靈隱就是其中之一。

小時讀《濟公全傳》,每每捧腹大笑,對靈隱寺很有好感。長大才知,當年那樣神通的濟公也只是羅漢而已,而靈隱寺當然也並不是戲謔的所在。

淺游了飛來峰,收斂些玩樂心,小心翼翼邁入靈隱寺的門檻。

不愧是杭州第一名剎,香火比五台、九華也不遜多少。

剩下的時間還是要回西湖畔。沿著楊公堤開始,小雨點忽然而至,兩把傘卻都扔在了酒店,也只得繼續前進。不知不覺中雨又停了,我們從黃昏走到了傍晚,路上行人很少,只有林木和隱隱的水光為伴。

懷疑迷路時,終於看進了“湖畔茶居”,直面夜晚的西湖,隔岸所見就是著名的雷峰塔。布置成書房樣的廳裡只有我們兩人,簡直就像包場。

與此環境相比,價目表的震撼程度就減弱了些,還是點了應景的龍井與茶點。服務員上好茶,又在座椅旁生起架著小紫砂壺的小爐子。過了一會兒,彈古箏的姑娘也進了來,我們則一直發呆坐到彈琴的姑娘離去。

游覽最後一天,決定悠閑地度過。睡到日高起,去附近的慧娟面館吃早飯,嘗試了“片兒川”——聽起來像片湯,其實是放了豬肉、筍菜的湯面,分量很足。

從柳浪聞鶯開始觀光,滿目青翠,花團錦簇,真是一派春天好風光。沿岸邊曲曲折折的走,到了一公園,便可見游船碼頭。

船行不久,即到三潭印月。此景位於湖心,所以要觀齊十景者,除非游泳,非在西湖泛舟不可,倒也不壞。

三潭印月的標志就是湖上那三座葫蘆狀的小石塔,實地看才發現,彼此間距遠沒宣傳品中那樣近,被我們戲稱為“三顆螺絲”~

三潭印月不大,上有亭橋若干,花木修竹繁茂,翠紅交織,仿佛春與秋的代表色融為一體。

從三潭印月到花港觀魚,距離更短。又坐上一艘名為“月輪”的船,沒幾分鐘便到了目的地。

水中魚兒確實不少,比紅魚更加醒目的是金黃色的品種,體型十分健碩……

時間充裕,便去了蘇堤。

“蘇堤春曉”為西湖十景之首,我們算是誤打誤撞地來對了時節。堤一側是西湖,另一側是內湖,一路上桃紅柳綠,長近3公裡,竟叫我們徒步走完了。

接下來就到了曲院風荷和岳王廟,可惜不到夏天,還見不到“接天蓮葉無窮碧”,岳王廟要單獨購票,也沒有進去。

順北山路向斷橋方向走,沿路有許多頗有歷史感的建築,或已辟為私產,或成為居民合租的居所,“舊時王謝堂,今朝百姓家”,也有些閉門謝客,不知何時再開,其間,就有蔣經國的故居。

一天下來,精疲力盡,趕快殺到東坡路那家被廣泛推薦的“咬不得高祖生煎”,人多得排到店外。蝦仁生煎確實好吃,酒釀圓子也不錯,倒是特意點的青團外皮太硬了。

回到湖濱路,看到了晚上的音樂噴泉,效果還好,但也沒特別驚艷。

離回程還有2個多小時,又坐車到吳山廣場,仰望山上的城隍閣,准備小逛下河坊街,意外發現此處也有一家知味觀,衝進去點了一碗招牌的貓耳朵,和北方的果然很不同,不是醬油色的炒食,而是口味清淡的湯食。

河坊街的特色是仿古,兩邊以當地老字號為主,也有些現代的匪夷所思的店(譬如名為“上海故事”和“北京故事”的特色服裝店)。原本想買王星記的扇子回去,人多得連櫃台都看不到,只好作罷。

到火車站二樓,果然有惦記了一路的“五芳齋”,又買了三個青團帶上火車,杭州行這才算告一段落了。



(西湖畔)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