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默斯島(SAMOS),屬於希腊的東愛琴海群島(Eastern Aegean Islands),是最靠近土耳其的地方,所以,據說是最具東方情調的島嶼。
這裡是三位名人的出生地,第一,天後赫拉,島上當年祭拜赫拉的神廟據說比雅典的帕特農神廟大兩倍。第二,是勾股定律的發明者畢達格裡斯。第三,古希腊寓言家伊索。
赫拉神廟現在就剩下散落一地的建築材料了,伊索連島上的居民都幾乎沒人知道。只有以畢達格裡斯而命名的港口城市畢達格裡奧(Pythagorion)還面貌依舊。因此,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了整座城市世界文化遺產的名號,捎帶著也把赫拉神廟遺跡命名了。
其實,我們是被逼到薩默斯島的。
因為,本計劃帕特摩斯島是我們此次希腊海島游的最後一個,可是,乘船前往薩塞洛尼基和雅典都要十多個小時以上,而且風大浪急,船期毫無保障,所以乘飛機最保險。而距離帕特摩斯島最近的機場就在薩默斯島上,且有直達薩塞洛尼基的。看,不去薩默斯島去哪兒呢?
在斯卡拉港看到來船才明白為什麼船票只要8.5歐元了,這條船,一定是希腊最老舊的渡輪。
但是,船上仍然有三檔座位,一等艙相當於長途大巴的水平,高高地靠背很舒適;二等艙就在酒吧間餐廳裡,飛機座、長條椅加軟墊;三等艙是散布在露天甲板上的長條硬木椅,椅子的靠背彎度很特別,讓人十分不舒服,真不知道旅游高峰時,坐在上面的人們是怎麼熬過這幾個小時的。
這時節是淡季,連四分之一的乘客都沒有,估計8.5歐元應該是三等艙,可是你躺在一等艙裡睡大覺都沒人管你,因為裡面渺無人煙。
估計坐此等班輪的大都是當地居民,所以,相貌越來越像阿拉伯人了。小亞細亞與阿拉伯地區緊連,自古就是這些人居住的地方。突厥人是後來者,不過也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所以,甲板上不乏些方頭方腦的家伙,看起來跟咱是近親。
途中經停兩座小島,感覺都是很幽靜的地方,希腊越靠北部自然環境就越好。
離開帕特摩斯島沒多久全球通一路上都是收到土耳其網絡發來的歡迎短信,而且,屏幕下方出現“TR Turkcall”的字樣,一直到靠近薩默斯島才進入希腊網絡的系統。
班輪停靠在畢達格裡奧,遠遠望去,碧海、藍天、綠樹、紅房,青島八大關的景色哦。
碼頭通往市區的路上有很多旅館的人員等待著接站,基本上都是些家庭式的小酒店的店主。我們上了一個中年男子的車,因為他站在碼頭上指著沿山而建幾乎全部是紅瓦房中的一棟很醒目的藍色小樓說:那裡就將是你們的家!
進入酒店所處的那條街才發現,可能畢達格裡奧小鎮的房子幾乎都是旅館吧?起碼我們這條街和上下兩條街全部都是,而且,條件、價格都差不多。
我們這家酒店的工作人員是一家人。中年男子和太太加上兩個女兒。
很大的客廳內有一部液晶大彩電,可惜都是希腊語的台,小吧台上琳琅滿目的擺著各類飲品,如果需要可以提供餐食。客廳連著的陽台又大又寬,坐在陽台上就可欣賞畢達格裡奧的海港美景。
客房雖不大,但設備齊全,尤其是十分干淨。
在房間裡第一次見到了“STUDIO”的設備,一個制式的整體小廚房。水池、案板、櫥櫃、全套餐具、抽油煙機和冰箱樣樣齊全,而且干淨整潔。不但實用,看起來還是件很漂亮的室內裝飾呢。感覺真好。
靠海的一邊房間40歐元一夜,臨街的一邊35歐元,我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因為想看海那麼大的公用陽台早就為你准備好了呀,而且這個季節酒店裡就沒幾個客人。
雖然一路向北行,但是氣溫卻越來越熱,薩默斯島還有一大特色就是到處都是溫度計,每家旅館的大廳裡有,很多旅館的正門外都有,對面旅館屋檐下的溫度計紅柱對應的數字是:33攝氏度。
所以,一大早不到八點就出發坐“11路”直奔老隧道而去了。
老隧道:EPPALINUS TUNNEL。那可是公元前6世紀的創舉哦。那年,隔著一座山,兩邊開始挖,全長1.2公裡,高度1.7米,花費了15年的時間,而且誤差只有十幾釐米,真是奇跡啊。此工程的建造者也是希腊一位很有名的建築學家。
