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至8日,匆匆的一周,在柬埔寨游走,簡單的記錄,希望能對即將去那個國度的朋友有些幫助。
關於簽證與機票
中國公民去柬埔寨辦理簽證很方便,有效期內的護照一本,2寸免冠白底彩色證件照兩張,身份證與護照復印件各一份(也可直接在領事館付費復印),簽證費用310元,如果去辦理或領取簽證,需要自帶身份證,用途是:在領事館入口處登記。
如果是幾個人同行,可以一個人去,幫其他人代辦,至於代辦委托書,領事館並沒要求出示,如為保險起見,准備好代辦委托書也未嘗不可。
柬埔寨駐上海領事館在天目中路267號(近西藏路路口)藍寶石大廈12樓,地鐵8號線曲阜路下,步行10分鐘左右到。
辦理簽證所需時間一般是一個工作日。領事館工作時間是周一到周五,每天9:00~11:30,13:30~17:00,工作時間內都可受理辦理簽證業務。領取簽證是在辦理後的第二個工作日的16:00~17:00,或之後的任何工作時間。
為節約費用,可以辦理電子簽證,只需20美元(約140元人民幣),只不過比紙質簽證多出來兩張A4紙的表格,出入境時需要出示,蓋章,用起來也很方便。
柬埔寨領事館可以代辦去金邊或者暹粒的機票,票價一般都低於你同時在網上找到的機票。去金邊的機票,一般直航貴於轉機,為節約機票費用,可以選擇港龍航空,在香港轉機,路上花的時間比直飛多三四個小時,但可以順便在香港機場購物,花掉更多錢,呵呵。
香港機場品牌比較齊全,但分布在航站樓的不同位置,有些相隔距離比較遠,可以直接詢問服務人員具體位置,以免耽誤時間。從價位較高的CATIER、 TIFFANY、 GIORGIO ARMANI、 GUCCI、BOSS 等品牌到價位低的無印良品,各類專賣店都有,門面個個都挺小,貨品種類沒有旗艦店那麼齊全,但面貌比內地的親民許多,沒那麼空曠的震懾人的氣勢,轉機在這裡買東西很容易出現頭腦發熱的症狀,應事先做好購買計劃,。
關於氣候與季節
柬埔寨雨季一般是5月中下旬到10月,大雨可能會導致湖泊漲水,漫延至公路邊緣。金邊到暹粒314公裡,大巴單程需時5個半小時或6個小時,但雨季可能會需要8個小時或者更長時間,因為路邊的田地村莊浸在水裡,牛 雞等家畜家禽會集體跑到公路上來避水。
我們5月上旬去,雨季即將開始,天氣相當悶熱,白天最高溫度超過35攝氏度,空氣又比較潮濕,尤其是正午時分,很難熬,根本沒有心思在那些叢林中的宮殿裡仔細觀看,所以天熱的時候去,最好中午時分在景區邊的飲食攤檔或者回酒店休息,以免中暑。
據說,柬埔寨天氣最涼爽宜人的是11月與12月,氣溫一般在20攝氏度左右,當然,這個時候,也是當地的旅游旺季,景點游客會比平日更多。
即使是雨季,柬埔寨也很少連日陰雨,大多是來得快去得快的傾盆大雨,除非很不幸運遇上壞天氣,下雨不會嚴重影響旅行。
關於此行必需品
柬埔寨基本一年四季都處於夏天,即使是氣溫相對比較低11月 12月,也難躲叢林裡的蚊蟲,所以,防蚊水 清涼油 花露水,最好能帶一些,在當地也看到有這些東西賣,但若非時間很充裕,自己事先准備好總比臨時滿大街去找藥方便。防肚瀉和防中暑的藥這次也帶了,都沒用上,平時腸胃不差、體質不弱的人,基本只要自己注意一點,不會有這兩個問題。
防曬是相當重要的。我們此行,同去的一位老太太,本來極白淨富貴的樣子,暹粒玩完三天後再次見到她時,已經黝黑黝黑的臉,換了個人似的,可愛極了。當然,防曬不是防曬黑,而是防曬傷。防曬霜,防曬材質的帽子,長袖衣褲(熱是會很熱,但希望保護皮膚的話,最好能吃這個苦頭)都能派上用場,墨鏡據說也很重要,但我這種平時就不太戴墨鏡的人,帶過去後也基本沒用過,最多是坐tuktuk的時候用來防沙塵入眼。戴墨鏡,整個景觀的顏色都變了,有點浪費柬埔寨純淨的藍天白雲綠樹的自然色彩。
