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西路上的建業裡》
想寫這一篇的動因是文彙報3月12日登了一則消息,說“建業裡即將變身為51幢‘半億’級身價的五層樓中式別墅豪宅,另輔以若干商鋪和酒店式公寓。至今年年底,整個項目即可完工交付。” 聞此訊,心裡是有一點惆悵和焦慮的。不是因為自己與此有什麼直接的利害關系或情感糾葛,我從未在那裡居住生活過;也不全為曾經有親戚和同事是從那裡被動遷出去的;就為了這一處94年才被列為“市級歷史建築保護群”的建築,最終仍歸結到這樣的結局,不免覺得可惜,也迷惘今後的歷史街區保護和城市改造究竟會向何種方向發展。
“ 建業裡”座落在建國西路岳陽路口的西北角。斜對角是建襄小學,南面的對過有中科院生化所,東面的路對面則是上海中國畫院和岳陽大樓。整個地盤由東衖和西衖來劃成東、西、中三個區塊,前前後後有22排連體的石庫門260間。房子是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了,又只是磚混結構的兩層,歲月已將其浸洗得衰敗不堪,與周圍上海西區眾多的新裡、洋房和高樓群處在一起,是有一點不協調的味道了。 建國路往東數個路口,還有一處與建業裡名聲比肩的石庫門群叫“步高裡”,那裡在若干年前已整體做過了內部整修,添制了各種生活必需設施,鐵定了是不會再被拆建了,弄得有些想籍動遷而徹底翻身的住戶倒是叫苦不迭;還有一個一直盯著動靜看機會拿地的開發商,後來只好在步高裡的對面造了幢新樓,雖未能遂其初願,也不忘借用一下對面老房子的名聲,叫“步高苑” 。 建業裡也有與步高裡相似的尷尬,但多數人不一定就會覺得過不下去,他們會把自己家的內裡弄得有滋有味的,小日子過得還很不錯;又守著出門就見得到的高檔地段,附近的生活交通醫療統感覺方便,所以,你不能武斷地說建業裡人的心裡一定會有不滿足、不幸福。房子是舊了點,那是沒辦法,但也沒大關系,生活裡沒有十全十美。 也就所以,後來動遷,條件差一點的自然不反對,有機會換一種活法了;但很多人是不情願離開自己的世居的,最後是被裹挾走的。這一點現在說出來沒關系,大家都會理解,迫於某種權威而屈從了。
現在還能討論的只剩下如何對建業裡改造了。是按那則消息裡說的那樣弄? 有一次聽阮儀三先生的一個保護歷史建築的講座,我鬥膽向阮發問:“建業裡以後會怎麼弄啊?”阮只回答了四個字:“推倒重來”——說這話時的表情是一臉的不以為然。我知道儀三先生對新天地的開發模式頗有微詞,我也知道他的心思是要“修舊如舊”:用原來的材料,用原來的工藝,來復原早先的建築結構和特點;還要有原來的居民生活其間,來體現一種原先生活的原汁原味。這種原汁原味大致是指:鄰裡間石庫門洞開雞犬聲有得相聞、後樓的廚房間飄出來的飯菜香味每家都聞得到、出門時見得到樓下阿婆小妹互相致意問好的那種守望相助式的弄堂氣氛,就像電視劇《長恨歌》裡的那種場景。這就是儀三先生想要的上海老城的歷史風貌,他一直認為,建築和環境,是最直觀的歷史。 但是,我私底下很擔心,阮先生的願景會墜落成奢望。在如今的商品大潮之下,這種向往幾乎注定會落到無望的。不錯,是會有一撥人為了舊建業裡的消失而痛心疾首,因為那裡的情景,曾經是一些人的童年記憶,還有人賴以相伴,活過了大半世,更有人現在還浪跡天涯漂泊在外,但將來終有一天會要回歸自己曾經的故鄉,——但是,你知道不?