在公元前6世紀的鼎盛時期,畢達格利奧曾是薩默斯島的首府,所以,這裡是名人薈萃。除了以上提到的名人外,哲學家伊壁鳩魯,天文學家阿裡斯達克等都是出生在畢達格裡奧。只不過世界聞名的是畢達格裡斯而已。據傳說,埃及艷後還曾經訪問過這座城市呢。
從酒店區通往隧道的路口處有明顯的指示牌。從牌上看,同一方向還有一座著名修道院和古羅馬遺址。在一條岔路口應選擇向左的道路,走一會兒就發現此路與海岸線平行,看城市非常清楚。畢達格裡奧的城市建築風格很東方,紅瓦、方尖頂是主基調。
但是好像這裡的人更恨土耳其人,酒店的大女兒對我們說:“我想可能全島只剩五、六個土耳其人就不錯了!”說完之後鄙棄的撅撅嘴。
畢達格裡奧與土耳其相隔的海峽只有2公裡寬,坐在酒店的陽台上就能看見一側大陸上的土耳其國旗。但是,兩個女兒都沒去過那邊,完全是感情問題。因為,對面就是土耳其的庫薩達斯地區,那裡的Efsou是世界上最大的古羅馬遺跡。
在歷史上,那裡曾經幾千年都是希腊的城邦啊!現在變成了土耳其。所以,希腊人的感情能理解。
隧道的工作人員十分熱情,太太一張印有作家頭銜的名片就讓我倆都Free了。一個胖胖的姑娘還親自帶領我們來到入口。
隧道比想像中的堅實多了。工藝水平很難相信是2500年前的,石料大小接近,整修十分平整。
真正的入口處很窄,兩人交會時一方必須站立並盡可能避讓對方,否則很難通過。進入主洞後有燈光,但是路面潮濕陰滑,洞內常年滴水不斷,又陰又冷。
路上不時出現用鐵柵欄攔住的深坑,看起來好像下面還有一層。出來後經門口工作人員解釋才明白,原來,下面才是真正的水道,上面是人的作業面,做些測量檢驗之類的事情。怪不得我一直覺得不用低頭就可在洞內行走呢,我可是有一米八呀。資料顯示水道的高度只有一米七。
總之,2500年前如此巨大、精制的工程觀後令人叫絕。
原路返回後請店主給聯系出租車,去看赫拉神廟。雖然畢達格裡奧距離遺址很近,但是沒有公交車前往。薩默斯島的現首府薩默斯鎮上才有。
原計劃乘出租路線:畢達格裡奧----赫拉神廟------薩默斯鎮。電話裡想與車主商量價格,車主說以打表為准。
同意後2分鐘,車就停在了酒店門口,一輛多半新的哥斯達小轎車。
上車坐下還沒起步就發現表已經打在了4.95歐元上。車一動,乖乖,50米一跳,跳到赫拉神廟已經是11.05歐元了。
哈,因為這表跳的太快,太太的心情都有些不好了,而且本來她就不喜歡這些“黑石頭”。也是,幾千年前的神廟,現在除了一片狼藉外,就剩一根多層疊堆而起的石柱了。可這就是歷史,是現場哦。
回車後干脆請司機把我們送回到畢達格裡奧公交車站就行了。因為,看這表跳動的架勢,到了薩默斯鎮,還不把太太的心髒跳出毛病來哦!咱們資料上說周日上午11.20有一趟去薩默斯鎮的公交車,剛才路過時也看到很多老外在那裡等候了,還是坐公交車劃算。
出租車計價表跳回到畢市顯示的是18.95。來回大概8公裡左右。這樣一算一公裡2塊多歐元,相對和咱北京也差不多。咳,誰讓國人出去還老是想著用人民幣換算,越算外面的東西越貴,反正目前為止還沒見到絕對價格整體上比咱中國便宜的地方呢。
不過,咱中國人掙多少呀?
問坐在等候長椅上的一對老夫妻,才知他們也不知道啥時有車。他們說據說10點半有一趟。一看表,現在是10.15了,我們就坐下和他們聊起來。兩位是第二次來這裡了,這回要待半個月,他們來自荷蘭,很友好謙恭的樣子。10點半過了十分鐘仍然沒有來車,我們就對他們說:我們“據說”11點20才有車呢。他倆一聽,干脆找地兒喝咖啡去了。剩下坐著一排老外繼續和我們一起曬太陽。
公交車所處的路是畢市唯一條商業街,車輛可雙向行駛,一直通達海邊。從街面上大致看過去,也看不出什麼太多的特色。令人想起90年代的中國南方縣城。
公交車站路邊的小雜貨店的東西就掛在街面的牆上,從書籍、畫片、糖果到手袋,手袋價值小20歐元呢。看那情形基本上沒有偷盜現像,最多有個把嘴饞的孩子拿兩塊兒糖果而已,不過,最便宜的糖果也要1.9歐元哦。
11點多點兒老倆口回來了,我們告訴他們,今天從薩默斯鎮返回的公交車只有下午2點一趟,也就是說坐現在這趟車去薩默斯鎮只有2個多小時的游玩時間。兩人面面相覷,商量後說,干脆明天再去薩默斯鎮吧。然後又悠悠哉哉的找地兒喝咖啡去了。