帶幾包濕紙巾,隨時擦去滿臉油汗當然很舒服,但塑料包裝袋和難降解的材質對環境不好,自己帶塊棉布的大手帕,也挺實用的,這一點,許多老外做得很好。輕薄棉紗材質的長圍巾也很好,當頭巾防曬,當汗巾擦汗,甚至看到水清下水洗一番,也可以拿來當浴巾擦身,反正稍微一曬就干了。
輕便、透氣、防滑、合腳的鞋子很重要,因為在暹粒的景點經常需要攀爬陡峭的台階,當地沙土又多。腳工好的人另當別論,只要一雙優質的人字拖就能走天下,而且免去了洗襪子的煩惱。當地也有燈芯草編的別致的拖鞋和橡膠人字拖賣,但能否立刻買到一雙合腳舒適的,很難說。
自助玩的話,一般都會帶本書,網上最流行的就是《五月盛放》、LP《柬埔寨》和“走遍全球”的《柬埔寨和吳哥寺》,個人感覺最適合隨身攜帶的是《柬埔寨與吳哥寺》,不厚不重,圖文對照,大小地圖都有,實用信息多,關於准備、游玩、吃住、購物、安全等等,信息都比較新,豐富。總之,帶本書還是很好的,不至於到了那裡,滿地宮殿與寺廟,不知道一點人家的歷史與文化,光卡擦卡擦地拍照片,也太豬八戒了。刻苦的同學更可以像蔣勛蔣老師那樣,帶本《真腊風土記》去,比照元朝中國特使周達觀親眼所見欣欣向榮的吳哥王朝與如今斷壁殘垣的古跡。
關於貨幣與費用
通用的貨幣是美元和當地的瑞爾,個人感覺只要多帶一些小面額的美元,1塊、5塊、10塊、20塊的,基本不需要兌換瑞爾,因為所有的地方都收美元,大部分商品價格都從0.5美元開始,低於1美元的,對方都會找瑞爾給你。換瑞爾也很方便,在暹粒美食街、老市場附近很多銀行,都可以兌換,目前1美元=4000瑞爾。
住酒店的行規是每天在床頭留2000瑞爾給服務員——當地人收入低,生活艱苦,服務都不錯,給一點這樣的小費實不為過。離開柬埔寨時,在機場需要支付的每人25美元離境稅,這個費用需要准備好。
一般在暹粒租車玩,三天費用為80美元,對交易雙方都算是個比較公道的價格,其中包括兩天TUKTUK和一天小車,近距離坐TUKTUK很舒服,空氣好,視野好,比坐車好很多。去郊外的崩密列、女王宮、高布斯濱其實也可以坐TUKTUK,路況不差,但如果安排在一天內玩這三個地方,TUKTUK就不適合了,因為速度太慢。
此行准備太匆忙,出發前一周才決定,所以再三比較機票價格後,選擇了7天6夜包含機票、酒店的半自由行,從上海到香港轉機至金邊,金邊游玩半天後去暹粒,暹粒自由行3天,返回金邊後跟團玩半天,然後金邊到香港轉機回上海,路上花的時間很多,但相對而言費用不高,而且在此行的重點暹粒完全可以自由玩。7天所有費用(包括買些小禮物)每人不到6000元人民幣,其中主要是交通費用——來回機票、柬埔寨國內的車票和租車費用,占到總費用的接近三分之二。如果能早制定行程,總體費用或許可以少1500元。每人習慣有所不同,寫這個只為給大家做個比照。
關於飲食與住宿
游客在柬埔寨一般都是喝瓶裝水。如果酒店有電熱壺的話,也可以自己燒水泡點茶喝(一般酒店客房都提供玻璃杯),熱茶喝來身體更舒適,也可以把燒開的水晾涼後灌瓶,第二天帶去喝,可以少產生一點塑料瓶垃圾。
瓶裝水在超市和許多攤檔都可以買到,500ML的小瓶一般是0.5美元,也有賣0.35美元的,最劃算是1美元的一大瓶,好像是1.8L。租TUKTUK或者小車在暹粒游覽時,司機一般都會准備一個手提冰箱,裡面放冰塊濕巾與瓶裝純水,免費提供給游客,可事先問清楚,或許不用自己准備飲用水。一般酒店會每天給每個標間兩小瓶免費礦泉水。
