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游日本之二

作者: 翁根松木

導讀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陰、有雨 早晨起來,推窗一望,遠山和飯店花園美景盡收眼底,花園之中是一出很有歷史的樹林,都是參天的杉樹、松樹,還有一株漂亮的捶絲櫻花樹開滿粉色的櫻花,隨風搖曳,就像一個穿著和服的日本少女。林中小徑、石景、青苔、清泉,布置的很有韻味,這是日式園林的魅力。早上我們又去溫泉享受一番,在自然懷抱中泡在溫泉中,聽聽林中山雀的 ...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陰、有雨

早晨起來,推窗一望,遠山和飯店花園美景盡收眼底,花園之中是一出很有歷史的樹林,都是參天的杉樹、松樹,還有一株漂亮的捶絲櫻花樹開滿粉色的櫻花,隨風搖曳,就像一個穿著和服的日本少女。林中小徑、石景、青苔、清泉,布置的很有韻味,這是日式園林的魅力。早上我們又去溫泉享受一番,在自然懷抱中泡在溫泉中,聽聽林中山雀的鳴聲,是一種詩意般的享受。早餐時候,上了一種用小火鍋慢燉的湯豆腐,豆腐很鮮美細嫩,據說是用“姬之水”做的,所謂“姬之水”是一種箱根地區的山泉水,據說過去幕府大將軍的美姬就用這種水化妝。飯後我們結賬離開飯店,開車去離此地不遠的“雕刻之林”博物館,這是一座現代化的露天博物館,博物館的位置正好在一個山谷,入口在高阜之處,進去後需要乘坐下行電梯才可以進入展覽區。出電梯間眼前豁然開朗,在一個美麗的山谷之中,巧妙地依據不同的地形和位置,布置了各種19世紀末葉以來的近現代雕塑,囊括了各種流派,其中不乏羅丹、畢加索等藝術巨匠的作品。我們進展區後,就看到羅丹那著名的“沉思者”雕刻。此外,還有許多歐洲名家作品。可惜很多都只是似曾相識,更深的道道說不清楚。總的體會是現代雕塑和繪畫是同源的,更多的強調作者自身對世界的感受,而非簡單的寫實。除了室外展區,還有一個以畢加索作品為主的室內展廳,收藏包括其不同創作時期作品,如“青澀時期”“玫瑰時期”等。這個怪異的老頭兒的藝術,很多令人難於理解。但其在現代藝術史的不可動搖的霸主地位,確是無可置疑的。這些收藏品都是日本人以巨資從世界各國購買的,現在放在這裡供公眾欣賞。

在博物館參觀時,我碰到一批游客,他們講著一種我完全無法辨認的語言,好奇心促使我用英語與他們搭訕,他們告訴我他們是來自以色列的游客,講的是希伯來語。我問他們意第緒語與希伯來語的關系,他們告訴我意第緒語是原來在東歐的猶太人使用的混合語言,和希伯來語沒有直接關系。

離開雕刻森林博物館,天下起毛毛雨,我們放棄原計劃的大湧谷品嘗“黑玉子”,改去湘南海岸的“江之島”。途經著名的蘆之湖,在雨中的火山湖,湖水渺渺,如罩著輕紗,別是一番滋味。

江之島和湘南海岸之間只有100米左右距離,依靠大橋相連。全島就是一座海上小山,面向湘南海岸可以向上攀爬,而面臨太平洋的那一面是懸崖絕壁。我們開車上島,把車停在停車場,然後穿過一座青銅鳥居,沿著通向供奉辯才天神的江島神社向上走,參道兩邊都是販賣當地海產品的小店。到神社的山下,購買上行電梯票,乘電梯上山,我們都是准老年人,上山還是乘電梯方便。電梯上行經過島上的一些重要景點,如山上的奧宮神社,可以先下電梯,參觀後再繼續上行。這裡主要供奉的神祗是辯才天女神,從事海運、漁業的人都信奉這個女神,由於辯才天多才多藝,所以日本的歌舞伎演員也信奉此神。島上還有辺津宮、中津宮等多處與這些神祗有關的神社。江之島最高處有一座觀景塔,登上塔3層瞭望台,小島四周以及東邊的太平洋、西邊的湘南海岸風光一覽無余。從塔上下來,我們沿著山道下山,在山下的小街裡一家不錯的拉面館吃碗面,又繞著環島路走回停車場,江之島實在不大,所以繞行一周也沒花半個小時,但風景很好,樹林、大海、青山風光無限。

