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的建築,美麗的青島2010年的4月30日,當上海還沉浸於世博盛會即將開幕前的喧嘩中,我和家人一起踏上了去青島的行程,去尋覓歷史塵封的建築和感受青島的美麗。
青島三面環水,一面環山,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她得天獨厚的風景人文景觀。在青島,處處有各式各樣的老式建築。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青島的八大關別墅、天主教堂、基督教堂、青島迎賓館、中山路商業街等。《宋書.謝靈運》中曾有“修營別業,傍水依山,盡幽居之美”。“別業”即是現在的別墅。古代“別業”體現了郊外幽居的特點,在山明水秀,自然寧靜的郊外實現“世外桃源”式的生活意境。或許別墅的本意正是一種超乎了物質需求的心理狀態,亦許居於別墅就是為了尋找一個能夠遠離浮華現世,讓心靈尋求自然與安寧。青島的別墅起源於解放前期,居住在青島租界內的外國人,根據他們各自的國籍和居住特點在青島建造的許多形態各異的別墅,這些別墅具有強烈的異域特色,其中比較著名的別墅已成為政府、機關、國企、文教等的辦公之所;還有許多仍散落在八大關與小魚山附近,默默無聞地關注著青島,靜靜地向游人述說著它們的前世今生。
走在青島的老城區,各式建築交相輝應,慵懶地躺在青島春日的陽光下,這些老式建築大多依著海的裙邊而建,充分地享受陽光和寬敞的空間。與大上海萬國建築的莊重和冷漠不同的是,多了一份切意與隨和,一如這裡的緩慢溫適的生活。青島的八大關別墅區這個別墅區彙聚了眾多的各國建築風格,故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這裡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各式建築風格。八大關最初因有8條以關隘命名的路是以八個關口命名的,即韶關路、嘉峪關路、涵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居庸關路。這八條馬路縱橫交錯,形成一個方圓數裡的風景區,故稱“八大關”,是最能體現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特點的風景區。 青島八大關最具特色的老別墅,莫過於白俄人格拉西莫夫在1932年修建的花石樓了。那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種建築藝術風格的歐洲古堡式建築,既有希腊和羅馬式風格,又有哥特式建築特色。由於樓內由大理石貼牆面,樓外又砌有鵝卵石,稱之為“花石樓”。這幢用花崗岩修砌的小樓在臨海高處的位置,既能高高的坐擁兩處海岸風光,又給自己留下一片獨享的花園。花石樓因其位置的精巧,匠心的獨具,又成為各時期政要們在青島居所。戴笠、蔣介石、董必武、陳毅等都曾在此小憩。
花石樓的房間裡設有壁爐,最別致的是牆壁,是用灰色的滑石砌成的,有大理石的天然紋理,觸感又很溫潤光華,花石樓的名字也是由滑石的諧音而來。房中布置了老式中國紅木家具和字畫,所以盡管是西式的外殼,卻有著民國時期的中西合璧的氛圍。在這兒曾拍攝了《總統行動》等一些民國背景的電影。
花石樓的頂層為觀海台,站在觀海台上望遠遠的海景,所有的心事都煙消雲散。今生若能得此的住處,人生亦是無憾了。坐落在八大關最東面的是一幢西班牙式建築,建於20世紀30年代。大斜面屋頂,上層外牆為露木屋架,石砌煙囪,石砌的一樓外牆,寬大的涼台通過落地門窗與室內相通。因上世紀50年代朱德曾兩次住在這裡,所以也被稱作“朱德別墅”。 上世紀末曾被出租為辦公用樓,現在聽說該套別墅已被一個台灣商人購得。青島的特色建築之一 :天主教堂天主教堂原本名聖彌厄爾教堂,由德國設計師畢婁哈依據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築風格而設計。始建於1932年,於1934年竣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處設有平台,兩側有兩座對稱而又高聳的鐘塔,高度為60米,塔內上部懸有4個巨大銅鐘,鐘聲悠揚和諧。