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菜花黃--記婺源之行

作者: 花間影子

導讀婺源,因為那成片的油菜花,因為那小橋流水人家,好久以前就有了出行的欲望,終於在這油菜花開的季節成行了!盡管有8個小時的汽車旅途,但想像著那成片的鵝黃,心中還是踹著一份企盼的,一路上的油菜花地,盡管不成氣候,也算是讓人眼前一亮的風景線了。 不巧,到了,便開始下起了毛毛細雨,比預報的雨早來了兩天,心中有那麼一絲遺憾,還是冒著雨出發了。 ...

婺源,因為那成片的油菜花,因為那小橋流水人家,好久以前就有了出行的欲望,終於在這油菜花開的季節成行了!盡管有8個小時的汽車旅途,但想像著那成片的鵝黃,心中還是踹著一份企盼的,一路上的油菜花地,盡管不成氣候,也算是讓人眼前一亮的風景線了。



不巧,到了,便開始下起了毛毛細雨,比預報的雨早來了兩天,心中有那麼一絲遺憾,還是冒著雨出發了。

汽車在山上盤旋,為了看到那梯田似的油菜花盛況,但似乎花期不等人,據說今春的油菜花開得早,此去,又因為雨水,菜花猛長,已沒有了腦海裡那陽光灑滿鵝黃油菜花地的景像了,雨越下越大,但相機還是要繼續工作的,可不能枉費了這一路坐車勞頓,山上濕氣、霧氣很大,有村民穿蓑衣戴鬥笠趕牛路過,有土狗仍在油菜花叢中穿梭,更多的是游人,撐著傘,紛紛為了目睹那夢境中的油菜花地。雨天的油菜花地因為霧氣繚繞的遠山襯托,別有一番鄉土氣息,恍惚間感受到了泥土的芬芳。



“一沐春風萬頃黃”,也許這就是大自然的造化吧,又因為後人對油菜趨之若鶩的審美,於是油菜在婺源得到了特有的價值--觀賞,是呀,沒有想到這在中華大地如此常見的農田作物,能有這般壯觀的景像,更不曾料到,梯田似的油菜,讓這樣的組合有了立體的效應,揮卻了審美疲勞,似乎油菜花的景觀是一定要在那樣的山,那樣的房子,那樣的村民,那樣的裝束的映襯下,才能相映成趣的。

於是靜靜的立在細雨裡,看那農忙的村民,看那漫山的鵝黃,看那浸潤在雨水裡的灰檐白牆,想:這季節,來的正是時候;這小雨,下得正是洽到好處;這霧氣,讓人想起了山水墨畫裡的留白效果,這美麗,便是在精心品味之後的那番淳樸和寧靜。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也許用這樣布滿雨珠的枝枝丫丫來詮釋杜甫的絕句是最恰當不過的了,這樣的一場春雨過後,這嵌著水珠的枝頭早已是滿樹紅遍了吧。



這個被稱作李坑的村子,有著很典型的商業氣息,這裡經營著產自本地的石頭:歙硯,產自本地的樹木:香樟。可曾見過木頭可以一片片鋸了成片來,切了成塊來,捻了成粉來,就因為樟樹的異香和獨特的驅蟲奇效,村民們可曾想過,木頭砍完了,就沒有了,石頭采完了,就沒有了,能給這個村子留下的還有什麼寶貝呢?但也許,這只是游人的杞人憂天,這有著年代的村子,一樣過著令人艷羨的安逸且悠閑的生活。

來說說這典型的徽派建築,這樣的畫面是再熟悉不過的常見在徽派畫家筆端的景像了,經過大雨浸潤的白牆,凸顯出自然的水墨效果,呈現出晴朗天氣裡難得的奇觀。若從高處往下,鱗次櫛比的屋頂和著前景的枝枝丫丫,一幅幅水墨渾然天成!

偶爾經過那雕琢得精致的繡樓,從天井往上,看到的只是“小樓昨夜又細雨”仍在與游人述說著惆悵與凄涼。



當然也有那頗具特色的老酒門面,引人駐足,卻少有品嘗之人,因為這,也成為了景觀。

滴露菜花正黃時,雨巷,小樓,山水墨畫,永遠留在記憶裡了。。。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