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願以償地踏上了北京的土地,第一站自然是故宮。出了地鐵天安門東站,便看到天安門佇立在面前。
天安門,是進入紫禁城的第一道門,明稱承天門,後來被順治帝給改了。
據說李自成攻入北京時,來到承天門下,搭弓射箭,瞄准了那個“天”字,誰知射偏了。
於是,紫禁城的主人不僅易了主,而且還易了族。
站在天安門城樓前,毛主席畫像經過祖國六十華誕的裝裱一新,看上去神采奕奕,慈詳而莊嚴。
小時候,一提到天安門,那首歌就會自覺地從腦海中溢到嘴邊
“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偉大領袖毛主席,指引我們向前進”
所以,天安門在我們這一輩的心中,政治意義更大於歷史意義吧。
廣場上,人很多都急不可耐地擠過金水橋想直達午門,去通往那座聞名瑕耳的故宮。
天安門,端門,只不過是必須穿越的悠長的隧道
然而,站在這“隧道”下,厚達十余米的城牆以及上面的城樓,卻是皇家紫禁城的第一道防護
誰又會想到,他們才是真真正正地見證了明清兩代700多年的風雨歷程。
午門並不如我想像地那麼寬敞開闊,周邊太多的游人,還有無數販賣食物的小攤
只有抬起頭,才能越過人流,看到午門斑駁的城牆和寂廖的角樓
這裡的角樓並不像故宮其它東南西北四個角樓那麼出名,形制也不怎麼美
現在最大的功能可能就是沿門柱裝幾個探頭或者探照燈之類的吧
排隊進入之前,租借了一個語音講解器,十元錢,看似挺好
不過這東西,講解地雖然詳細,但是卻時時讓我氣不打一處來,進入後宮氣尤甚
一路擺弄講解器,便來到太和門,當然還有比太和門還要出名的兩尊明制青銅大獅子
聽說迎奧運的時候曾大肆整修故宮,唯獨這兩尊銅獅,當時還用特制的防護工具做了隔離
太和門是故宮裡面最雄偉的一道宮門了,說是宮門,真的感覺比普通宮殿還要大。難怪明朝的皇帝都在這裡“御門聽政”。
太和門的左邊有一幅很大的故宮平面圖,還附了游覽路線,很多人都衝去拍照了,
我也拍了一張,這個應該算是最官方的了吧,吼吼。
太和門廣場躍然眼前了,這種躍入眼簾的感覺,就像是強制性地讓你忽略廣場上的那麼多游人。
這就是故宮的氣場吧。
太和殿的檐角有十個走獸,茲證它是中國等級最高的古建築。
踏上三層平台,接近主殿,內景卻很難看個仔細。游人全湧在攔杆外拍照,雖然我也算比較高了,可是除了那塊乾隆御提的“建極綏猷”篇額,什麼都沒看清楚。
好吧,我承認,讓我很不爽的事情從這裡開始了,以後還會碰到很多。
殿外丹陛旁的日晷和嘉量,沒什麼人注意,我也就湊前去看了看。
日晷不用說了,看時間的,嘉量據說是量器,不過實在很難想像到底怎麼個用法。
中和殿和保和殿,聽講解器介紹每一朝都有不同的功能,實在記不得那麼多了
而且游人把殿正門圍得水泄不通,我也不想去擠這個熱鬧
不過,唯有那褪色嚴重殿匾,到現在還記憶猶新,比起太和殿的簇新,實在是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出了保和殿,回頭看到了大石雕,老實說我對雕工沒啥興趣,皇家用品當然是找最好的工匠
技術難點在於能把那麼大一塊石頭從西郊房山運過來,著實不容易,聽說是用冰塊鋪路一路拉過來的
可是,乾隆為啥一定要把明代的石刻全鑿去再雕新的上去呢,難道只有九條蟠龍才能證明“九五至尊”嗎?
外朝三大殿都是建在漢白玉的三層平台上面的,站在保和殿外,可以看到後宮的很多黃瓦紅牆,層層疊疊
除了開辟做博物館的東六宮,保持宮庭原樣的西六宮,還有很多宮殿並沒有開放供游人參觀。
其中,一些是博物院的藏品庫房,一些是工作人員的辦公場所
而另一些,則可能已經破敗而無法修繕,或者是本也沒有修繕的必要,甚至,還會因為某些原因無法開放
於是,很多傳說就是從這些欲窺而不能的重重樓宇中傳了出來。
這其中的原委,究竟曾經發生了些什麼,大概也只有在紫禁城中經歷過的人,才能知道。
而我們,就為這些古人留些隱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