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龍門關林鄭州嵩山少林寺西安華山兵馬俑——尋祖之旅(一)

作者: anderdon

導讀D1: 寫這篇游記的時候,離開此次旅游已經過去了9個月了。當這段旅游結束的時候,我已經完整記錄了行程中的花費,本來是設想在1個月內來寫本文的,沒想到一拖就拖到了現在,提起筆的時候是2010年4月(剛才就是玉樹地震)托著腮幫,遙望窗外,依靠著當時記錄下來的零散筆錄,打開那一段塵封的往事,重新去回憶起那一份感動。 記得那是2009年的7月19號,17:15在上海火 ...

D1:

寫這篇游記的時候,離開此次旅游已經過去了9個月了。當這段旅游結束的時候,我已經完整記錄了行程中的花費,本來是設想在1個月內來寫本文的,沒想到一拖就拖到了現在,提起筆的時候是2010年4月(剛才就是玉樹地震)托著腮幫,遙望窗外,依靠著當時記錄下來的零散筆錄,打開那一段塵封的往事,重新去回憶起那一份感動。

記得那是2009年的7月19號,17:15在上海火車站乘坐K560次列車,開啟了此次旅程,買的車位是下鋪,一切看來很簡單,隨著列車的緩緩駛出站台,我的心也已經飛到了幾千公裡之外,帶著一份炎黃子孫的赤子丹心,踏上了此次去中原的行程。“東都洛陽,西都長安”的名號久久地在耳邊縈繞,為了達成這個心願,其實我已經准備了很久。

這次是我第三次坐火車出去長途旅行(前兩次是從太原回南通轉上海,嘉峪關去吐魯番),似乎已經習慣了在火車上的生活,早早地吃罷晚飯,黎孟波稍作休息,就躺在臥鋪上,無聊地看著天花板,隨著火車有節奏的韻律,慢慢地進入了夢鄉,因為我知道,當太陽再次升起的時候,我離開目的地將不再遙遠。

D1花費:上海到洛陽火車K560 263元下鋪

買車上的糧食:30元

總計花費:293元

D2:

乘火車的人來自中國各地,很多人都不習慣在起的太晚,每當天蒙蒙亮的時候,就有人起床了,尤其是睡上鋪的旅客,通常是較早起床的。然後他們就悠然自得靠著車窗,開始了新的一天的生活。對於我,哈~不可能起得那麼早,即使被他們不經意間地吵醒,我也會繼續賴在床裡面,等到8點以後再起床。記得起床的時候,剛過了開封站,第一反應就是火車晚點了,至少慢了1個小時。下一站是鄭州——河南省的省會城市,最後將到達洛陽。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由周公營建,建於公元前12世紀,是八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感動世界的中國品牌城市”。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中午12點,到達洛陽站,不是很大的火車站,旅客也不是很多,站前廣場顯得很空曠的樣子。提前預定的賓館是洛陽萬裡路青年旅社,就在金谷園路上,此路與火車站垂直,旁邊是一個汽車站,有去少林寺的車,火車站對面有KFC 和吃拉面的地方。走了15分鐘才到青年旅社,標間很便宜,才70元,而且是店員推薦的。非常便宜的標間,估計和城市的消費水平有關吧。辦理了入住手續後,就返回火車站,那裡有去關林的公交車(56路車)。現在KFC吃了飯,本來是要去白馬寺的,但是已經是下午1點多了,估計是無法銜接上龍門石窟了,為了保證這個經典項目,遂舍棄了白馬寺的行程。

火車站對面有KFC,很容易地就解決了午飯問題。之後,購買火車票(洛陽到西安)-- 7月22日0:26,101元上鋪,就最後幾張火車票,全部買光了,那運氣是相當的好。依稀記得公交車行駛了大約40分鐘的樣子才到關林,馬路對面有一個很大的牌坊,穿過牌坊走到底,花了大約15分鐘的樣子,才找到了關林。此時也已經14點多了,烈日當空,那個汗是噌噌地往下流。關林景區的入口與售票亭之間離開很遠,需要仔細辨別,免得多走冤枉路。

買了學生票(20元),堂而皇之地進入了。此時此刻不是旅游旺季,裡面自然也游客不多。感覺洛陽的關林和杭州的岳廟異曲同工,無論是布局還是陳列,只不過關林多了一分北方人的敦實,岳廟則有一分南方人的婉約。

