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 星期日 晴 熱昨天買船票時就被通知,只有早上8.30出發、晚上8.45返回的船。得,今天一整天都得待在錫米島了。
錫米島(Simi)在羅德島的東北邊,緊靠土耳其。它和另一個小島:哈爾基島(Halki)好像是羅德島的衛星島,每逢周末羅德島的居民們會乘船前往這倆小島度假。這倆小島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民風純樸”。而從羅德城去錫米島最方便。
我們的船用了50分鐘就拐進了類似峽灣的錫米鎮,小鎮給人的第一印像真的就像是張明信片。
沿坡而上、布滿山峰的建築又新又靚,紅頂、淺黃色牆面配上藍色的門窗很有特色。造型是典型的威尼斯風格,簡潔大方,房間中央一扇長長的門直接落到陽台上,對稱於陽台兩邊的兩扇窗戶同樣也是長長的。門窗上都布滿了長條的通風口。樓群間中夾雜著幾棟赫色的老磚牆面的石頭房子,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停靠在水邊的大大小小的游艇到也是種點綴。
小鎮雖然以旅游業為主但是實在太小了,故而連地圖都沒有。不過,因為地方不大,就隨便走走也不至於迷太大的路。
看見岸邊有一座顯眼的高尖塔教堂就走了過去,看著就在眼前還是饒了好幾道彎才到。哈,就這小路,就這亂彎兒,看地圖還不頂這麼瞎走快呢!
今天是周日,教堂剛好結束了彌撒(10點左右)。門口的陰涼處坐著密密麻麻的身著黑衣的居民,幾個胖胖的婦女正在分發著聖餐。見我倆走來,一位熱心的大嫂不由分說就在我太太手裡塞了一包。另一個女士立馬遞上了一杯熱咖啡。旁邊的一位男士衝著我太太一個勁兒擺頭意思給我拿一份兒,我只好接受了。後來發現裡面的內容還不少。兩份加一塊兒成了我的午餐。
與兩個依在牆邊的男士聊了起來,發現他們的英語還真不錯。老一點兒的很熱心,一定要拉我們去教堂後面的大房間看看,現在是一個音樂展示廳。
老同志把一張老執照和些明信片拿出來展示著,並且講述了這些老東西的歷史。
原來,錫米島在百年前因天然海綿的生產而興盛了一時。那時候,島上的大海綿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居然在倫敦、巴黎都有分公司呢!(看來它就是這家教堂的資助者)最高峰的時候,錫米島上常住人口達到了2萬多人。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造海綿的出現,小島幾乎失去了生存的來源,收入一落千丈。雖然興盛時期建起的那些意大利式的建築與天然海灣、清澈的海水還能吸引一些游客,但是單憑旅游的收入,經濟狀況已大不如前。現在,小島人口只剩2500人不到了。
拜別了兩位熱心人後進教堂參觀了一下,教堂的鐘樓和大廳是分開的,大廳呈長方形,顯然當年是天主教堂,但是,如今也已經變成了東正教堂,內飾裡見不到一件人物雕刻作品。剛結束工作的黑衣教士正喝著可樂,一會兒他也提著現代化的小包回家吃午飯去了。
我們中文資料上介紹,錫米島的特點就是民風純樸,所以,我們干脆就跟著那些離開教堂的居民走進了七拐八彎的小街道。
