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三山一渡”印像咱們中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好山好水、名勝古跡實在太多,到目前已經有38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像鎮江這樣的旅游城市更是數不勝數。鎮江有3000多年歷史,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三國時期是東吳的國都,名京口。鎮江北臨長江,自然景觀眾多,文化積澱深厚,歷朝歷代名人輩出。與鎮江相關的神話、民間傳說、歷史故事比比皆是,如“水漫金山”、“劉備招親”、“梁紅玉擊鼓戰金兵”、“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等等。日前,我去了一回鎮江,走馬觀花一般游覽了“三山一渡”(金山、焦山、北固山、西津渡),回滬後記下幾段文字,只能算做浮光掠影吧。金山 首先想去的地方是金山寺,這歸因於在中國家喻戶曉的神話“白蛇傳”。小時候愛看戲,這“白蛇傳”看了好幾回。雖然我天生膽小,十分害怕蛇之類的東西,但是我非常喜歡美麗善良的白素貞和忠心勇敢的小青青,她們在我的心目中已經不是蛇精,而是可愛的女人。我痛恨法海,心想你一個老和尚,又不能娶老婆,無緣無故吃什麼醋?人家恩愛夫妻礙你什麼事啦?為什麼要想方設法拆散他倆?簡直是可惡之極!因此,每當看到白娘娘和小青青率領蝦兵蟹將興風作浪水漫金山,我就會高興的歡呼雀躍,巴不得掀起滔天巨浪立刻把令人厭惡的法海吞沒。遺憾的是,最終白娘娘因為腹疼難忍不得不退兵,功虧一簣,白白便宜了那個老和尚,每回看到這裡我就恨的不得了。白蛇變成美女自然只是神話,但法海在歷史上是真有這個人,而且是一位高僧,俗家姓裴,其父曾任唐朝宰相。據說正是這個法海在島上掘出一桶金子,用它重建寺廟,此後人們就把這島叫做金山。金山寺大門上方高高懸掛著的匾額上,分明是康熙親筆御書的“江天禪寺”四個大字。只因為這山叫做“金山”,人們就順理成章地把這寺廟叫做“金山寺”,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金山寺”名聲在外,蓋過“江天禪寺”。我四處尋尋覓覓,沒找到白娘子水漫金山(姑且當真)的水源長江。原來,金山本來是江心一座小的不能再小的孤島,後來由於江岸北陷南漲,至清朝後期,金山與南岸相接,而江水北移遠離金山。因此今天站在金山上放眼北望,浩浩長江離此足有幾百米遠。金山實在太小,叫做“山”有點抬舉它了。從正面看,層層疊疊依山而建的殿堂樓閣把小小的金山包裹得嚴嚴實實,“見寺不見山”;從側面看,金山非常像一只大大的“高腳饅頭”,北坡的廟宇建築像是從上到下給它披上了一件黃袈裟,山頂聳立著七級慈壽塔。高塔、寺廟、山林渾然一體,造型美觀、色彩鮮艷,極具觀賞性。金山寺的主要景點還有康熙“江天一覽”碑、法海洞、天下第一泉等。焦山 焦山是長江中的島嶼,與金山相比,焦山要大許多,而且只在南麓建有定慧寺,因此,當我沿著石階一路上山時,總的感覺與金山恰好相反,是“見山不見寺”。山頂建有七層寶塔,外牆彩繪十分精美漂亮,塔內周邊上下共有萬座鍍金小佛,故名萬佛塔。由於焦山處在江心,登塔眺望,大江東去,歷歷在目,比在金山慈壽塔上看長江要近得多、清晰得多。不過江面並不開闊,沒有李白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那種浩淼境界。焦山的主要景點還有著名的焦山碑林、炮台、乾隆行宮和御碑亭等。北固山 提起北固山,不少人一定會想到辛棄疾的詞: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更多的人不一定知道北固山,卻肯定知道甘露寺,因為三國演義中“甘露寺劉皇叔招親”的故事在民間可說是盡人皆知。然而當我走進北固山甘露寺公園,抬頭一望,只看見一座由石塊加磚頭砌成的青灰色箭垛城堡,既不見寺也不見山。此時此刻我忽然感覺到一種強烈的反差:那本該遠離世俗的佛門淨土金山寺,卻像一個色彩鮮艷花枝招展的美人;而曾經上演劉備和孫尚香之間風流韻事的甘露寺,反而像一個灰頭土臉呆板嚴肅的武士,這實在有點陰差陽錯,太不合理。不過再一想,作為歷史舞台,這與當年發生在這裡的危機四伏殺氣暗藏的情景倒是相當的吻合。北固山的主要景點還有鐵塔、多景樓、祭江亭、試劍石等,大多與三國故事有關。 西津渡 西津古渡位於鎮江雲台山麓,緊挨著原英國領事館,離金山寺很近,由於相同的原因,也早已遠離長江。如果不是“待渡亭”、“水上救生會”等遺跡的提醒,人們很難把它與曾經盛極一時的長江渡口聯系在一起,倒更像是一條幾百米長的蒼老斑駁的古街巷陌:青石小路彎彎曲曲、忽高忽低,小樓石塔錯落有致、原汁原味。漫步在西津渡街,仿佛時光倒流,往事越千年,這裡一派繁忙喧嘩繁榮景像。京口(鎮江)正處古代中國最主要的交通運輸大動脈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十字交彙點,而西津渡便是它的唯一渡口,其無可替代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一年四季,滿載糧食貨物的大小船只穿梭不斷,官宦、商賈、文人雅士、平民百姓南來北往如過江之鯽。中國歷史上因戰亂數次大規模南遷的中原移民大半在這裡上岸,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無不“到此一游”,李白、王安石、蘇軾、陸游等都曾在此留下為後人傳誦的詩篇。在江北,與西津渡對應的渡口,是隸屬揚州的瓜洲渡(渡口現已沉沒)。當年王安石由西津渡過江北上,夜泊瓜洲,回望京口,一聲嘆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成就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鎮江“三山一渡”相距不遠,從上海去,早出晚歸,一日游足矣,喜歡“發思古之幽情”者不妨走走看看。當然,不能用黃山、桂林等來參照。(王安石詩全文為“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金山寺山門)

(眺望長江)

(金山)

(西津渡)

(過街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