由於關羽屬於道教中的人物,在道教中關羽亦稱“關聖帝君”,簡稱“關帝”,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所以整個景區道教氣氛很濃,牆上張貼著很多照片,都是特定的日子,道士們來膜拜祈福的。

總覺得廣西和河南陝西兩地的景區對學生票的要求較松,學生票還是很容易買到的,這樣在節約旅行者成本的同時,也大大吸引了各方來客。回歸主題,關林也分成好幾重大殿似地,我也不太懂,但是裡面肯定是有玄機什麼的,我只記得那森然挺拔的柏樹,還有一座獅子橋,每個獅子身上都扎滿了紅絲帶,很多人在這裡寄托了自己美好的願望(每根紅絲帶價值10元)熱情的工作人員會遞上香火,讓游客們祈福,自然後面還有別的花頭,接不接這種香火各人隨意,我只是笑了笑,擺了擺手,離開了(這種經歷在浙江衢州天脊龍門和山西臨汾堯廟都有遇到,我都是閃地比較快)

走完了幾重大殿,就來到了關塚前(注:杭州西湖邊的岳廟是經過了幾個庭院,就到了岳飛墓前)關羽的封號是——“漢壽亭侯”,關塚裡面埋葬的是關羽的首級,話說當年漢末三國時期,吳王孫權宰了關羽,獻其首級於洛陽的曹操,意圖嫁禍曹操,曹操識破孫仲謀的詭計,厚葬關羽首級於關林。遂有了現在關林的雛形。關塚的樣子和很多電視上看到的樣子是一樣的,具體怎麼形容恕我言辭窮絕。但是關塚裡面有一個很奇怪的東西,就是在一條縫裡,可以塞錢到關塚裡面去,還有一個專人在那邊可以給人換硬幣的,我也不懂為啥要這樣作,總之投了個硬幣進去,然後繞著關塚走了一圈,要知道7月的太陽火辣辣的,也不想在這裡多待,看過以後,也就迅速離開了(關林20元的學生票似乎不值得,10元門票或許是黎孟波能接受的極限)

出了景區的大門,叫了輛出租,直奔精華景區——洛陽龍門石窟。景區布置得很刁難人,說直白了就是搶錢,在離開景區很遠很遠的地方是停車場,出租車只能到這裡。然後要走一段路到達景區電瓶車的起始點,到了那兒還有走賊長的一段路才能到真正的景區檢票口,我錯略統計一下,從停車場走到龍門石窟的售票口至少要30分鐘,在如此炎炎的太陽底下,莫名其妙地走30分鐘,和自虐無甚區別。

於是乎花了4元錢坐了景區的電瓶車,直接到達檢票口。另外一個插曲:我在電瓶車的售票口被無良的售票員騙了一把。因為洛陽龍門石窟景區分為東區和西區兩個石窟群,通常線路是看完西邊的石窟群再去東邊還有一個白居易的香山寺,而且是不走回頭路的。但是我想先看完東邊的石窟再看西邊的,因為夏天的晚上19點西邊的石窟會亮燈的,把整個西邊的石窟映襯地金碧輝煌。無良的售票員說只能先看西邊的,再看東邊的,結果QQ:156761530為了看西邊石窟的夜景,聽了電瓶車售票員的話,不得不完全放棄了東邊石窟的景色,雖然心有不甘,但是依舊覺得很值。因為西邊是精華,屬於鼎盛時期的皇家造像,東邊只不過是沒落貴族和老百姓自發地造像罷了。其實完全可以找一輛電瓶車,送到東邊石窟,游完以後,再去西邊的石窟游玩,前提條件自然是時間有的多,東邊石窟至少也要1.5小時來回的樣子。

順利地買到了龍門石窟的學生票,准備進入。好家伙,密密麻麻地導游團塞住了入口。入口旁邊是一條伊河,有山有水的地方歷來是皇家的風水寶地。好不容易擠了進去,懷著萬分景仰的心情開始了龍門石窟之行。龍門石窟作為中國的三大石窟之一(另兩個是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無論在建造和規模上都不遜於另外兩個,而且建造時間是北魏鮮卑族後期和中國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唐朝前期,所花費的人力物力自然是其它兩個石窟所無法比擬的。敦煌莫高窟過於神秘了,由於風化的原因很多精華作品是不對外展出的,不過能在龍門石窟有所發覺;大同雲岡石窟由於面對大同煤礦的侵蝕,不免有些衰老了,再加上屬於北方少數民族的鮮卑王朝所營造的石窟,不免在人物形像上有所簡約了。再反觀洛陽龍門石窟,由於北魏鮮卑族政權遷都洛陽,自然而然地在洛陽開始了新的石窟營建。從那時起,幾百年的興建,使得龍門石窟都加上了不同時代的烙印。直到唐代武則天時期,這種建造達到了頂峰,不難看出龍門石窟在政治上也具有非凡的意義。話有說回來,北魏皇帝自從停建了龍門石窟以後,北魏3年內也就亡國了;武則天為了登上權力寶座,說自己是彌勒佛的轉世,又在龍門石窟塑了自己的金身(在奉先寺建了盧舍那大佛),這樣武則天順利地坐上了皇位,號令天下了。然而風雲突變,幾年後武則天被趕下了神壇,隨著她的權利喪失,也就再也沒有人來管理龍門石窟了,獨留這一方淨土在那裡默默地守望。

