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之旅硯 冰
五一長假,旅游景點處處人滿為患,而我們所到的浙江麗水地區慶元縣則完全是另一番景像。這裡位於浙江省最西南角,交通不太方便,乘火車到麗水後需再換乘第二天一早的長途直達汽車,經四個多小時方可到達慶元縣城松源鎮。但車行途中,觀窗外溪流縱橫,群山起伏,林茂水秀,倒也不覺旅途勞累。
這裡沒有蜂擁的旅游人群,卻有著耐人尋味的明代廊橋,清朝官井,明清古居,撲朔迷離的古地道,整個縣城山水環抱,森林面積占山地面積85.5%,縣東北的百山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出現了虎蹤,無論是人文景觀還是自然景觀都堪稱一流。
到達慶元已是中午,在菇城賓館住下後去餐廳用餐,發現這裡的菜譜上有許許多多的各類食用菌:牛肝菌,灰樹花,杏鮑菇,大球菇……原來慶元是世界香菇的發源地,以盛產香菇等食用菌聞名於世,素有“香菇之鄉”的美譽。宋初建炎(公元1150-1200)年間,慶元縣龍岩村人吳煜(因排行第三,民間尊他為吳三公)在山間耕作時,在砍倒的樹木上發現香菇後,大規模進行栽培。即在砍倒的樹杆上隔一定距離用斧頭切入樹皮,讓樹杆自然腐爛長菇。這種“十字砍花”植菇方法一直沿用到本世紀70年代。世世代代的菇民都把吳三公奉為菇神,始建於南宋的供奉吳三公的松源殿(又稱神廟)幾百年來一直香火不斷,每年開春菇民們都成群結隊到此頂禮膜拜吳三公。百山祖的香菇灣至今還可瞻賞到當年吳煜用過的石臼、菇棚遺址。住在慶元的這幾天,天天品嘗著不同風味的各類食用菌,鮮香無比,大飽口福,的的確確的綠色食品。
吃完飯在城內閑逛,看到鎮西有石龍山,山勢起伏連綿,宛若一條石龍。一條清澈的松源溪夾在石龍山與鎮北的球山之間,由西向東緩緩流過城內,而橫跨在南岸與溪中一巨石背上的一座弓狀木拱廊橋吸引了我們的目光。那巨石如一烏龜探頭張望,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該橋木構伸臂起拱,木拱不用一枚鐵釘,構造奇巧,美觀莊重,同碧山清水構成一幅天然國畫,又因年代久遠而顯風雨飄搖。橋頭崖壁上刻有“州勝景”和“球崮倚虹”等石刻。橋上廊屋,覆蓋椽瓦,橋檐略向河面伸展,還有風雨板壁可遮風擋雨。步入廊橋,橋面鋪設石塊,平坦堅固,兩邊還架設長凳,磅息其上,可覽近山遠岫,可觀魚游鴨戲,好不悠閑自在。問當地人才知此橋叫詠歸橋,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時往來兩岸,或憑竹筏或涉淺灘,行人多感不便。明朝天順四年(1460年),由百姓捐資,官府貼補從球山麓經石龜背,再跨對岸,修造廊屋式木橋,橋身四十一間計數十丈,名為“詠歸橋”。橋名語出《論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之句。詠歸橋建橋五百多年來,歷遭洪水、大火,幾經興廢,至解放時僅留南岸到石龜上的左橋,水泥大橋建成後,此橋已失去溝通兩岸的作用,但傍橋觀景,做做“廊橋遺夢”,別有一番情趣。據介紹慶元縣還有幾座古代廊橋保存完好,如舉水鄉的如龍橋,五大堡鄉的淤橋、蘭溪橋,竹口鎮的後坑橋,均為大跨度伸臂木拱廊橋,造型別致,古樸典雅。
慶元縣政府門口還有一口清朝大井,這麼大的井我還是第一次所見,直徑足有一米多,井周用圍欄護起,書有“官井”字樣。熱情純樸的慶元人起勁地為我們這些素不相識的上海人指路,介紹當地風光,又告訴我們縣東北角還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百山祖,周全地教我們怎樣乘車,怎樣投宿,想得甚至比我們還要周到。無以表達我們的謝意,他們卻爽朗地揮揮手說:“別放在心上,我們山城人都是這樣的。”
漫步慶元街頭,一米多寬的小巷兩邊保留著許多古色古香的二層民居,暮色中老人們在門口閑坐,或輕聲細語地交談,或擺弄著手中的針線,見我們好奇地打量著他們,會對我們露出善意的微笑。遠離了都市的喧囂與紛爭,一切在斜陽中顯得如此靜溢美好,幽幽感受著世外桃源的寧靜悠閑,相信再浮躁的心在這裡也會得以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