暹粒景區內不設廁所,一般比較熱門的景點外圍都有公廁,游客可憑票免費使用(一般看你樣子不是本國人,都不會查你的票,放你進去方便),公廁衛生狀況都不錯。天氣熱,排汗多,需要廁所的次數不會很多。
柬埔寨當地普通百姓的飲水與飲食非常簡單,因為貧窮。但面向游客的餐飲服務是另外一回事,不會那麼簡陋與不衛生。簡單吃飯的話,在景區附近的餐飲攤,無論標價是4美元還是5美元,你都可以把一份菜配飯(或面)的價格講到3美元甚至更低,常見的無非是炒、烤牛肉/雞肉/魚肉/蔬菜配飯,或者是咖喱菜配飯,飲食攤的所謂noodle soup裡面的面,很多就是方便面,所以點飯吃,比較好——但當地人做的飯,都會比較干。柬埔寨的牛肉味道普遍比中國的好。當地的雞肉和魚肉理論上應該是有機食品很好吃,但實際上許多餐飲提供的都是冰凍過後的肉,沒有想像中美味。總的來說,你可能會吃到一些特色的小吃和東南亞特有的香料,但當地的食物做法普遍簡單、少油,種類也不多,肯定沒有中國的那麼豐富、新鮮或香辣可口,口味重的人不見得能習慣。不過,也沒關系,天氣那麼熱,你不會有個好胃口的。
當地也基本上不產什麼水果,山竹、榴蓮、菠蘿蜜、紅毛丹、芒果、龍眼、荔枝、香蕉等等,基本都是從泰國等附近的國家進口而來。真正算是當地產的應該就是路邊常見的椰子,0.5美元一個(景區會開價1美元一個),夏天用來當飲料喝,美味又天然。還有,蓮蓬也算當地產的,因為到處是荷塘,一年四季花開不斷。
至於在暹粒市區有名的美食街(bar street),許多旅游書上都有推薦的酒吧或飯館。我們吃過熱門的高棉廚房(KHMER KITCHEN)和吳哥棕櫚(ANGKOR PALM)。高棉廚房屬於性價比較高的,3美元一份的阿莫克魚配飯或者高棉咖喱雞配飯,菜一大碗,飯隨便吃,味道不錯。另外可以叫ANGKOR啤酒,3美元一大瓶,水果SHAKE,1.5元一份,冰凍檸檬茶0.5美元一份,味道也不錯。總之省錢的話,一個人4.5美元就能吃飽喝好了。吳哥棕櫚最熱門的是LP上推薦的一人或者兩人套餐,包括春卷(非油炸)、青芒果沙拉、阿莫克蔬菜與雞肉、高棉咖喱魚、蒜炒空心菜、炸豬排,配飯,另有小碗椰奶香蕉作為飯後甜點。每位7美元,飲料需要另外點,水果SHAKE1美元一份——個人認為春卷和青芒果沙拉味道很清新,不錯,其他菜味道都普通,尤其空心菜比較老,豬排也炸得比較老。另外多次經過大熱的FCC,環境不錯,就在河邊,有自己的露天小院子,潔白的餐巾,精致的擺設,食客不少,價位高於以上提到的兩家,口碑挺好。
每本書都會提到的藍色南瓜(blue pumpkin)糕點店,沒有空調,如果是天熱又沒胃口的時候去,覺得沒什麼誘人的食物,只想快到逃到涼快點的街上。但裡面的牛角面包真的很好吃,0.8美元一個,跟在以前法國吃過、一直念念不忘的基本沒兩樣。
買旅游紀念品,老市場的攤檔就像簡陋版的城隍廟,絲巾、T恤、雕刻品、手工布錢包、枕套,東西大多雷同,質量也不算精美,但會砍價的話,應該能買到很多便宜東西。離老市場不太遠的巷子裡藏著一個名叫(artisans DAngkor)的傳統工藝品技術學校,有比較大的院落,裡面可以看到當地人制作木雕、石雕、絲綢、繪畫等紀念品的工作室,也有帶空調的商店,裡面東西種類很多,質量也相對優質,價錢比老市場當然高,不議價——這裡的一些東西在金邊機場也有得賣,價錢是一樣的,但機場的種類要少。吳哥工匠的營業時間是7:30~18:30。美食街上也有一些精品店,裡面有不同於老市場品質的小紀念品,自己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進去淘淘。
關於暹粒旅行