即使是建業裡的老居民,其中也有一些人已經深深地厭倦了過去的生活方式以及局促的環境。要求改善生活,社會必須進步,城市的發展,的確就是從一塊塊的局部因為衰落而更新,從而漸漸連綴起來的。確實的,你就是把這個城市整個地原封不動保存下來,只是不斷地修繕,沒有新的建設,這不見得很有意義,也不符合時代的潮流。你可以同情不願意遷徙的建業裡人的痛苦,你也可以指責將來新建業裡人沒有心肝,他們毫不顧及原住民的感受,只關心自己花了十三萬一平米的代價住進來是否物有所值,他們才不會去追求前面說道的那種弄堂生活的煙火氣,——但是,假以時日,你能說他們不會慢慢培養出一種新的弄堂文化?漸漸地他們會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才是建業裡真正的住民,就如同老居民死抱著過去的歷史不放那樣,新住民會固執地堅持自己創造的新生活才是最有價值的,…..…..。好了,好像誰都覺得自己有理,爭論又繞回到了起始,心裡念的還是那個石庫門該不該拆。如果建業裡還未被拆,現在已經有了比當時更好的政策來研究,可惜,已經拆了。
自打看了那則消息,就想著要抽空去看一看新建業裡的模樣,那種5層樓的中國式別墅、單體建築面積400平米、單價13萬總價過5000萬的豪宅,究竟會奢靡到什麼樣的程度?清明時乘車路經松江新城一個新落成的樓盤,廣告上稱為“中國式洋房”,也是5層建築,磚紅色的外牆,用了不少石庫門的建築元素,倒不難看,心裡想會不會新的建業裡就是這種樣式?放到建國路岳陽路口,與周圍倒也不顯得很不協調。 前幾天終於去了,但看到的景像很出人意外。從烏魯木齊路往東一拐入建國路,就看到路邊一溜新落成的石庫門房子,黃橙橙的磚牆配以漆黑的天井大門,新得很有點刺眼。二樓前廂房與門面一樣寬的整扇木窗正在陸續安裝。房頂的瓦蓋也已完工,就是大家熟知的坡面斜頂。怎麼?倒是沒變呀!趕緊再看東面一點工地圍牆上畫的“示意/ 效果圖”,展示的是完整的原建業裡的格局,仍然是原先那樣連排的石庫門房。那麼這則消息是怎麼回事?51棟豪宅呢?工地的保安並不能回答這些疑問。踱進工地裡建業裡的西衖,剛才路邊看到的正是建業裡的西區,裡面還有數排。看它們的東側外牆,完全是老弄堂的樣子,是原物保留的?細看才發現磚塊之間的泥是新泥,工人說是用了拆舊時留下的舊磚,完全照原樣重砌的,說這一區算是“整舊如故”吧。這倒是滿足了阮先生的要求。不過,從石庫門上方安裝的十字瞭望孔看進去,裡面的梁、柱已經不是水泥就是工字鋼了,就連石庫門房子必不可少的後樓梯,那種踩上去總要咯吱咯吱響的,也變身為還塗著紅丹漆的鋼梯了。總之,材料還有些許老的,工藝和結構卻已經嬗變。再看東面還在施工的中區和東區,那就更是鋼筋水泥透露畢現,屋面正好在用水泥現澆,甚至最東面岳陽路這裡的沿街外牆,干脆就是整塊的混凝土牆面。 我繞到岳陽路190號裡“建業裡項目部”去咨詢,問這東面的水泥牆會如何處理,那個女孩子竟說,用塗料吧,或者細水泥抹光再拍毛?——這石庫門房子的外牆看不到清水磚,還叫石庫門嗎?再問報上的那則消息是怎麼回事,回答是“我們也不明白”。那孩子倒是一再讓我放心,說項目就照效果圖上那樣做,是經過申報後批准的不會變,年底前一定會建成。