錫米鎮大多數建築風格雷同,但是,街邊的大小餐廳卻風格各異。順著坡道,就著街面撒出去一大片。不過,這個點兒多數餐桌上都是空無一人。在一個很小的五條岔路的小街口,圍繞著街口居然有三、四家餐廳,每家餐廳的裝飾和色彩各不相同,但是容量都在幾十桌以上。餐廳所占面積絕對是這個街口(或者叫做廣場吧)的十倍以上了。哈,第一不知哪兒來這麼多吃客,第二不知道這些吃客在這裡看什麼?歐洲人的感覺真的很難真正理解。
拐了幾個彎,好像也感覺上了幾道坡,終於看到了一家較簡陋的餐廳外有些人在用早餐。希腊人周末10點鐘能起來吃早餐的就算是勤快的了。
女老板很熱情,一聊才知道她60年代曾在澳大利亞工作過幾年,說是“見過很多中國人”。也可能是對中國人有好感吧,她一再提醒我們一定要上山,指著山上好幾個教堂鐘樓的地方一個勁兒的說Beautiful!還很認真地告訴我們一條上山的小路。哦,“路是人走出來的”一點兒不假,這小路也太難走而且太容易迷路了,好在途中遇到一位正在整修自家小花園的男人,用希腊話熱心的指示了半天,根據他手勢的感覺和自己的分析,終於拐到了大路上。
大路兩邊沒有一棵樹,路面是用碎石鋪就的,太陽直射在上面很快就覺得要把鞋底烤焦了。走了10分鐘就出了一身大汗。終於找到了一處背陰的地方,坐下來喝口水的功夫才發現,我們無意中闖入了錫米島真正的鄉村。滿山的小野花和碎石,滿耳充聞著雞鳴狗叫,此起彼伏,在一只領頭的引航高歌下,全村的雄雞會同時共鳴。在小山中引起陣陣回響。此情此景好像只有小時候才有過。這會兒,喝著小水兒,看著野景,聽著雜鳴,真是件很有情趣的事情。
鼓了鼓勁兒又上路了,很快走進了農人的村莊,小院子,安靜、儉樸、實用。這會兒幾乎見不到人,只有一位老太太在呼喚著她的貓。俗話說“望山跑死馬”!眼見著鐘樓就是走不到,七拐八轉的小路常常令人無從選擇,終於遇到了一位穿著還算時尚的小伙子,好像聽懂英語但說不好,又是左指右比劃的好一會兒。希腊人很特別,冷漠的不說了,就是態度上很熱心的人也絕不會給你帶路。要是在墨西哥,早就有人自告奮勇的領著你走了。
按他的所指又轉了幾道彎總算看到了教堂門口。可惜,三個教堂都鐵將軍把門,周日啊?怎麼希腊農人懶的連上帝都不拜了?哦,大概時間過了吧,可別這麼想,罪過、罪過!
站在一家房頂上向四周瞭望,發現不遠的山頭上有一座更大更漂亮的藍色教堂穹頂,而且在教堂前面有一條寬闊的大路,應該是能到達的。
折回頭找到了一家“小賣部”,哈,幾乎和中國70年代農村裡的一模一樣。又經老店主用希腊語一通指畫,再經九曲十八彎,哈,終於來到了藍色鐘樓的腳下。
鐵門雖關但沒上鎖,撥開搭扣就進到裡面。雖然教堂仍然進不去,但是這裡卻是鳥瞰錫米島全景的最佳位置。那句老話一點兒不假:無限風光在險峰。從藍色教堂看到的小鎮風光完全是一幅幅優美的風景畫。秀麗無比的獨特風光令我們幾乎不願離去。
小鎮是兩條峽灣,寬的那條周邊就站起了錫米鎮,最有特色的就是錫米鎮映襯在鮮花綠樹叢中的兩個大角,角上布滿了紅色的意大利建築,一個大角的頂端聳立著小鎮的標志:大鐘樓。
一會兒從另一方向上來了兩個德國女游客,告訴我們她們上來的路好走些。
聽從了她們的勸告順著新路下山才發現,這邊的村子要比我們上山的村子富裕、現代化的多了。如果說這邊是“華西村”,那邊就只能是“小港村”了。這邊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紅瓦磚牆,透著現代,那邊的房子還大都是污瓦土牆,樹枝扎的大門,上水和下水的管道都暴露在小街邊上,而且管道只有小孩兒胳膊粗,每家每戶的水表就暴露在進入住戶的水管上,真是太有特色了。
可惜,那會兒一是又累又亂,二是以為還會走回頭路呢。結果,一身大汗的情況下都沒來得及拍照,哇,錯過了極有特色的場景,真遺憾!!!