龍門石窟——西山的游覽次序依次是:潛溪寺,賓陽三洞,摩陽三佛,萬佛洞,蓮花洞,奉先寺,藥方洞。

潛溪寺坐落在比較暗的地方,裡面有阿彌陀佛,鐵欄杆攔著,離得很遠,看不真切,但是這個地方挺涼快的。賓陽三洞的所在地很寬敞,好像是由三撥人在這裡修建的,密密麻麻地導游團,我也就在這裡沒這麼停留。萬佛洞就是有很多小佛在牆上,不過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原因,靠近下半部分的佛像都被人為損毀,那裡還有一個穿著便裝的提壺觀音,可惜也沒有了頭像,一個導游戲稱為下了班的觀音菩薩造像,而且是這個石窟群中最漂亮的。再走上兩步是蓮花洞,之間不大的洞內,在洞頂的地方鑲著一個大蓮花,在一個特定的位子,導游會告知:以前周總理也是在這個位置看蓮花的,那個藥方洞在奉先寺的另一側,;裡面記載著很多藥方,據說現在中醫中的很多藥方是出自此洞中的,我依稀記得褚禭良的題寫“伊闕”兩個字位於“蓮花洞”還是“萬佛洞”那裡,大家去的時候可別錯過這個墨寶啊!

最後講講奉先寺,恕愚之淺見,論石窟造像的大小、規模,洛陽龍門石窟不及大同雲岡石窟,因為雲岡石窟造了幾世皇帝,而龍門石窟造的年代相對較短;論石窟造像的精致程度,洛陽龍門石窟不及敦煌莫高窟,一來莫高窟陸陸續續地造了好幾個朝代,二來莫高窟遠離中原,發現較晚,保護好於龍門石窟(莫高窟的藏經洞除外),三來莫高窟屬於民間自發造像,位於絲綢之路上,帶有強烈的西域色彩,造像種類更加豐富。但是洛陽龍門石窟也有自身的特點,那就是奉先寺,奉先寺內人物雕刻栩栩如生,巨大的佛像凸顯皇家氣派,氣勢不凡,另外主像盧舍那大佛莊重威嚴,顯示出了王權的無可比擬。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更加動人,只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這奉先寺比起大同雲岡石窟中的“曇耀五窟”人物表情更加豐富多彩,而且同樣的造像在敦煌莫高窟中也有,但是比例縮小了一大截,而且msn:slan_anderdun_li@hotmail.com去莫高窟的時候,這一組造像竟然關門謝客,在龍門石窟,我完全彌補了這種缺憾,真不愧為人生一大幸事。尤其是那一組力士造像,實在是太棒了,這將長久的留於我的腦海之內。

當我沉浸在這一美輪美奐的境界中的時候,時間已經匆匆地過了17:30了。在景點中的導游團已經作鳥獸散,景區工作人員也陸續下班了,獨留這空空蕩蕩的石窟,在那裡,靜靜地,靜靜地對著伊河,看著世間的潮起潮落。而黎孟波和他的伙伴們呢,就呆在奉先寺。在賣膠卷的小商鋪內找到了幾個方凳,在上面歇歇腳,分享著隨身帶的美味。突然見遠處一只鳥兒飛來,不偏不倚地停在了盧舍那大佛的頭上,趕忙拿起相機,記錄這一有趣的的時刻。到了19點,龍門石窟的燈光已經沒有亮起,正好有個保安過來巡邏,上前詢問得知:馬上就要亮燈了,就這樣等啊等,到了19:30左右才亮燈,或許是夏天的夜來的比較晚吧,等天色幾乎全暗的時候,黃色的燈光亮起,整個石窟宛如在仙境一般。此時此刻,在奉先寺內,只剩下了10來人,遙想當年,或許武則天也是這樣,在傍晚時分,在華燈的簇擁下,望著盧舍那,想著治國大計吧。整個石窟群因盧舍那而達到頂峰,也以盧舍那而走向沒落,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線。