大門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兩側各聳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教堂裝飾系采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形式,是青島地區最大的哥特式建築,也是中國唯一的祝聖教堂,同時也是基督教建築藝術的傑作。 教堂見證了從19世紀末開始,西方天主教對根深蒂固的儒佛道共生的東方文化的撞擊。一群德國的忠實的羅馬教皇使者,踏上了孔老夫子思想發源的土地,向人們傳播上帝救人的洋學說,想必這個過程並不輕松。
青島的這個天主教堂不像上海的徐家彙天主教堂那樣,充滿典型的哥特式狹窄尖頂窗戶設計和復雜的雕刻工序,這個教堂看上去更樸素、更沉默、更內斂。
青島迎賓館迎賓館始建於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國建築師拉查魯維茨設計。青島迎賓館原是膠澳德國總督的官邸,故名之總督官邸,是德國威廉時代的典型建築式樣與青年風格派手法相結合的歐式建築。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站在信號山公園的旋轉觀景台,一眼認出那別具一格的迎賓館建築,遠遠望去就像一座城市中的古堡,它典雅、華麗、氣勢宏偉。迎賓館的外立面大部分是用青島特有的花崗石建造的,聽當地人介紹,它還有一個名字叫石頭樓。中山路一條百年歷史的商業走廊 中山路在青島的地位,就像王府井在北京、南京路在上海一樣,是這座城市的“名片”和地標,與這座城市歷史的進程同步,堪稱青島的“母脈”。 中山路於1899年開始修建,最初命名為斐迭裡街。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更名為山東路。1929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遂改名為中山路。而當地的老市民們則簡約地稱之為“街裡”。早年流傳著這樣的口頭禪:“身著謙祥益,腳登盛錫福,手戴亨得利,喝酒春和樓。”中山路在青島人心目中是他處所無法取代的“黃金之地”。
青島文化名人舊居青島的城市是建在小山坡上的,所有的文化名人舊居,也全都分布在彙泉灣、小魚山、小青島、棧橋等景點周圍。走在狹小而干淨的山間街道上,路是一會上升,一會下沉,為了造訪文化巨子們的遺宅,讓孩子走近歷史的生活,我們一行三人,圍著小魚山走了整整一個上午。康有為的故居就坐落在小魚山東麓,門牌號為福山路5號。康有為不僅是思想家,而且是被譽為“康聖人”的大學問家,他旅居青島期間,留下了許多詩文。康有為1917年、1922年、1927年三度到青島,一次比一次住得長,最後也在青島仙逝,墓就修在嶗山。康有為的故居是前德國總督府一位高官的宅第,康有為於1922年來青島時租住,他將遜帝溥儀賜題的“天游堂”的御匾懸於宅內,並把宅院題為“天游園”。在康有為宅前有一條凹凸不平的方石塊鋪就的小徑,沿這條石徑步步登高便是福山路,福山路上有洪深和沈從文的故居。洪深故居是青島名人居中最氣派的一幢洋樓,雄峙於路口的高地上,能住上如此華貴的高門頭,恐怕不僅僅因為洪深先生是上世紀30年代著名的劇作家,更因他乃洪述祖之子。洪述祖,他是袁世凱為首任大總統時的國務院內務部秘書,後因牽涉宋教仁案而逃到德國人治下的青島。洪深曾以在嶗山的家產被日本人強占之事寫下《劫後桃花》電影劇本,成為中國的第一部電影文學劇本,之後由導演張石山親自執導,蝴蝶、舒繡文等大腕主演,將之搬上銀幕,轟動一時。現在這座昔日的華貴之邸,已無了高朋的歡聚,談笑的風聲,有的只是石梯階上殘落了的點點櫻花……整個青島就像一個大大的花園,風格各異、色彩濃厚的各式建築點綴了這個“花園”,花園中別有韻致的人文景觀與美麗多彩的自然景觀更是渾為一體。那清靜幽雅的庭院、那清澈澎湃的大海,無一不訴說著青島這座大花園中塵封的歷史,獨特的美麗。

(青島的海邊)

(蔣介石住過的花石樓)

(天主教堂)

(基督教堂)

(太平角一號朱德以前住過的別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