關於柬埔寨與吳哥的文章與攻略,網上鋪天蓋地,很多。但旅行是個人的事情,同樣的目的地,同樣的路途,感覺卻可以千差萬別。
大部分國人到暹粒,都是安排三天行程,無外乎小吳哥、大吳哥和郊外。
我只說我們去的地方和我們的感受。
第一天:吳哥窟、巴戎寺、巴方寺、空中宮殿、鬥像台、癩王台、巴肯山。
第二天:聖劍寺、涅槃宮、茶膠寺、塔布蘢寺、豆蔻寺、巴肯山。
第三天:女王宮、高布斯濱、崩密烈、tuktuk司機rong的家、巴公寺(羅洛士群之一)。
行程安排是之前看過書、資料與攻略後,挑選出的必去之地,每天中午也沒有如很多游客那樣回酒店休息,而是在景點附近陰涼處與司機rong聊天。其實要把書上寫到的更多地方都去看看,也夠時間,但我們需要隨性、需要清靜,還需要在感覺好的地方坐著發發呆,所以,就只去了這些地方。奇特的是,去的寺廟與宮殿不算少,但每個地方都是那麼的不同,原以為會混淆,弄不清楚,結果每個地方都有自己鮮明的形像,不同於其他任何一個。
吳哥窟,是第一站,本為看日出,但那天早晨多雲,6點天已大亮,太陽卻仍在雲後,我們在聖池邊等待半小時後,見此時進去游玩的人還少,決定先進去,後來是中央塔樓(須彌山)的腳下,看到了終於露臉的朝陽。吳哥寺入口在西面,一般游玩都安排在下午,此時整個殿堂面向太陽,拍照更清晰。我們選擇了上午,不為拍照,為人少,盡量清靜。那個早晨與上午,吳哥窟的人真的不多,可以看到許多漫長的廊道,錯落空蕩的殿堂,偶爾只在遠遠門口的亮光裡有個隱約的人影。吳哥殿堂的完整、龐大、精細、廊道雕刻的宏大,還有那種悠遠的空蕩與蒼老,在這裡,震動人心。此後三天內,多次經過吳哥窟的門口,看到它在不同光照下的模樣,卻沒有再進去。它是暹粒那麼多古老寺廟殿堂中唯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你可以覺得半天時間已經很細地將它走遍,也可以一周兩周地看,還覺得有很多遺漏。
巴戎寺,是覺得在所有寺廟中氣質最神秘最奇妙的,它低矮地矗立在一堆石柱、石塊之上,那麼多張菩薩的臉,在迷蒙細碎的灰色中浮現,殘破卻非常有力量。據台灣美學家蔣勛的說法,暹粒的古建築演示了吳哥王朝從建國、鼎盛到領悟與幻滅的歷程。這個王朝留下了從體量、宏大、精致上都讓人震驚的建築,但它給世人最鮮明的印像卻不是國旗上吳哥寺清晨的剪影,而是“高棉的微笑”,那種繁華過後的領悟,那種既經歷了富裕強盛也看到了衰亡苦難的安靜與智慧。吳哥王朝建築中精心構築的門、窗在這裡繼續高低錯落,在任何一個角落,給你一個不同的畫面,一張或幾張粗看一致安詳,細看表情迥異的菩薩的正臉或側面,它們在密集的石頭塊中時隱時現,有的殘缺,有的臉上爬著小小綠色植物,撥動人心。後來問我們的柬埔寨司機rong,他說,巴戎是他的最愛。
巴方寺,厚重高大地立在四周茂密的樹林當中,走過長長的小石柱支撐起的參道,走到它的跟前,有種喘不過來氣的感覺,當年的人怎麼可能堆積起如次龐大沉重的石塊?它是吳哥建築中典型的金字塔式建築,目前在維修,不能上去參觀。即使可以,仰頭看到那麼高大的石塊與陡峭的階梯,也被驚得不敢抬腳。其中一面的頂部石塊有些整體傾斜的坍塌跡像,似乎它都快被自己的驚人的重量壓得無法承受。寺旁有巨大的樹木,根部露出部分壘砌的磚塊,似是一座小的建築已被它巨蟒般的身體吞噬,只遺留下殘骸。
穿過樹林,坍塌成亂石堆的城牆,可以看到空中宮殿,流傳著國王與九頭蛇精幽會傳說的地方。雖然已經架起木梯方便游客攀爬,但看到木梯旁邊那麼狹窄陡峭的石階,真的難以想像以前的國王每天下班後都要獨自上來一趟,給我再多榮華富貴,我也沒法堅持每天在這個地方上下一趟,那時的國王也太自律了吧?也許是太苦悶了。空中宮殿頂層不大。宮殿前面的樹林裡,一群孩子用沙子堆起類似吳哥窟的建築物,插上5片樹葉作為塔樓,他們邀請游客去觀看,要用勞動成果換一點糖果或者錢幣的獎勵。