離開江之島,我們沿著海邊的公路向鐮倉開去,我們到這裡主要是去當地的高德院。寺院擁有以鐮倉大佛的名字知名的日本國寶—阿彌陀如來坐佛像。青銅鑄就的佛像高度有11.31米,是鐮倉幕府的第一代將軍源賴朝的下屬稻多野局遵照源賴朝的遺志,1238年開始建造,據說6年後大佛建造完成。但後來供奉大佛的大殿燒毀,鐮倉大佛就成為露天大佛,這個青銅大佛高度在日本僅次於奈良東大寺大佛,為日本第二。我們在佛像下仰觀大佛,似乎感覺要比在煙霧彌漫的佛殿裡更讓人敬仰,有一種與天地同在的感覺。佛像後還有一座觀月堂,看說明是在20世紀初期,日本統治朝鮮期間,從首爾的王宮裡整體移過來的,韓國人看見這裡一定有想法吧。

從鐮倉市區穿街走巷,上高速去橫濱。橫濱是日本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開車一進城就感到現代化大都市的強烈衝擊。橫濱的中華街很有名,時間所限也就是在車上看看中華街的牌坊而已。我們把車開到海港一個大存車樓,這個存車樓設計很有意思,外形就是一個大輪船,車停下後乘電梯上到上層,可以參觀購物,還可以購票乘坐觀光輪船,在橫濱港游覽。橫濱另一處吸引游客的地方是利用早期海港大型紅磚倉庫房屋,改建的觀光購物中心,這些過去建築經過改造,裡面建了大量購物、餐飲店,消費者可以在這裡消磨整天的空閑。兩個太太願意逛逛商街,我和德地就在樓下咖啡座喝咖啡、上網等待。晚上6點半離開橫濱,沿高速返回東京,今天的路很暢通,不到一個小時我們就回到東京的家中。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我們沒有遠行,在家裡洗洗衣服休整一下。午後我們步行在中野區不同檔次的居民區看看,這裡所謂高檔住宅街區,一是交通方便,步行在10分鐘左右距離,就可以利用地鐵;再就是一般高檔住宅區的房子較大些,且都有一個秀氣的小花園。日本人在園藝上很有造詣,且願意投資,所以多數花園都給人以盆景般的感覺。下午倆個太太一起在中野區市中心商業街采購,我和朋友就去位於區裡的公共建築--紅葉市民大樓一層的中野區圖書館看書。這裡圖書館藏書豐富,分類科學,市民可以免費閱讀或者外借。雖然我不是當地居民,但也可以在這裡看書消磨時光。我在圖書館之中找了一本《紅色奈良》雜志,這是以日本奈良地區文化、歷史研究為主線的通俗雜志,由於我近期准備去奈良,看這本書很有補益。另外我在語言類圖書找到一冊日文版全面介紹韓國語言的書。這類圖書中大量名詞日語和漢語是相通的,所以靠著我的基礎日語,我基本能夠看明白這些內容。

下午時間一會兒就過去了,我和朋友離開圖書館走回中野車站,和采購完畢的太太們會合,然後選了一家作炒面的日本餐館,吃“文字燒”,這是一種蔬菜攤餅的日本式吃法,老板娘將蔬菜碎、肉末、面糊、作料攪在一起,顧客自己攤在餐桌中間的加熱鐵板上,兩面烤的焦黃就可以吃了,吃起來熱乎乎,味道很香的。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我們的旅行目的地是東京北西部山區的日光市。日光市位於櫪木縣西北部,北與福島縣、西與群馬縣相接。和箱根地區一樣,這裡地形也是火山爆發後形成。以日光國立公園地域為中心的山間地帶中有很大一部分地區被櫪木縣政府指定為水源保養及自然環境保全區域,部分地區被指定為環境振興山村地區。日光市的地形起伏很大,從海拔200米左右的平坦地區(市區)到海拔超過2,000米的山岳地帶,差距很大,四季都有大量游客。日光地區還有以東照宮為代表的世界文化遺產,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觀光客。

