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一個人的旅行——風清水明蘇州行

作者: 生活在那裡

導讀我和老公的京杭大運河系列行,今年的目標選定了蘇州。但在我精心策劃了一個月 之後,臨走前老公告訴我有事 走不了了。這就成全了我第一次的單人旅行。失落的古村因為不願意被過度商業化的影視基地一般的“民俗村”奪走自己寶貴的時間,這次古村落和古建築的探訪我精心挑選了太湖西山島上的東村古村。 “你是從蘇州還是上海來?”臨行前預訂農家樂時主人問道。 ...

我和老公的京杭大運河系列行,今年的目標選定了蘇州。但在我精心策劃了一個月 之後,臨走前老公告訴我有事 走不了了。這就成全了我第一次的單人旅行。失落的古村因為不願意被過度商業化的影視基地一般的“民俗村”奪走自己寶貴的時間,這次古村落和古建築的探訪我精心挑選了太湖西山島上的東村古村。

“你是從蘇州還是上海來?”臨行前預訂農家樂時主人問道。

“都不是”,我笑答。

很有可能我是這裡第一個來自江南以外的游客。從網上的信息看來這裡是個當地人都知之 不多的地方,應該不會被清明假期所騷擾。

當我在公交車上由蘇州市區駛向這個小村時,很長時間我都感覺不到村子的存在。直到在修葺一新的環太湖公路邊停下,我才發現我的“農家”居然是這些小別墅中的一棟,三層白樓,內飾裝修仿佛比我家還好。

步入東村時,所謂“最大規模的古建築群”也只是在棟棟新樓中搜尋古建築的影子,有點廣告中 插播電視劇的意味。並且由於僅存的老房子也有不少是殘垣斷壁,讓我至今也沒分辨出吳式古建築的風格。全然不像去年在安徽古村那樣,隔著江岸你也能一目了然那白牆灰瓦品字型的徽式建築。

當然我的眼睛還是努力發現了一些美。

村裡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敬修堂。在中軸線上最後一間屋子的門打開後,大家都驚嘆不已。那種縱深感真是美哉輪奐!

平江的路橋蘇州城古稱平江。她的精致細微無處不打動著你。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即使在現代車行的大路繁華的街面中,也會悄悄的藏著小小的橋, 當你滿懷好奇的跨過去,那岸就瞬間而成意境中的地方——靜靜的小河、閑散的居民、一座座小橋和小亭在紅桃綠柳中若隱若現。讓我不斷地舉起手中的相機。

小資的商鋪也是有的,但只是間或出現,不像已然很商業化的麗江陽朔後海那樣繁雜。在小河那岸還有在河邊洗衣的人們,我還可以在晚飯後坐在巷口的木椅上聽老人們聊著聽不懂的話。我為自己的旅行沒有過多打擾他們而感到欣慰。

大新橋巷的小雅國際青年旅舍前身是一個龐姓家族的私家花園。所以她帶圓環的小門隱蔽在一排民宅裡。

“你住在‘聽花’吧,”服務員說道。

哦,那麼有詩意的名字,我心想。隨即跟著她穿過了一個小園子。

我真沒想到自己還能住在這樣的地方:庭前拾落葉,開門即聽花。

第三天的清晨,推開小雅的門,輕籠在河橋上的薄霧讓我心跳不已。無須刻意,你的照片裡的景色就自然呈現朦朧虛化的效果。

醉美的園林作為中國人,從小到大看過的園林不計其數,從前沒有感受過她們的美,是因為沒有見到這裡的園林。

她們不會有頤和園這樣的廣大和恢宏,但是那種骨子裡透出的精細巧致,讓你深深地愛上她們。

在這裡,相機永遠拍不出眼睛所能見到的美,而眼睛又總覺得不夠用——你若不經常地環顧四周,無疑會

錯過別出心裁的景致。常常打動我的地方,存在於我走過之處的一回眸、一側臉、一抬首、一低頭......這些軒、亭、樓、閣,都不只是一個個建築。無論是緊挨著廳堂的窗外,還是走廊上

成扇形、花型的窗框外面,還是屋子之間的角落中,必有一株綠柳、一棵粉桃或艷麗的紅玉蘭;這時,不懂設計的我,也會突然對當時設計師的心思會心一笑,明白為什麼這些窗框都要呈現不同的形狀,並不是刻意的擺設,而是與屋外的景色巧妙的銜接。建築本身與建築外的園景——小景融於大景,這反映中國古人的哲學觀與審美觀。

蘇州博物館,是我目前最喜愛的博物館。

通常作為某展廳的主角,有一個文物會單獨置於正中的一個顯著位置,但她的背景往往是黑黑的牆壁,仿佛絲毫不經修飾的PPT;而在蘇博,這個主角後面映襯的是窗外蔥蔥的青竹,那種視覺效果不可言喻。

實際上館藏文物我並不能分出高下,但在我去過的首都博物館、陝西歷博、沈陽博物館中,只有蘇博,她本身就是現代風格的建築構成的一個中式園林。有緣的書院

在准備蘇州攻略時,谷歌地圖把“靜思書院”送到了我眼前。原來她是證嚴法師創辦的台灣慈濟慈善至業基金會在大陸開的第一家書軒。恩,我決定把她列入我的行程中。

在幽靜的烏鵲橋巷邊,我終於發現了這座尋覓多時的古建築。裡面陳列著不少證嚴法師寫的《靜思語》,都是深入淺出幫助普通眾生的道理。還有小朋友看的漫畫,以及設計制作精美的環保用品、帶有靜思語的筆記本、小賀卡等種種日常生活使用又很討人喜歡的物品。你可以在一旁的閱讀區看自己的書、亦或這裡的書,都是免費的。還有一些定期舉辦的講座,可惜我是參加不上的。

我看了一本靜思語。臨走時已入午時,正盤算午餐問題時,這裡的工作人員問我:“需要在這裡用餐嗎?”

“這裡有嗎”,我有些疑惑,因為我看到這裡只提供咖啡等飲品。

“應該還有一些我們工作人員自己用的餐,你可以嗎?”

“可以的!”

隨後我跟著她轉過屋外的長廊到了他們的餐廳。“需要多少錢?”我問道。

“不用的,師姐,今天是清明,再給你一個點心。”是蘇州人在清明節吃的傳統食品。

後來還與在這裡做義工的台灣大叔——一個真正的前輩驢友聊了獨自旅行、徒步......。

臨行前我向這位“師妹”表示,自己很喜歡這裡,都不想走了。是的,當我靠在小雅庭院的竹椅上看暮色降臨,當我在滄浪亭的竹林小道裡聽風竹沙沙,我都深深地感到不想走了!



(盤門三景伍相祠)



(路邊的小河)



(靜思書院)



(平江路)



(蘇州博物館)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