好了,不管那則消息是否空穴來風,{是有點奇怪噢,}事實已放在那裡了。樣子還在,至少是留存了原來的風貌,——雖然儀三先生一定不滿意,神韻其實已經不再。方案中說到東部最南面的兩排會做成商鋪,其中會有古董店,這樣看來,以前供應各種生活必備品的小店是沒有資格與其同伍了。一位網友曾無限留戀建業裡沿街的一家小煙紙店,說2角6分就可以買到一盒上好的紫雪糕。那個店自然是無法復原了,但至少你還可以有機會站在原來的位置上閉目作一下遙想。我則因為那時侯上班常常會騎車一天兩次經過建業裡,所以還能更多點想起路口的一家洗染店;再西面是一家小百貨店,門口的藤筐裡放滿了各式的襪子在待售;東衖口還有一家吃食店,生煎熟了揭開鍋蓋時會騰起一團團的熱氣,一陣陣的香味,……。將來的建業裡,如果能讓原來這裡的居民回來享用,那該多好呀!“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本意就應該是讓原住民感到幸福,不要生活品質一提高,就要換一撥更有錢的人才能來此消受。對於現在的商業開發,房產商總在抱怨動遷成本超過了舊房價值。被遷者不應該要求開發商支付較高的對價嗎?僅僅只是按市價評估是不夠的,沒有原住民讓給你舊房子地皮的殼資源,你拿什麼來造房子賺錢?應該讓原住民分享一點你的預期利潤,他們在夢想回搬哪。作為建業裡,屬於市一級的歷史建築保護單位,放在現在,會實行兩輪事前征詢,讓全體當事人來決定事關切身利益的取舍,如果原住民的贊成票達不到90%,建業裡就不會被拆除,此其一。這第二,就是即使要保護性改造,政府也要克制自己想要追求利潤的想法,更要遏制開發商逐取暴利的衝動。是不是可以不搞豪華型?不每戶配置SPA設施,不每戶建設地下娛樂層和停車庫,使得完工後能以經濟適用房的價格回售給這裡的原住民。政府可能是要貼點錢,為的是保護不可再生的歷史,就從公共積累裡拿一點好了。不要擔心將來房子如何流通,如果升值了,增值的部分理應由原住民和曾經對其貼補的政府一起分享,政府還可以有優先回購權。總之,辦法只要想,就會有的是。現在不是都在說要努力尋找中心城區的地塊建經適房嗎?結果弄來弄去都弄到了鄉下頭。可不可以就把經適房蓋在原來的改造地塊裡呢?克制一下要讓城區每一塊土地都創造最大利潤的欲望吧。有這麼一句眾人都知的戲言:“未來中心城區只聽聞國際英語,中、內環間是各式口音的國語,真正的滬語要去外環線,”我們切不能讓它不幸而被言中唻。
未來的建業裡究竟會是何種業態?有關方面是已經表示了並不樂見新天地再一次被復制的想法。但是那些頂著幾近是商鋪的價格進來的主,自不會光是要落戶閑住的;要住還可能嫌品格不夠呢。很大的可能是,我們會看到一個升級版的襄陽路市場。田子坊裡的石庫門,因為零星分散,一經改造倒成為一朵朵奇葩,游走其間會猶如迷蹤花園;新天地在設計之初就規避了方整的乏味,各棟房子也形態各異;新建業裡太規整了,缺少靈動,又過於密集擁擠,弄得不好,會不會不幸落到大賣場的格式?假如果真是那樣,那麼,與初時要保護歷史街區的原旨就還是大相徑庭了。所以,就還是那一句:可惜了。
寫於4。28

(新建業裡的石庫門給人的感覺是嶄新的。)

(裡面的弄衖感覺就像舊時,不過是用舊磚按原貌新砌的。)

(從石庫門上的瞭望孔看進去,內膽是換了。)

(項目部說,不用管那則消息,新建業裡就照原來的格局做。)

(松江新城的“中國式洋房”,原來以為建業裡會弄成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