再穿越樹林,往空曠處走,就是排成長長一列的鬥像台與癩王台,兩者連在一起,走在上面難分彼此,從台下草地上一路走過,看到成群的結隊的大像逐漸變成強壯的伽魯達(神鳥),再變成密集的神像,才知道從鬥像台來到了癩王台。有點兒像一截矮矮的長城,但長城沒費這個功夫,還那麼精細地在城牆上雕滿變化多端的浮雕。
巴肯山上可以俯瞰整個暹粒,沒有任何視線的遮擋物。暹粒給我們最美妙的震驚是在爬上山頂神廟後四顧的那一刻,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就是在面積並不大的山頂神廟平台上發呆,感覺就是在想像中的巴布亞新幾內亞原始叢林,我們浮在涼爽的上空。第二天,我們又來了巴肯山。
聖劍寺是第二天一早去的,幾乎沒有游客。大大的伽魯達浮雕與滿是空洞的老城牆在河邊相依偎,樹林給精美的雕塑與坍塌的宮殿同樣投下斑駁光影,不知名的鳥兒不知在頭頂什麼方位鳴叫。在聖劍寺看到龐大的螞蟻大軍,長長的行軍隊伍在古老石塊上蔓延。一位老太太,穿著簡單干淨,白布褂子,深紅的布裙,坐在聖劍寺中央通道的中心,白頭發挽個髻兒,面前擺個小攤兒,一些白色的棉線,幾片綠色的葉子,沉默著。不由自主走過去,她揪下半片葉子湊到我的鼻子底下,一股清新的香草味道,然後她輕輕拉起我的右手,把棉線挽在手腕上,打個結,輕輕地朝繩結吹口氣,好溫柔,不明白是什麼儀式,也能感覺到是很慈祥的祝福。周圍寥寥可數的幾個外國游客也被吸引過來,接受這個儀式。老太太全程不說話,大家隨性地恭敬地放點兒零錢在她身邊。
涅槃宮水全干涸了,只看到窪地裡小小石頭塔,塔邊菩薩化為馬救人的石雕。大窪地四周各有小的窪地(其實是水池)一片,從台階走下去,在四個方向可以看到四個不同的出水口,分別被雕刻成大像、獅子、馬與人頭的樣子,像征四種元素。
茶膠寺像大石塊版的變形金剛。也有人說像石頭版的俄羅斯方塊。總之,沒有雕刻,就是大大小小的石塊壘成平台,一層層縮小,到頂端四角演變成四個大大的變形金剛似的塔樓,還有中心的中央塔樓。從中央塔樓的門洞看出去,旁邊的塔樓好像隨時都會變形,成為巨大沉重的石頭金剛。這裡適合靈活勇敢的小孩子爬高爬低,如同游樂園般,充滿攀爬的挑戰。
有個收拾得挺干淨,斯文的小男孩兜售小銅像,不纏人,只是把袋子裡的東西一件件都拿出來給我看,很有禮貌。他說,老師去泰國探親了,所以他們要放假5天。聽我們的司機rong說,當地的孩子都只上半天學,可以選擇上午去,也可以選擇下午去,有不少外國公益機構在這裡辦學,小朋友上這樣的學校不需交學費,有些學校還會免費發放鉛筆和本子。
塔布蘢寺地盤不大,名氣卻相當的大,因為它寺廟裡長出的巨大榕樹與古老建築物交織在一起,關於吳哥的最早最深印像也就是:高聳的榕樹長在雕刻著精美圖案的古老宮殿裡,數量體量驚人的樹根與牆壁纏繞在一起。這是一種特別能夠觸動東方人心靈的圖像,一種自然力量與輝煌古代文明的角力,是一顆成長的種子與一座頹敗的宮殿的漫長相伴。喜歡拍照的人,在這裡可以拍出許多讓觀者“哇”出來的明信片。這裡充滿了魔幻色彩的吞噬宮殿的樹木,還有超級大,似乎只會出現在童話或傳說中的大樹。塔布蘢寺精美的石雕假門也相當吸引人。石雕門前是樹林,午後陽光在樹葉縫隙投射下來,回頭望去,金燦燦的,風兒吹過,飄下細碎的花朵和葉子,也幾乎成了透明的金色,耳邊是鳥兒啁啾,輕盈透明的氣息,讓人瞬間心醉。在暹粒,放慢腳步,摘掉墨鏡,少用取景器,多用肉眼看周圍,都能隨時捕捉到這樣美妙的時刻。
