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印像一》裡提到了我們當時在韓國吃的第一餐飯。因為是第一天報道,跟同事還沒熟絡起來,於是下班後我們是自己在酒店附近的餐飲街挑了一家食客較多的館子。
說起來這家館子的免費泡菜還是我在韓國那麼多天裡吃過的餐館中出品最豐富的,也是唯一一個直接將小泡菜缸子擺上正桌的,以致我當時還誤會在韓國最地道的泡菜出品就是論小缸上的。通常一般的餐館只免費提供大白菜和白蘿蔔泡菜,而且是用大一點的缸來呈,放在桌子邊上,需要的話就用夾子夾出足夠的分量到自己面前的扁碟子裡來進食。但這家餐館是將小缸擺在你的面前,顯得特別大方。它泡菜的味道不單一,蘿蔔除了辣醬味的還有酸甜醋泡腌的,就像廣州人吃牛三星時配的那種腌酸甜蘿蔔;材料不單一,除了大白菜,還有青瓜和豆腐(見下圖)。我想也正是因為如此,它正菜的價格才比較貴。

正菜我們點了生菜包五花肉 제육보쌈,價錢3萬W,這個價錢在首爾是比較普遍的,只要點一份純肉類的菜都要2.5萬以上。白切五花肉 돼지고기被小爐加熱的鋁質帶孔架托著,底下還鋪了一層韭菜。這種爐我還是第一次見。

看上去,這肉應該有一斤吧?餓的時候吃,還是很饞人的。蘸上韓國辣醬,配上自選泡菜、生的綠尖椒,點上小蝦醬和餐館自制蔥蒜椒醬油(見第一張泡菜圖的右上角),用生菜葉包著吃,一級棒!

在店員的推薦下,我們還點了主食,韓國菜肴的代表之一:綠豆餅빈대떡,價錢1.2萬W。早知道有這麼大個兒,點一張試試味道就好了。韓國的綠豆餅與潮州綠豆餅不是一個概念,它是將去皮綠豆磨粉兌水成漿,上油鍋煎,其中添入泡菜、肉沫、大蔥、調味料,辣椒圈在兩面擺成花瓣圖案。這家店的吃起來口感比較粗糙,而且有點煎糊了,不及《韓國印像四》裡的出品好,畢竟那個是中檔餐廳。

我們按照中餐的習慣還想點湯喝,延邊阿姨就介紹了大醬湯,價錢7千3W。我們在國內韓國餐館都喝過大醬湯,但是很想知道正宗的大醬湯是什麼味道,結果等石鍋端上來,一看怎麼白花花的?再一嘗,其實就是黃豆磨成豆渣的湯,然後裡面放豬肉沫和鹽而已。但是按我的理解,這只是眾多種韓國大醬湯中的其中一種。沒准我們自己買點粗豆腐(北豆腐)用刀板壓成渣,和著肉沫一起煮,也是這個味道,只是如果用黃豆磨成漿的話口感會更細膩。無論怎樣,這道菜還是很特別的。

嗯,圖中的這種石鍋其實是一種材料比較好的陶瓷鍋,我見淘寶上有得賣,改天買一個回家做做大醬湯去嘍。
今天介紹了韓食的其中三個代表菜肴,你對哪個最感興趣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