我們今天是先乘火車到淺草站,然後換乘電氣火車快車到日光市,在那裡租車游覽。從淺草上車後不久,就跨過隅田川大橋,隅田川兩岸正是櫻花盛開時,粉色菲雲,沿江望不到頭。火車經過東京北部以及櫪木縣的鄉村,沿途日本農家的漂亮房屋和花園節次臨比,日本農家的生活水平和城市不相上下,如果考慮到居住環境,似乎還高於城市工薪階層。

到日光市下車,汽車租賃站就在火車站邊,朋友作為這個租車公司的會員,借用手續很簡單,馬上就提了車。這是一輛馬自達1.3升排氣量的小型車,裝有GPS,我們上車後簡單調試一下GPS,就啟程上路。第一站是離城市很近的日關山,參觀東照宮等。

日光曾在日本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支撐了江戶時代的政治體制,許多建築是頗具代表性的歷史遺跡。世界遺產-東照宮、二荒山神社、輪王寺建築物及寺內的“日光的神社和寺院”。大部分建築物都是作為17世紀日本藝術界代表的天才藝術家們的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性。東照宮和大猷院靈廟是近代宗教建築中采用了被稱為“權現結構”建築方式的代表建築物。此外,這些建築物群在了解日本古代風格的建築式樣上是一處非常重要的見證。

由於時間限制,我們今天重點看東照宮,這個靈廟式宮殿是德川幕府第一代大將軍德川家康的陵廟,主要神殿是由德川家康的孫子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於寬永13年(1636年)建造而成的。東照宮這座建築物的完成,可說日本具代表性的神社建築式樣-“權現結構”已經有所大成。此外,雕刻、色彩等建築裝飾也都采用了代表當時最高水准的技術。正殿、石間、前殿、陽明門等8處建築被指定為國寶,另有34處被指定為重要文化遺產。

進入陵區,首先看見在古松掩映下的五重塔,塔建於慶安3年(1650年),在文化12年(1815年)被燒毀,於文政元年(1818年)重建。此塔的中心柱是從第四層開始往下吊掛,柱子的底部並不立於基石上,而是離開約10cm左右,以使塔的重心始終不離開中心位置,所采用的這種力學上的構造起到了防颶風及地震的作用。塔的色彩以朱紅為主,配以彩繪。

東照宮正門及背面唐門是寬永13年初建時期建築,正面唐門屋頂四方的屋檐采用唐破風(日本房屋山形牆上的人字板)結構,其地紋雕刻、鑲嵌及屋頂的銅制雕刻等,在構造及技巧方面處處可見其優異的技術。進門後左手有一座飼養御馬的神廄,神廄建於寬永13年(1636年),除了間壁和格窗有所更改之外,其他部分完全沒有後世對其樣式進行改動的痕跡。神廄是東照宮建築中唯一的原木建築,仿照了當時武士府邸中采用書院式結構建造的馬廄的式樣。神廄屋檐下還有一組有趣的木刻,幾幅木雕都是猴子為主的圖案,不知是否和中國《西游記》小說關於孫悟空當弼馬溫,所以用他鎮住馬廄中的邪物有關?猴子雕刻之中最為有名的是那三只“不說、不看、不聽”的猴子。這本是佛經之中,教導人們不聽、不說妄語,不看淫褻之事的意思。但在二戰後鐵幕時代,這幾只猴子成為生活在鐵幕下的老百姓面對強權,無奈的選擇的像征。1989年我在捷克旅游就曾買到這三只猴子的玩偶。神廄裡邊還飼養著有一匹白色的馬,據說是新西蘭的贈品,且隔幾年新西蘭就再送一匹馬替換,這匹馬成為日本、新西蘭交往的重要見證。

東照宮建築處處都是金碧輝煌,精益求精,顯現了當時日本技術工人的超絕技藝,但其中最為震撼的還是二院的陽明門。陽明門建於寬永13年(1636年),除了屋頂進行過重新修葺及油漆之外,雕刻及主要裝飾性建材都為創建當初的模樣。在東照宮建築群中也是雕刻等建築裝飾最為優異的建築物。在雕刻方面,把本是建築結構材料的一部分全盤雕刻、在結構材料的表面施以大規模的雕刻或在護牆板表面施以眾多雕刻等。此外,塗漆、色彩、金屬裝飾部件上所應用的建築裝飾技法根據其表現特性和耐用性而各有不同。陽明門兩側有回廊,回廊從陽明門左右矮牆開始向東西延伸,把正殿等從南面、東面和西面圍住,總長220米。南側總計裝飾有25處大型雕刻,其內側豎有圓柱,為四周明柱無牆的房屋。回廊上的雕刻一是美輪美奐。

