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 星期一 晴 風大 有點涼昨天太累了,本想今天去林頓城的,結果9點才醒來,計劃只好放棄了。
羅德島在歷史上是個很有名的地方,早在米諾斯文化時代島上就建有了城邦。後來經過大地震後又於公元前14世紀間重新崛起。《荷馬史詩》中都曾提起過羅德島。
在古希腊時期,羅德島上曾經出現了三個大的城邦。
現在的羅德城附近當年就是一個。從“聲光電”附近的城門進入後會發現一處從地底下挖出來的遺跡,據說就是當年的老羅德城。但是只剩下遺跡了。
當年輝煌一時的三個城邦中唯一現在還完整留存的城邦就是林頓城(Lindos)了。
據說,當地人為保護住古城,所有的車輛都不允許進入老城鎮。游人在“村口”下車後必須步行進入老鎮。當年古城的衛城還在,而且圍繞衛城的古建築都是白顏色,不像現在羅德城的土耳其紅、黃色。說起來是很有特色的。可惜,有心無力哦。從羅德城去林頓來回在車上就要5個小時,真的好累。
其實,羅德島還有一處非常有特色的景點就是“蝴蝶谷”,離羅德城不遠,公交車路程也就一個半小時。可惜,這個季節不對,當地人說現在游客比蝴蝶多。最好的季節好像是在九月份。
吃了早飯又回到了海邊,昨天只在老城溜達了,老城北面的“有觀賞性的新城”部分還沒來得及看呢。其實羅德島的景點很多,我們安排的時間好像少了一些,起碼應該多安排一天就好了。
“有觀賞性的新城”的主要景點都在Commercial Harbor 灣一周。有威尼斯城堡、風車、福音教堂、市政廳和音樂廳。所有景點附近都有很多游人在拍照留念。
海邊上有很多組織一日游的大游艇。一問價格才知道應該參加一日游。
林頓的一日游早上九點發船,晚上六點回來,除在林頓2小時外,中途還要停4個點,多看很多內容,而且,每人只需20歐元,比自己坐長途車來回的車票都便宜。
錫米島一日游也只要26歐元,除了在錫米鎮待3小時外,還另多去兩個景點。哇,真虧了!不過,為後來人造福吧。
建議九月份來,安排4個白天,一天羅德城,一天錫米島,一天林頓,一天蝴蝶谷,如果有時間羅德城再多一天,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順著市政廳走到了羅德島第二大清真寺,清真寺和周圍一大片伊斯蘭墳地透著一股衰敗的氣氛,一位老太太在用很高級的罐頭喂著幾只野貓,看來這是她每天最快樂的時光。
“羅德角”沒有想像的好,在空中鳥瞰感覺會更好些,但是已經是很壯觀了。可惜,陽傘並沒有我們資料上介紹的“紅色的海洋”般景色。是“花色的海洋”,另有一番韻味兒。海水很清但很冷。女人可裸上身。沙灘是黑色的,但是由於沙中參雜著很多小白石頭,所以看起來沒有聖島黑沙灘的顏色黑。
中午回酒店歇了一會兒,昨天爬山加持續時間太長沒休息,還真的覺得累了。
下午四點鐘,本人重整旗鼓又出發了,准備自己探訪羅德老城的所有城門,來個一人的“城牆Tour”。
首先找到了“聲和光”的演出地點,沒有人,也不賣票。可能是沒到季節吧。這是一個利用聲光電來展示羅德騎士團歷史的節目,看看會很有收益的。
就從聲和光最近的門進入老城了。
城內首先見到的是一處遺跡(INN OF ZHE KINGHTS OF AUVERGNE),用鐵柵欄攔著。旁邊是個很有名氣的藝術館(BYZANTINE)。藝術館再向南一點兒出現一個小廣場,廣場的前面就是羅德老城最寬的大路:騎士團大道(IPPOTON)。
騎士大道一邊高高的圍牆裡面就是羅德城的“考古學博物館”。是原來騎士團的醫院舊址。
最早的羅德騎士團其實只是十字軍中一個專門負責戰場救護的團隊,有點兒像我們的師衛生隊的性質。但是,隨著十字軍的敗落,也沒有人來顧及他們了。
我們的衛生隊裡不也有倆帶槍負責警衛和保護工作的嗎?就靠著這仨半軍人和其他醫護人員的浴血奮戰愣是從耶路撒冷一路打到了羅德島,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居然奪取了島上的權力,站穩了腳跟。後來居然在此島修建了如此宏偉的城堡並且延續了幾百年之久,有機會好好了解一下這些人們,真的挺令人欽佩的。
一看開館時間差點兒沒氣暈過去,原來周一是開門的呀,只是時間短一些而已。可惜現在已經關門了。看來我們書中的信息很多已經過時了。不過,羅德城的考古學博物館沒有太大的名氣,只是“羅德的阿弗洛蒂忒”雕塑很有特色,反映了愛神天真無邪的兒童時代。後來在街上轉悠的時侯看見小攤兒有此作品的明信片,只因囊腫羞澀沒敢買,又實在沒好意思拍照,哈,真是有點兒遺憾。
騎士團大道的東端通向一座城門,是一座無名門。西段的盡頭就是首領宮。整齊的鵝卵石路面是城中最完整最長的老路。沿途走走可能會有些感慨吧。