這些老外生活的真簡單,都是第二次來了,居然什麼都不知道,什麼也不安排。也是啊,這麼個小島,他們二次來了還要再待上兩周,時間充裕的用不完啊。昨天在碼頭上遇到一對兒羅馬尼亞跑出來現定居瑞士的老夫妻,一邊釣魚一邊對我們說,我們是被羅馬尼亞政府趕出來的!看來是奇奧塞斯庫同僚。他們在這裡居然要待三周。
歐洲人的整體思維理念比我們中國人悠閑、自在。恐怕都是讓他們的希腊老祖宗遺傳的。這不,這會兒熱的跑到馬路對面的這些老外們早上8點多鐘就來這兒等車了,等了兩個多小時了也沒有任何抱怨和著急上火的。最多商量商量悠悠嗒嗒的走人算完事兒。他們怎麼這麼簡單啊?!經常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哈,怪不得那些跑出去的中國人都不想回家呢。就咱這又聰明又勤奮的人種和這些懶惰好玩的家伙在一起生存,能不“先富起來”嘛!
11點20分,車很准時的來了,真少見。
車沒空調,座位倒還是軟中帶硬的很舒適。順著薩默斯島內地的一條環形公路先到Mutilinii鎮再到薩默斯鎮,轉了小半個島,一路上自然風光和田園景色都很美麗,這趟車每白等。
薩默斯鎮位於畢達格裡奧北面的另一個海灣處,整個海灣全部都是紅頂房子,比畢達格裡奧大了很多,但是房子格局較現代,沒有畢達格裡奧有特色。文化遺產的名號給畢達格裡奧是非常有道理的。
來薩默斯鎮主要是參觀考古學博物館。因為博物館內有一尊5米多高的2500年前的男青年大理石雕塑,據稱是希腊最大的,而且獨此一尊。
博物館離公交站500米左右,下車後向市內走,見到一座大教堂後再左拐就到教堂了。走在路上正好12點整,全城的教堂幾乎都在敲鐘,此現像也只在薩默斯島才遇到。
博物館的面積不大,分了兩個房間。展品也不是很多,但是除去書中介紹的幾件珍品外,還有些小藝術品好像更有味道,有故事,有歷史感。
乘車返回畢達格裡奧後也是驕陽似火只好躲在房間裡整照片。
6點半才出來逛“世界文化遺產”。
小鎮的鎮政府門前掛著世界文化遺產的銘牌。門前一個赫拉神廟石柱的模型很有特色。與銘牌上的內容完全對應。
小鎮不大,公交站前的大道:LYKOURGOU LOGOTHETI分割了畢達格裡奧城,向南靠海的一邊是真正的老城,大多數原住民生活在這裡。
這個時間游客已經很少了,所以老城內幾乎所有的小街上都是靜悄悄的。偶遇一些坐在自家露天院落裡吃晚飯或者歇涼的當地人感覺還算熱情,大多數人會對我們微笑,眼神中透著純樸。
一個還未脫下沾滿泥巴工作服的中年人居然主動和我們打招呼,並且動員全家人出來讓我們拍照。
一對兒坐在大樹下乘涼的老夫妻一定要我們品嘗他們面前小桌上的橙子,還說是他家自產的。從薩默斯島隨處可見的棕櫚樹看,這裡的氣候、土壤條件都接近我國的南方。老夫妻身後房子的牆上畫滿了很質樸的圖畫,就像是幼兒園孩子們的作品。
老城的最西邊是一座老教堂,周圍是小鎮的墓地。教堂前的雕塑怎麼看服裝都是土耳其的。
四百年啊!希腊人從服裝到飲食再到建築幾乎都土耳其化了。可是心沒有變,粹還在。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因為有精神支柱:東正教。在希腊越走越崇敬東正教。
中國現在最缺乏的就是這種真正的精神支柱。
教堂邊上有一處還算完整的城堡,據說是千年前的。
這倆地方晚上都關門了,可惜沒進去。
中心大街向北沿緩坡而上也有七、八條街,那是旅游者們的“家”,我們住的小藍房子也在其中。
沿著彎彎的、一公裡長的海灣幾乎全部都是餐廳。雖然餐廳裡的食物永遠是全希腊的那幾樣,但是,每到夜幕降臨時仍然會家家坐的滿滿的。
在餐廳一條街的最北邊,陸地向海中伸出了一座三角狀的小碼頭,小碼頭上除了停靠著從世界各地劃來的游艇外,勾股定律之父畢達格裡斯同志手持三角尺、指著藍天、昂首挺胸的站在那裡。
晚上在酒店的陽台上拍到了海上生明月的景色。很美.

(畢達哥裡奧老城)

(2500年前的隧道。當時主持開鑿此隧道的薩默斯王只是個海盜,居然有此宏圖大略。)

(建於公元前8世紀的赫拉神廟)

(畢達哥裡奧)

(島上的人民生活的特悠閑,也是我們感覺最熱情友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