東照宮正殿正在維修,無法目睹其廬山真面目,但可以進殿,在裡面可以看見古典建築保護專家的精心作業,從中了解到什麼是真正的文物重修於保護。突然想起頤和園在奧運前的長廊大修,不禁汗顏。從正殿的東側可以到所謂“奧宮”也就是德川家康的陵寢下葬地參觀。下門是通往奧宮內神社的進口大門,建於寬永13年(1636年),除了屋頂重葺、重新油漆及金屬裝飾部件有所更改之外,其他部分完全沒有後世對其樣式進行改動的痕跡。金屬裝飾部件采用“七寶燒”等,其卓越的技巧隨處可見。下門的門額上有一只在花下半睡裝的黑白貓雕刻,據說是一項重要的藝術傑作。沿著古松之下高高的登山石階,就到達奧宮內神社,放著德川家康靈骨的寶塔始建於元和8年(1622年),最初為木結構,於寬永18年(1641年)改為石制結構,後來在地震中倒塌,又於天和3年(1683年)改為現在的鑄銅結構。因為寶塔下面葬有德川家康的遺骸,所以,墊石部分設有坡度以防雨水流入,而寶塔的基石及周圍的石板接縫處都打有大鐵釘和鐵楔,再澆鑄鉛水使其密封等,是一座采用了當時最高技術的建築。看著在青山蒼松下的靈塔,我們回味著這位幕府大將軍的生前哲學,正是憑籍其堅持的“欲鳴先靜”“人生如負重遠行”哲學,終於戰勝不可一世的豐臣家,成為日本的實際統治者。

東照宮現在仍然是日本神道教管理,寺內還進行著許多宗教祭祀活動,在主殿對面的廊下,放著很多日本著名品牌的清酒、洋酒的壇子,據說都是酒商獻祭的。這倒是一舉兩得,即表示了對神的崇敬,也宣傳了品牌。在正殿西側還有一個偏殿,其中供奉的是佛教菩薩,兩側還有代表十二生肖的十二座神像,看來日本神道教也是兼容並蓄,可以容下其他宗教的。這個佛殿的音響效果很好,管理殿堂的祭司手持雲板敲擊幾下,大殿立刻想起清脆的回音。

從東照宮下山,我們還去旁邊的日光山龍王寺轉轉,這裡正殿是三佛殿,供奉著三尊據說最為德川將軍信仰的菩薩,其中有一個是馬面觀音,像這樣與如來佛放在一起的供奉方式,在中國還真沒有見過。龍王寺的第一任住持據說是德川家康的重要軍師,得到德川將軍的重視。雖然還有二荒山神社等著名建築應當去看,但限於時間我們就開車去中禪寺湖了。

中禪寺湖是位於此地火山群之中的“男體山”山下的一個大火山湖,路上山路崎嶇,其中有一段據說一共要拐九十九個彎,而且都是死彎,對司機技術是極大考驗。日本的交通管理部門在每個彎處,都立了一塊牌子,用日文字母表明是第多少個彎,同時也提醒司機小心駕駛。朋友以其嫻熟技術,終於過了九十九道彎。到山頂後,又走了一會兒下山進入中禪寺湖區。碧波萬頃,群山環繞,好一派高山湖泊景像。我們在這裡小歇,吃個便飯,看看湖邊風光,就又開車去華嚴寺滝,一處高山瀑布景色。看瀑布不能在上邊看,到景區需要乘坐電梯下行到瀑布中段位置,既可以看見銀河落九天的壯景,也可以看山溪如千軍萬馬奔騰而下的宏大場面。

今天最後一處景點是“湯元”,不要以為是家鄉元宵節的小吃呦。這兩個字在日本常見,是指地熱溫泉發源之處。我們經過十幾公裡山路,幾經周折,找到在山谷之中的這處地熱溫泉,地面上熱流滾滾,含硫酸鹽的熱溫泉,形成了黃白色水華,煞是好看。山谷中的溫泉旅館在此建了引水站,小木屋內可以看見直接從此處抽走的熱溫泉流,溫泉為這些旅館提供了招攬客人的最好服務。

離開“湯元”,我們駕車趕回日光市,還車之後,搭乘下午4時的火車回東京,一路順利,到達淺草,再換車回家。


精選遊記: 東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