在城裡七轉八拐的又走到了“旅游者大道”上,與“港門”重逢了。在一個老太太的熱心呼喚中得知,港門對著的大教堂名為卡特琳娜大教堂,與教堂同名的門就在港門旁邊。
卡特琳娜門旁的一座小教堂甚是精致。
走過小教堂,順著緊靠城牆的小路向南走去。一路上鮮有人煙,偶爾遇到蹲在自家門前的當地人,雖然不很熱情,但是看起來還算憨厚。不過長相有點兒巴基斯坦人的味道,黑、瘦,還了略顯猥瑣。
路過了意大利門,很簡單的結構。
別看老城內的街道七拐八彎的,但是好像每個街口都沒有死角,總有路面可以窺視到你。這是因為羅德老城內沒有公共廁所(起碼標志不明顯),我老想在無人處的街角就地解決問題而感覺出來的。
我突發奇想,這種設計是否也是羅德老城的一大特色呢?中世紀、落荒而逃的十字軍,他們在修建城池的時候,是否隨時隨處准備戰鬥呢?!因而形成了不漏死角的觀察方式吧?
因為想方便不得不更進入到老城那些更加狹小的道路內尋找。真乃曲徑通幽處,令人耳目一新。如果“城市文化遺產”的殊榮不給羅德城的話,實在是有失公允。小巷中,老路、老牆、老房、老人、老裝飾隨處可見。羅德人真是為後人做了件大好事,13世紀呀,距今800多年歷史了。這不,有了善報了,旅游者中絕大多數不都是衝著這老城來的嗎?
又在小巷裡照了幾張照片,拐了不知道多少個彎兒後終於走到了一個看似很復雜的城門附近。問一“航母級”的當地少女,這門是不是聖約翰門?少女認真的看了我手中的資料好一會兒,又很認真地回答我“不知道”。在國外自助游的時候最好事先做好功課,否則,問當地人反而會浪費時間。因為當我走出該城牆門時,一眼看見鑲嵌在城門口上的銘牌:聖約翰門。哈,與書中標出的一點兒沒錯。
這裡是羅德島每周一次的城牆游的終點,門和城堡有很復雜的結合,人能從高高的城牆上走到城裡的地面上,可從外表卻看不到樓梯。還真有點兒科技含量呢。
從聖約翰門到目前留存的最大箭樓之間在城內無路可走,城外的路兩邊一字排開停放著附近居民的汽車,看來羅德島居民居住條件不很好,一般家庭是沒有停車房的。但大路兩邊林蔭成片,鮮花滿眼,自然條件尚好。
箭樓入口對著新城的地方有一現代化的大教堂,看來是新城居民做彌撒的地方。
羅德新城的面積是老城的幾十倍,大多為四、五層的小樓,幾乎沒有高樓大廈。應該說居住條件、環境衛生、方便程度等遠勝老城。只是沒有多少旅游資源。
這後一條很像我們現在的北京城。
無怪乎網上常常有人感嘆,如果當年老北京城牆不拆,城牆裡的老字號、老房子不變。如今挨著城牆邊兒立起上百間五星級大酒店,裡面照樣會人滿為患。可現在呢?說句實在話,讓外國人來北京看什麼呢?故宮除了房子多以外,其他內容遠不如台北的小故宮啊!
箭樓保存完好,方口和長口的箭孔中透著羅德島蔚藍的天空。
進入與箭樓連接的“門”以後,就再一次進入老城最具觀賞性的幾條老街之一了。在裡面行走常常會有恍如隔世之感。歷史就是這樣被沉澱在這些陰暗狹小的街邊。
找到了另一處箭樓,已經面目全非。但是從這裡稍微拐幾個彎兒就能看見“露天民間舞”大舞台的柵欄門,可惜今天大門緊閉,幾個正在搞修理的人對我說,整個六月份都不開門,原因是“游客太少”。哈,第一次感覺到了經濟危機的影響。
找到了全城最大的“土耳其大浴室”,今天這裡也是四門緊閉,該不會是經濟危機鬧得吧?旁邊的清真寺也是破敗不堪。別說這個清真寺了,就是羅德島最大的清真寺:蘇萊曼清真寺的開放時間表的牌子上都是空白的。從稍顯老舊的圍欄向裡看,也是滿眼年舊失修的景色,一派門庭冷落的味道。看來希腊人對土耳其人的仇恨還得持續幾代人。
蘇萊曼清真寺對面的一條街上一字排開好幾家工藝品和土特產商店,從門口坐著的店家形貌上看,好像都是土耳其人的後代。亡國奴不好當,亡國奴翻身後的老主子可能日子更不好過吧?有時間有機會真想和這些人聊聊。據說被遣返到希腊的“小亞細亞”希腊人很多根本就不會說希腊話。我估計,這些坐在自家小店門前的“土耳其”人,也只會說希腊話吧。400年啊。時間可以改變一切哦。
又路過“肖像畫家的樂園”,又看見了那個廁所,又從安波伊斯門出老城,又被四道護城河、三道城牆的奇景震撼,又從土耳其大市場的門前走回到了賓館。
晚餐自制,坐在“自家”的小陽台上享用。對面酒店陽台上幾個小姑娘在相互照相嬉戲,夕陽下步行街上人煙漸稀,這一刻,感覺生活真地好悠閑啊!

(羅德島的城堡造型很藝術,而且是希腊唯一的雙層城牆的城堡)

(羅德島上的清真寺是希腊最大且保存最完好的。但是如今仍然冷冷清清,對外開放的時間都不確定。)

(鹿是羅德島的像征,該石墩上2000多年前曾經站著巨型太陽神。)

(他們居然是從挪威劃過來的。哈,現代維京人。)

(民間大舞台前未來的舞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