豆蔻寺很小,瀏覽的話,10分鐘就夠了。它與眾不同的是磚砌的建築,還有別致細膩的磚雕。從入口看,就是其貌不揚的幾座磚塔,轉到背後,踏入塔中才能看到那些年代久遠的磚面浮雕,它的雕刻手法很特別,似乎作為背景的牆面也鑿成了隨雕像起伏的圓弧狀,不知是怎樣做成這種效果的,在其他地方都沒見過。
第二次上巴肯山是晴朗的下午,三四點時山上還很安靜,只是陽光炙熱,要躲在陰涼處,一切都在明亮的陽光下清晰展現,遠處的水面折射著耀眼光芒,倒沒了雨後迷蒙的魅力。四點半開始,看日落的人,開始絡繹不絕往山上湧。
女王宮,小小的,一圈護城河干涸得只剩淺淺窄窄的水面,但覆蓋著綠色,開著水紅的睡蓮,映襯得整個建築群像一個精致的珠寶盒。到處是像刺繡般繁復精細的雕刻。7點多鐘,半個朦朧的月亮還停留在空中,藍天下,一座紅色的宮殿。有人挽起褲腳跑到水裡,以睡蓮為前景,用看起來很發燒的照相機拍攝女王宮,那架勢當然是展示相當欣賞的姿態,但在這嫵媚的建築前實在是有點兒粗魯。
高布斯濱離女王宮只有10分鐘左右車程,但從山下爬到有雕刻的河床處,有1500米,一路不算陡峭,但充滿盤根錯節的樹根還有大大小小的石塊,爬上去也要40分鐘左右。還沒下過幾場大雨,河水很淺,看得到水底以及裸露河床上密密麻麻的linga浮雕,還有數量眾多的臥佛,花朵,長長一段河床上都是如此。一路下行,還能在路邊岩石上看到鱷魚浮雕、菩薩,幾乎沿著河一路,頭頂,腳底,水下,雕刻無處不在。水流到有高差的地方,形成一兩米高的小瀑布,因為流經了有雕刻的河床,因此被認為是聖水,外向的當地人跑到瀑布下沐浴,引得幾個游客脫了上衣去仿效,看起來洗得很清涼。
崩密列是吳哥附近景點唯一一個需要另外收費的(門票5美元),因為它交給了另外一個公司運營,它也是極少數沒有進行修繕,保留發現時原貌的寺廟。暹粒的大部分古跡都分別與各國合作,進行著發掘與修繕,大家的理念與手法各有不同,但不管是什麼國家,都無法做到完全復原,所以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刺眼的新的石塊或鋼筋水泥出現在明顯歷經滄桑的古老遺跡裡,一個陳舊的身體頂著一個嶄新的頭顱,一段斑駁的城牆夾雜著幾個光潔的石塊……崩密列在維持原貌的同時,還是用木架或鋼架撐起一些即將坍塌的牆壁或天花,也在廢墟上架起了木的階梯,方便游客行走。這裡沒有震懾人心的大面積美麗雕刻,也沒有塔布蘢那樣與建築長在一起的參天大樹,但充滿了頹敗的感覺,樹木在宮殿裡成長,坍塌的石塊堆落處處,這兒有一塊石頭,上面是雕刻著許多人的腿,那兒一個石塊,只剩下了獅子的兩個前爪。在這裡行走,需要小心,更需要觀察力與想像力,還要不怕各色小蟲子。
Tuktuk司機rong的家,這不是任何景點,只是金邊到暹粒公路旁隨處可見的普通百姓的簡陋的家。幾根木頭樁子,一些椰子樹葉,一點茅草,一些木板,建成一個勉強可擋風遮雨的房子,最大件的家具是一張床,廚房是個半平米小草棚覆蓋的土灶台,用水是遠處井裡挑來的,裝在陶罐裡,珍惜地蓋上蓋子。用電是一個小的手提蓄電池,隔一段時間會有來收集並充好電送回來。高腳房子底下棲息著雞、豬、狗,富裕點的人家還會有牛,人有時候也睡在這兒。全家的口糧是裝在兜裡的半袋子米,沒看到菜,只看到廚房草棚子底下插著一小串魚干。Rong 並沒有邀請我們上樓看,我們也沒有提出這個要求。Rong的家在村裡看來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是差的。
