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希腊北部是亞歷山大大帝的家鄉
希腊北部由三個省份組成,西馬其頓、中馬其頓和色雷斯—東馬其頓。在歷史上,這三個省的地盤就是舉世聞名的亞歷山大大帝的出生和發祥之地:馬其頓公國。
古代馬其頓人也是雅利安人種的多利克人的一大部族。與到達南方、後被稱作希腊人的部族是兄弟關系。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馬其頓人和希腊人在語言文化上有了很大的差異。在當年以雅典、斯巴達等城邦為中心的希腊人眼裡,馬其頓人根本就是異族。用個不太恰當的比較,就好像我們中原的漢人與東北的旗人的關系一樣。
說起來,當年我們漢人的文化、人口和地域面積遠比旗人強的多。但是,由於從努爾哈赤開始的旗人勵精圖治,加上明王朝後期的腐敗墮落,致使野蠻戰勝了文明,出現了近三百年的大清國。
當年的馬其頓也是一樣,從亞歷山大的父親飛利浦二世開始,就窺測到了希腊主要城邦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的矛盾,早就有心統一全希腊。他饒有遠見的聘請了大哲學家亞歷士多德做了其太子亞歷山大的家庭教師。並且在自己的軍隊中發明了無堅不摧的“馬其頓方陣”。
在後來以兩個城邦為代表的希腊兩大集團連年不斷的征戰而兩敗俱傷的最佳時機,飛利浦二世乘勢占領和征服了希腊北部和中北部地區,有點兒像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安撫蒙古一樣。
當飛利浦二世在迎娶自己的第二任新娘的婚禮上遇刺身亡時,當時的希腊各城邦歡呼雀躍、異常興奮。可見當年的古希腊人對馬其頓人的憤恨。咱們的孫先祖不是也喊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口號嘛。
但是,誰也沒想到當年僅僅20歲的亞歷山大並不是古希腊人眼中的“毛孩子”,他好學上進、胸懷大志、鐵血無情、繼承祖業。終於在其有生之年將希腊真正的統一成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在世界歷史上留下了極其精彩的一筆,也因此將燦爛輝煌的古希腊文明推向了世界。
所以,在古希腊歷史上反而稱這一時期為“希腊化”時代。當然,其實馬其頓人在此過程中也基本上被希腊化了。就像此次在亞歷山大騎馬雕像前問一位當地人時,他驕傲的說:對,這就是亞歷山大大帝,一位偉大的希腊人。
這一現像也多像如今的滿族人呀。
二、塞薩洛尼基是希腊北部的中心
從位置上看,希腊北部是整個巴爾干半島的中心,而希腊第二大城市塞薩洛尼基又是希腊北部的中心。
塞薩洛尼基也是希腊第二大經濟、文化中心,人口約100萬。是東南歐的主要交通樞紐。它的商港對於希腊和東南歐腹地都非常重要。
該市還擁有兩所國立大學,學生人數居希腊首位,超過雅典。
該城還擁有大量的拜占庭建築傑作以及一些重要的奧斯曼帝國、猶太人的建築。各種博物館遍及全城。
雖然城市的面積沒有雅典大,但是,從規劃上看要顯得更加現代和整齊。
在靠海的現代城區內,街道寬闊且呈棋盤狀,就是山坡上的老城區大部分街道也是整齊規劃的,不愧是一座有著連續2320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城市。
該市每年9月初還舉行的國際貿易博覽會。塞薩洛尼基也是希腊總理發布下一年政府計劃的地方。
從1992年開始的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也是希腊乃至巴爾干半島最著名的文化盛會,吸引了許多國際名人。
好像我們的上海與北京有一拼一樣,塞薩洛尼基絕對可以與雅典相媲美。
塞薩洛尼基市區內有三條平行的主要大街,像咱北京。
中間的一條“長安街”叫做:埃格納提亞大街(Egnatia),靠北部的一條“平安大道”叫做:聖吉米特裡奧斯大街(Ag Dimitriou),靠南部的一條“兩廣大道”叫做:米特羅波奧斯大街(Miteopoteos)。
塞薩洛尼基的大多數景點都集中在這三條大街上極其周圍,包括各種名牌店、酒店和娛樂場所。
與三條主大街平行且緊靠海邊的尼基斯大街(Nikis)類似於上海的外灘,沿街向海聳立著一棟接一棟的賽城最現代、最豪華的酒店和公寓,它們的底層統統都是餐廳。每到夕陽西下的時候,幾乎所有的餐館裡都坐滿了食客,根本看不到一點兒經濟危機的樣子。從那天太陽落下的位置看,12月份應該是這裡看日落的最佳季節。哈,就是冷點兒!
乘上沿海邊巡回往返的小游輪,可從海上一睹塞薩洛尼基的城市美景,定有一番新的感受。