龍門石窟夜晚的燈光是逐漸增強的,也沒等燈光完全亮起,就從西山的出口魚貫而出,這麼晚了大門還是有人值守的喲。走過一座橋,往東山石窟那邊走去,那兒有一個觀景台,正對奉先寺,可以從伊河對岸一覽龍門石窟的全貌,當然比起很多景區所謂的觀景台是要收費的來說,這裡厚道多了,完全免費的,再一次留戀了這一番美景,叫了輛環保車,依依不舍地離開了盧舍那。送到了景區出口,那兒有回洛陽火車站的公交(87路)。到了火車站,找了家小店吃飯,真的很難吃,中國的火車站歷來是宰人坑人的地方,以後是不能在這種地方吃飯的啦。經歷了如此遭遇,興致大減,灰溜溜的回到青年旅社,呼呼大睡了,期待明天的好運!

【D2花費】KFC(洛陽火車站)24元購買火車票(洛陽到西安):7月22日0:26,101元上鋪,就最後幾張火車票。56路公交(火車站到關林):1.5元水:1元冰紅tea:3元關林門票(學生票):20元到龍門石窟的taxi:5元龍門石窟門票(學生票):60元龍門石窟景區電平車:4元龍門石窟小賣部的雪碧:5元龍門石窟小賣部的水:3元出龍門石窟的電平車:8元宿洛陽國際青年旅社(萬裡路,標間):35元87路回火車站(晚上21點):1.5元洛陽火車站吃飯(小店,難吃):16.5買水(火車站):5元總計花費:293.5元【洛陽龍門石窟簡介】

潛溪寺是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它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台上,面頤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兩弟子旁邊分別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在故宮博物院有1比1的復制品陳列。阿彌陀佛與兩側的兩位菩薩共稱為西方三聖,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聖人,是佛教淨土宗信仰的對像。賓陽中洞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賓陽三洞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開工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用工達80萬2366個,後因為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賓陽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一所即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賓陽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叫悉達多·喬達摩,原是古印度淨飯王的兒子。他和我國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比孔子要年長12歲。他在29歲時出家修行,經過六年,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由於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雲岡石窟佛像那種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著寬袍大袖袈裟。釋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第一層是以《維摩詰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叫做“維摩變”。第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第三層為著名的帝後禮佛圖。第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特別是位於第三層的帝後禮佛圖,它們反映了宮廷的佛事活動,刻劃出了佛教徒虔誠、嚴肅、寧靜的心境,造型准確,制作精美,代表了當時生活風俗畫的高度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被盜往國外了。現在分別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賓陽南洞賓陽南洞的洞窟為北魏時期開鑿,但洞中幾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為阿彌陀佛,面相飽滿,雙肩寬厚,體態豐腴,體現了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格。賓陽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又續鑿而成,為其生母長孫皇後做功德而建,屬於過渡時期的作品。摩崖三佛龕摩崖三佛龕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這種造像組合在我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中間主佛為彌勒,坐於方台座上,頭頂破壞,僅雕出輪廓,未經打磨。據佛經記載,彌勒佛是“未來佛”,是作為現在佛釋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現的。武則天利用彌勒信仰為其登基制造輿論,登基後又自稱“慈氏”(即彌勒),推動了彌勒信仰的風行。摩崖三佛龕的開鑿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隨著武周政權的垮台,摩崖三佛龕也因此而停工。雖然這組造像是半成品,卻為我們了解石窟造像的開鑿程序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資料。 萬佛洞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後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後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它說明了該洞窟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完工於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於雙層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簡潔流暢的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主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那奮力向上的雄姿與主佛的沉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更加襯托出主佛的安詳。主佛背後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她們或坐或側,或手持蓮花,或竊竊私語,神情各異,像是不同少女的群體像。五十二代表著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後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在洞內南北兩壁整齊地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釐米高。在南北兩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樂人,舞伎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體態輕盈,婀娜多姿。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向人們展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國土,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萬眾成佛的氣氛。洞口南側還有一尊菩薩像,她是龍門石窟唐代眾多菩薩像的精美範例。菩薩通高85釐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成"s


精選遊記: 洛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