巴公寺,羅洛士群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寺廟,建造年代早於吳哥窟,是紅磚建築,曾經經過一次重建,在紅磚建築外加了一層石塊,但頂部和四周的塔樓仍然保留了紅磚建築的面貌,一層一層的高大台階壘上去,特別的是,台階的四角都是較大的石像雕塑,造型挺可愛的。寺前有臥倒的殘破神牛石雕,另一面,獅子辛瑪的石雕則位於階梯的兩側。一路護送你走到中央塔樓,這裡是吳哥(真腊)王朝達到鼎盛前的預演,規模小很多,雕刻也沒有那麼讓人嘆為觀止,但奠定了之後建築物的基本格局,有一種簡單質樸而莊重,也能打動人的美。放學回家的小女孩討要糖果未遂,調皮地攀爬上高大的台階,消失在眼前。一個小男孩又走過來,不說話,執意要把手裡的葉子給我。過一會,又來個小女孩,也拿著葉子,口裡輪流念著“糖果”“candy”……
關於吳哥印像
關於柬埔寨,最深的印像當然是在暹粒,而暹粒留給我們最美好的印像都與樹有關。
一次是到達暹粒的第二天清早,5點出發准備去看日出,tuktuk車載著我們穿越黑暗的街道,隱隱可見路邊的建築,很快就進入了樹林,樹木參天,清新的氣息在黑暗中撲鼻而來,涼爽的風掠過,沒聽過的鳥兒的聲音在頭頂回蕩,心裡想著那個激動人心的古老宮殿隨時都會出現在眼前。就算不去看日出,或者看不到日出,在暹粒,也非常值得起一個這樣的早床。旅行的意義常常不在目的地,而在路上。當你對目的已有准備,有概念,甚至有過高的期待時,路上不經意出現的片段更容易成為最美妙的瞬間。
一次是在從吳哥窟的中央宮殿出來,因為已近中午時分,游客開始大量湧入,我們於是離開中央步道,走到了主入口右邊(也就是西南方向)的空地上,偌大的一片空地,卻再沒有別的人,走到聖池與藏經閣之間時,被一棵極其高大樹葉極其繁茂的書所吸引,它低而龐大的樹冠有一種惜護萬物的姿態,粗壯有力的樹根部分露出地面,似乎比伴隨它的宏偉宮殿更為年長。心裡突然咯噔一聲,這是不是蔣勛說過那棵菩提樹?傳說釋迦摩尼35歲時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這棵樹的種子後來被送到印度、尼泊爾、柬埔寨等國度,母樹現已經不復存在,當年送出的那一批種子長成的大樹,只剩吳哥窟的碩果僅存。因為已不記得蔣勛說的這棵樹的具體位置,也不能分辨菩提樹葉的形狀,當時不能判定那樹就是菩提樹,但從它的姿態和氣勢上認為,應該就是它了。回來查閱資料,果然。
還有就是雨後初晴的巴肯山上,無人的寂靜,天空光影流轉,白雲纏繞淡藍,薄薄的灰藍色霧靄籠罩著山腳的一切,一面望去時叢林中隱現的吳哥塔樓,一面是叢林外波光粼粼的湖水,還有一面,全是森林,直到最遠的天邊,才有頂部平直的綿延山脈,人如同懸浮在一片原始森林的上空,周圍沒有人跡,只有鳥語,空氣清涼,一洗在山腳叢林中宮殿裡的悶熱。山頂殘破的神殿建築並不高大,離天很近,離人也很近。
關於tuktuk司機rong
記這筆流水賬的初衷就是為了推薦我們在暹粒時的tuktuk司機thunra rong,聯系到他也是因為出發前看到一位朋友在博客上的推薦,覺得他面相忠厚。群發了Emai給五六位網上推薦的司機,只有兩位回信,其中一個是rong,另一個是在港台游客中口碑不錯的華裔司機,幾次郵件往返,覺得rong回答問題詳細,報價也比較公道,所以出發前三天,敲定用rong的車。Rong 的聯系方式是thunra@yahoo.com,電話(855)0-92683914。
