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像麗江玉龍雪山下演繹的恢弘氣魄

作者: 解天下之所憂

導讀印像麗江 玉龍雪山下演繹的恢弘氣魄《印像•麗江》全劇分為上、中、下三篇,而上篇《雪山印像》又分為“古道馬幫”、“對酒雪山”、“天上人間”、“打跳組歌”、“鼓舞祭天”和“祈福儀式”共六大部分。整個演出以雪山為背景,以民俗文化為載體、由500名來自十個少數民族的演員傾力演出。 導演王潮歌說:“這台演出不是要去表現演員唱得多好聽,跳得多好看, ...

印像麗江 玉龍雪山下演繹的恢弘氣魄《印像•麗江》全劇分為上、中、下三篇,而上篇《雪山印像》又分為“古道馬幫”、“對酒雪山”、“天上人間”、“打跳組歌”、“鼓舞祭天”和“祈福儀式”共六大部分。整個演出以雪山為背景,以民俗文化為載體、由500名來自十個少數民族的演員傾力演出。

導演王潮歌說:“這台演出不是要去表現演員唱得多好聽,跳得多好看,有一個多麼曲折回轉的故事,我們只是想表達一種最直接最真實的情感。”小妖認為,如果只是看演員演出而忽略張大導演那張老臉的話,去玩玉龍雪山順路去印像麗江還是值得一看的。

特點1

——白天演出,不經藝術修飾

雪山篇的最大特點就是白天演出。張藝謀說:“這是實景演出無可比擬的真實性!這是一場看不見任何藝術修飾的演出。”另一位導演王潮歌也表示:“這台演出不是要去表現演員唱得多好聽,跳得多好看,有一個多麼曲折回轉的故事,我們只是想表達一種最直接最真實的情感。”而樊躍則用了一句有趣的話形容到“這是我們白日裡做的夢”。

特點2

——農民演員,夠真實夠干淨

此外,演員陣容也是該劇的另一大特點,劇中的所有演員都是從一個普通的農民身份走進劇組的,導演王潮歌也表示:“你一定沒有見過這麼黝黑的皮膚,這麼灼熱的目光和這麼干淨的笑容,我們導演組的每個人都深深地為他們所感動,他們是我見過的最好的演員。”

導演專訪

張藝謀絕對不是掛牌導演

昨日《印像•麗江》的首輪正式公演結束後,該劇的三位導演接受了記者的專訪,這個劇最大的成功,就是白天的演出讓觀眾獲得了與往常看舞台表演完全不同的感受,張藝謀也認為這是一次開辟先河的創舉,他相信這台劇能打破過去人們在夜間看演出的習慣。至於早前曾有報道稱,張藝謀在這部劇中只是掛牌參與,而更多的實際工作是另外兩位導演去實施完成的,對此,張藝謀則表示在實際工作上,確實是王潮歌、樊躍這兩位拍檔做得更多,但在前期的構思討論中,他灌輸了相當多的個人想法在裡面,他絕對不是掛牌導演。

記者:《印像•麗江》為何選擇白天演出?

張藝謀:這次我們最大的挑戰就是白天演出,白天是裸露的,很難去掩飾真實的瑕疵,但後來我們經過反復磋商,認為這是一種新嘗試,我們想盡量保持演出的原始感覺。觀眾在寬廣的舞台上,打破了過去在夜間看演出的習慣,藍天、白雲、雪山和巨大的岩石,非常生猛,觀眾因此會很震撼。觀眾的感受給我很大的鼓舞,但最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給了我們很大的氣魄來做這個嘗試。

記者:之前的《印像•劉三姐》是融入山水中,今天的《印像•麗江》則以玉龍雪山為背景,那為何選擇山腳為演出地,這個位置有哪方面的特殊優勢嗎?

樊躍:這塊地的地貌比較特別,最大的特點是在雪山腳下,整個演出場地的中線與雪山相對,這樣的場景最大的奇觀就是與雪山對話,正好是實景山水演出非常重要的點。而且這也是游客上雪山集合的地方。

記者:之前外界一直在討論,電影的拍攝除了對旅游區起到宣傳作用外,也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造成很大影響,那這類實景演出是否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王潮歌:這次的《印像•麗江》,我們也沒砍過一棵樹,沒鏟掉一塊草坪。而且大家在看演出時,可能會覺得音響效果並不太完美,其實這就是我們考慮到生態環境的問題,擔心過大的聲響會震動舞台對面的雪山,所有的音響效果都不能指向其他地方,寧可犧牲觀眾,不能犧牲雪山。

記者:之前曾有人說,張導在包括這個劇在內的很多項目中,都是以掛牌的形式參與,那請問你們三位導演合作的方式是怎樣的?

張藝謀:我們三個是從《印像•劉三姐》開始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合作方式。在選擇地點和一些大的構思上,我們都是一起進行討論的,到實施階段時,因為我比較忙,所以就以他們兩人在第一線為主,而我在後方跟他們保持緊密聯系,在這方面,他們給了我很大的支持。

(印像麗江)



(印像麗江)



(印像麗江)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