沿海大道的盡頭就是賽城的標志:白塔。具有1300多年的白塔現在已經沒有的白色,裡面也變成了拜占庭藝術博物館,據說站在白塔頂部能俯視整個賽城風光。可是很奇怪,塞城的標志反而沒有世界文化遺產的名號。
白塔周圍是賽城的文化展覽中心,集中了好幾個著名的博物館和影劇院,這些建築面前的廣場也成了賽城人民休閑游玩的好去處。亞歷山大大帝的雕像就在這裡。
三條大街再靠北部的山坡上是留存下來的老城,古老的城牆仍然屹立,站在城牆的瞭望台上可鳥瞰賽城全景。如果有時間沿著城牆邊上看看那裡的面貌,你會發現很多與賽城市區不一樣的景色。
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塞薩洛尼基是亞歷山大帝國時期建立的城市。
亞歷山大稱帝的時候,首都在佩拉。他死後帝國分成了三大王國,希腊本土的王國首領是亞歷山大同父異母妹妹的丈夫卡桑德拉,哈爾基季基半島的三根指頭中其中之一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將自己的都城建立在了現在賽城的地方,並以自己的妻子、亞歷山大妹妹的名字“塞薩洛尼基”命名。
自城市建成至今已有2320多年的連續歷史了。
可是,在這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雖然城在,但是,城中的人群卻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羅馬人、拜占庭人、土耳其人、威尼斯人等大族都曾經占領過這個城市。
保加利亞人、色雷斯人、猶太人以及後來的小亞細亞被土耳其趕出來的古希腊人(他們自稱是安納托利亞人)也都由於各種歷史原因湧入了塞薩洛尼基。
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此交融的結果使得城市的建築、藝術、飲食甚至生活理念都存在在不同的特點。
在“長安街”的最西頭的兩條小巷裡住滿了中國溫州來的“商人”,雖然街道因此存在髒亂差的現像,但是從門臉兒上看,不乏一些有錢的主兒。
不過,仍有些人從那兩條街中走出,於街頭做些“提籃小賣”式的買賣,他們縮頭縮腳的德性樣子不要說和當地人比,就是與鄰攤上那些人高馬大、昂首挺胸的黑人兄弟們,都顯得有些“齷齪”,出國謀事兒的這些同胞為什麼就不會挺起胸膛呢?噢,說遠了。
總之,由於文化多樣性的長期沉澱,塞薩洛尼基的街道上很有看頭,除了那些布滿城市的“世界文化遺產”和標志性建築外,很多街道都有令游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這樣的城市待上一年都有新鮮感。
雖然經過了幾千年十幾種人類的混雜,但是,據我們的觀察,塞薩洛尼基的住民外形卻很有地域特征,臉部更具希腊化(鼻梁直、鼻頭尖)。而且,普遍人高馬大,男人偉岸,女人性感。
我曾經坐在“平安大道”那條街上、賽城最好的吉羅皮塔店門前做過一次目視,十分鐘的時間路過的人百分之八十是年輕人,而年輕人中百分之九十都能算得上是帥男靚女。所以,我真相信那句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然這只是本人的一孔之見和兩日之感受而已。很可能有誤。
賽城人顯然比海島上的希腊人冷漠些。但是,比較懂得禮貌。
無怪乎這裡的大學生人數比例是全希腊最高的;在校學生的人數也是希腊最多的。
雖然仍然不會有人主動為你讓路,但是一般都能接受拍照要求了。在雅典,很多年輕人甚至都會一臉僵硬的對你說:No!
雖然面對鏡頭時沒有美國人那種幽默瀟灑的自如、東南亞人那種歡呼雀躍的自然,但是尊重性的微笑會掛在他們的臉上,比起希腊中部、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多利安人友好多了。
另外,塞薩洛尼基是希腊北部旅行的最佳中轉中心。
希腊的北部自然景色遠遠好於中、南部,湖泊眾多,河流密布,田園肥美,建築多樣。還有世界聞名的東正教聖地:聖阿索斯山。而從世界各地前來參觀這些景色的游人都必須要經過塞薩洛尼基中轉。塞薩洛尼基的空中交通對於歐洲人來說不亞於雅典,而陸地交通就遠遠好於所有希腊城市了。賽城的整體物價也比雅典要便宜。人好像也沒雅典那麼奸猾。

(站在塞城的“長安街”上看北山。北山是塞城的老城。)

(塞城市區內有不少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築。這座不是,但是外觀是很典型的東正形式。)

(塞城和整個希腊人的驕傲:亞歷山大大帝)

(塞城的小伙兒個個帥氣)

(賽城也是希腊第二大商業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