暹粒的tuktuk非常多,市場比較混亂,以前也出現過半路勒索客人甚至騷擾女游客的情況,推出馬甲制度(給每個正規的司機登記在冊,每人有自己的編號)後,情況好了一些。Rong屬於有馬甲的正規軍,而且每次白天出車,不管多熱,他都會穿上印有編號的工作馬甲,不像其他司機,比較隨便,也是有馬甲的,嫌熱就不穿,搭在一邊。Rong 沒有小車,所以他事先聯系了他的朋友monkey king——原名沒問,其人短小精干,說不完的話,動作敏捷,人送外號MK——第三天租了MK的車去女王宮、高布斯濱和崩密列,rong全程陪同。
Rong以前在酒店做過服務生,兩年前為生計改做tuktuk司機,為人本分,待人和善,心很細,言行舉止相當有禮儀。他英語還不錯,雖然口音比較重,但交流沒有問題,人比較安靜,說話聲音不大,但盡忠職守,一路也為我們介紹不少當地的情況,在景區吃飯時幫我們砍價。第三天用的是MK的車,rong也主動全程陪同,在需要爬山的高布斯濱和廢墟般的崩密列,他都一路陪著,因為以前帶游客上山時,曾經發生女客人不慎滑倒撞傷的意外,他當時花了半天時間,幫客人包扎傷口後慢慢走下山。此後,所有上山的客人,他都會盡量陪同,以免發生意外無人照顧。
Rong的家離暹粒市區有30公裡,他每一周或兩周回一趟家,看望妻子、母親和剛滿1歲的兒子,自己平時就留在市區,勤奮地工作攢錢,養家、改善生活。我們從崩密列回市區的路上,順路拐去了rong的家,rong的妻子很漂亮,兒子像媽媽,眼睛大大的,極其可愛,也像rong一樣,比較安靜,一直乖乖地讓爸爸抱著。在家只待了一二十分鐘,rong就帶我們走了,他希望我們還是去看看羅洛士群的建築,而我們之前已跟他說過,去他家看看就好,羅洛士群可以不去。走之前,rong 抱著兒子坐進MK的車,讓他看看,然後又從車尾箱拿了瓶冰的瓶裝水給妻子。妻子抱著兒子,拿著那瓶水,望著車子開走,一直很安靜的兒子突然就很傷心地哭了起來。我們跟rong半開玩笑說,你的兒子才一點點大,怎麼會這麼懂感情,rong過了好一會兒,才說不好意思,他剛才沒聽清楚我們說什麼。其實,我們看到,沉默的那會兒,他在擦眼角的淚水。
關於貧窮
柬埔寨比較窮,但到金邊時看到的景像卻沒有想像中那麼差,滿街的日本車——大部分都是走私來的二手車。街道、建築、商業,繁華程度看起來像個內地南方沿海比較富裕的小縣城,比之前去過的尼泊爾看起來富裕不少。
金邊的大超市裡,賣冰激凌的店前,擠滿悠閑的富家少男少女,樣貌打扮跟內地大城市的孩子沒兩樣,跟他們黝黑貧窮的同胞已經不像一個族群的人。
但窮的人很多,而且很窮,搭個破棚子就是家,家裡種點兒米,能吃飽飯就很不錯了,沒水,沒電,缺醫少藥。至於在城市工作的一般人,月薪大約是三五十美元,許多職業,如老師、警察、保安、司機、服務生都要靠賺外快、小費生活。
在金邊熱鬧的中央市場,曾看到黑瘦的男子拖個木板車頂著烈日,光著腳走街串巷地撿垃圾,兩三歲的小兒子也是黑黑的,赤裸著身體,坐在車上一堆廢舊塑料瓶中,手裡拿個破棍子,邊敲車子邊朝跟在車後走的哥哥開心地笑——那個五六歲大的孩子也是光腳,看到垃圾堆,前面的老爸停下來,他就過去翻垃圾,找出一些能回收賣錢的廢品,放回車上。
司機rong的家也不富裕,但過得平和安靜,雖然有生活的壓力,但看起來並不愁苦。rong努力地賺錢養家,他說,大概今年9月,准備在丈母娘的經濟支持下買輛二手的凱美瑞,以後就可以不用借人家的車來接活兒了。
至於在景區只追著亞洲面孔討要糖果的小孩兒,該不該給他們東西,給什麼東西,這不是個嚴重得需要討論的問題,你最多會看著那些古老石塊上散落的中國糖紙小小感慨一下。平等的交流,真心的幫助才重要,你沒有一個施舍者的態度,也就不會造就對應的一個乞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