正下著,發現帶來的水已用光。太太不能喝涼水,想了想剛剛遇到一對兒挺友好的小兄妹倆,他們的家就在附近。太太干脆就試著進去討口水喝看如何。我在門邊上等了好一會兒也不見她出來也就跟了進去。哈,原來,她和一家人聊得正歡呢。
這是一間錫米島這一帶普通人家的客廳,三位女士帶著兩個孩子,其中兩位年齡大些的是一對兒老姐妹。那位年輕些的女士是兒媳婦兒,她抱著睡著的孩子正和我太太用英文交談著,顯然她還為兩位長輩當著翻譯。旁邊的廚房裡正在為我們燒著開水。
交談中得知,孩子的爸爸在港口工作,晚上下班後回家。七、八月份游客很多,十月下旬到來年的四月份基本上沒有游客。冬天雨水很多,雖然溫度不低但是感覺很冷,長達半年的無工期島上的居民就是看書、釣魚、做雜務。社會福利很好,看病、上學(直至大學)都是免費,上幼兒園要交費,但是也只是每月150歐元左右。
這個普通人家客廳裡的布置還蠻有藝術感,除去大量的宗教器皿外,櫥窗裡、牆壁上還有些藝術品,看著很有品位。
從老老少少的眼神中就可看出她們的樸實,單純、友好。
看我進來了,先是給我倒了一杯冰水,然後,從廚房裡給我倆端出一人一小碟自家蜜制的當地果子,果子說不上是什麼名字,但被濃度極高的蜂蜜釀制後,味道很甜美。
當地人言談話語和表情中流露出的對自己生活狀況的知足感,真是難能可貴。其實她們的生活比我們中國人,起碼比北京上海人的生活水平也好不到哪裡去,但是,我們中國人就永遠的不知足,還美其名曰:有上進心。其實有句真諦不也是我們中國人的古話嘛:知足者常樂!
加滿了熱水,一再拜別主人後繼續下山,一路上仍舊是風景如畫,來錫米島一定要上山,否則感覺會差很多。
到了山下2點多了,這才發現剛剛還空空如也的路邊餐桌旁這會兒大多數坐滿了。其實無非在吃著希腊各地都有的那幾道菜,吹著海風,看著街景,十分悠閑。一對穿著很有身份的老夫妻對面坐著,面前各放著一杯冰咖啡。且各自低頭認真地填寫著幾乎完全相同的填空游戲書,相對無語,但又透著和諧、安詳。時光總是要走的,人類內心世界的意境真是無限寬廣,無所追求是否就是種最高的追求?
沿著海邊一個連一個的餐廳轉到了有鐘塔的那個角的後面,發現了一處安靜、干淨的小海灘,有吃有喝有陽傘。一張傘下兩張躺椅每天只收6歐元,相對價格也太便宜了。怪不得歐洲人愛旅游。如果我們三亞的海灘上陽傘每天只收6人民幣,你試試,所有的傘下都是人。
本想蹭5點鐘的船回羅德島,結果發現懶惰的希腊人還真認死理兒。售票的先生說死了也不賣票,理由是“這船和飛機一樣,你能在飛機上站著嗎?”,“我這裡已經沒有票了,怎麼賣給你?”其實,船上站著的人多了,票,就在他的工作台上。可到了關鍵時刻,你會發現再懶惰的歐洲人他還是歐洲人,根文化的沉澱是無形的。像我們中華民族這麼能“變通”的民族是在太少。但是可能恰恰是這種骨子裡的“講規矩”才保證了一個名族的整體精神先進和凝聚力吧?要不被異化了四百年的希腊民族怎麼沒有亡國滅種呢?看看台灣的《海角七號》,才五十年啊。台灣人民對日本人的那種感情真是不可思議!要是四百年,如今這地圖上還有台灣嗎?
多在錫米小鎮坐了三個小時,但是感受到了小鎮夕陽西下獨特的美麗過程,感覺也不錯。

(錫米島全景)

(錫米島的建築都是威尼斯風格)

(也有些聖島的風格)

(錫米島的人雅裡安人種的血脈可能比羅德島上的多)

(余輝下的錫米島真的好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