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西南距市區約38公裡的太湖中鑲嵌著一顆翡翠般的明珠 - 西山島。島上,新近開發著一直深藏不露的縹緲峰國家森林公園景區,約於今年10月建成正式開放。
太湖72峰,41峰在西山。縹緲峰是太湖72峰之首,山高337米,因長年雲遮霧罩,水汽縹緲猶如仙境而得名。難得晴日,攀上山頂,極目遠眺,只見煙波浩淼的近山遠水中,“近則重岡復嶺,喊呀庨豁,縈洲枉渚,蜿蟺緬邈;遠則煙蕪渺彌,天水一碧。帆影見而忽無,飛鳥出而復沒。”(明·王鏊 -《洞庭兩山賦》)。太湖中以嶡山、澤山和小姑山組成的三山島也如漂浮在雲中的蓬壺方丈,“散見疊出於波濤之間,或現或隱,或浮或沉,或吐或吞”。秀美景色盡收眼底,心曠神怡。
(攝於縹緲峰頂瞭望塔)(半山腰的商業建築群還在修建之中)
我們這一群八O後、七O後、六O後和DDMM們,不是以出生年代而是以年齡相稱的探路者,五一期間興致勃勃地環游縹緲峰和水月塢,一路驚喜和感嘆不絕。
為何感嘆?為的是保護得如此之好的生態環境。您先瞧瞧這果樹葉,發現什麼了嗎?對,油光锃亮,纖塵不染。行走在水月塢中,舉目望四周群山環抱,峰巒疊翠;山路逶迤,游人稀少,更感覺寧靜安謐,空氣清新。
(身處天然氧吧中,神清氣爽,仙氣盡染!)
水月塢是縹緲峰兩個塢中之一。兩座山峰之間的山坳,北方叫溝,南方稱塢。塢中有一禪寺,始建於南朝梁武帝時期,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之久。因禪寺終年為雲霧繚繞,如鏡中花,水中月一般,故而得名。又一說在宋代宋真宗祥符年間(公元1008年-1016年),從浩瀚的太湖中漂來數百根巨木,齊湧至縹渺峰山下。船工取之觀察,但見每根巨木上都刻有二字:“水月”。船工認為是神木,便全部送往禪院建造大殿。此事頗為神奇,所以,寺僧永照遂將院名改為“水月禪院”(元·高德基 -《平江記事》)。山塢也因此得名為水月塢。
(禪寺現為2006年重建)
南方地區大凡山之陰且常年霧氣繚繞的山塢,多有茶樹茗品。在世最有名的杭州獅峰山梅家塢,便盛產世界聞名的西湖龍井茶。水月塢這塊寶地,出產著一種蘇州人引以為傲的名茶 - 洞庭碧螺春茶。只是由於產量少,又自宋代起始就被欽定為貢茶,民間能享用的較少,即使有,也自然是藏於深宅豪門之中。
碧螺春茶起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民間最早稱之為“洞庭茶”或“小炒青”。當地以茶、果樹間作。茶樹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錯種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綠色的屏風,一片片濃蔭如傘的果樹,蔽覆霜雪,掩映秋陽。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獨特的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
(偎依在不同果樹旁的碧螺春茶又有些微不同的果香)
因為香氣宜人,又被稱為“嚇煞人香”茶。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下江南來到水月塢,品嘗了這種湯色碧綠、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贊賞,但覺得“嚇煞人香”其名不雅,於是御賜題名為“碧螺春”。
碧螺春茶每年僅在雨水和清明之間短短的四十多天中采摘,以春分至清明之間的明前茶最為上品。
小小的貢茶院中,熱情的茶農興致勃勃的告訴我們許多茶葉的學問和典故。有一段佚聞,令人肅然起敬。1972年,在上海錦江小禮堂和基辛格博士商討中美聯合公報期間,周總理擔當起碧螺春茶衝飲講解員。衝飲碧螺春茶不像其他茶葉先放茶葉後衝水的方法,而是先注水而後將茶葉投入杯中,杯中馬上白雲翻滾、雪花飛舞,清香襲人,引得基辛格博士和在場外賓連連稱奇,贊不絕口。
西山碧螺春茶產地面積很小,即使在如此之小之地,北京吳X泰茶葉公司還占了一席之地。
在水月禪寺東面,有一汪清泉名為“無礙泉”。無礙泉是以南宋名臣無礙居士李彌大題詩而得名。
李彌大有《水月寺酌無礙》詩:“甌研水月先春暖,鼎煮雲林無礙泉。將謂蘇州能太守,老僧還解覓詩篇。”又曰“縹緲峰小青塢在泉,澄泓瑩澈,酌之甘冷。”。相傳南宋工部尚書李彌大仕途不利被貶隱居西山,得飲此泉水,後仕途重起,官拜兵部尚書,一生無礙。
碧螺春茶配無礙泉水,是為水月雙絕。
無礙泉由此被視為吉祥之泉。泉為二口,一雌一雄。傳說男用雌泉水、女用雄泉水洗手淨臉,可使人陰陽相濟,仕途無礙,鴻運高照。想職場人士如需充電,此地應為福地。
從水月塢出山,天色尚早,乘便尋訪了一下上海市總工會西山療養院。
下圖為上海市總工會西山療養院太湖邊一景,後景寶塔為西山林屋洞頂。

(縹緲峰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