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圓夢

作者: 阿慧兒

導讀一直對西部很向往,,那裡似乎蘊含著非同尋常的魅力。這次利用休假,作了一次陝西行,也算圓了夢。出了鹹陽國際機場,汽車沿著高速公路向西安駛去。窗外那湛藍的天空,滿眼的綠色,令我這個久居城市的人興奮不已。當晚,便去觀看了唐樂舞表演。這部舞曲再現了秦、漢、盛唐時期的舞藝精華,其中唐朝的舞曲是根據唐永泰公主墓中發現的壁畫改編的。衣袂飄飄,長袖 ...

一直對西部很向往,,那裡似乎蘊含著非同尋常的魅力。這次利用休假,作了一次陝西行,也算圓了夢。出了鹹陽國際機場,汽車沿著高速公路向西安駛去。窗外那湛藍的天空,滿眼的綠色,令我這個久居城市的人興奮不已。當晚,便去觀看了唐樂舞表演。這部舞曲再現了秦、漢、盛唐時期的舞藝精華,其中唐朝的舞曲是根據唐永泰公主墓中發現的壁畫改編的。衣袂飄飄,長袖善舞,華麗的服飾,珠光閃耀,演員們精湛的表演,描繪了一幅幅生動的畫卷,一切仿佛回到了兩千多年前......

西北大地緊靠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和中華先祖黃帝的陵墓,成為中國文化歷史的搖籃,自古便有那“八水繞長安”、“八百裡秦川”、“關中大地”等稱謂。而西安似乎更多地屬於昨天,灰色的城牆,就像一個巨大的文物博覽館的院門口。重新修築的城牆,把西安著著實實地圍了一個圈。聽導游說,西安這些年也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只是圍著城牆安裝了一圈霓虹燈,到了晚間開放,整個小城便倍覺漂亮。

對延安的認識,只是紅色的、貧窮的,因為它是“革命聖地”。寶塔山,延河水,還有那窯洞,便是它在我心中所有的形像。此次親自到了延安,才知還有一大古跡:清涼山的萬佛洞。石窟裡留有唐宋時期雕刻的11700余座大小佛像和各種石刻,抗日時期,解放日報印刷廠就設在這裡。清涼山的對面便是毛主席和他的戰友的故居----棗園、楊家嶺。在楊家嶺看到一位扎著白羊肚頭巾、身穿中山裝的老大爺,柱著拐仗,長須飄然,黝黑的臉上滿是皺紋。許是老人家的裝束比較配襯周圍的窯洞吧,不時有游客上前與他合影,老人有點駝背,也有一點木訥,只聽游人說:看這裡、看那裡......老人家也分不清方向,索性稍低了頭,眼望著地上。有的游客拍完了照,隨手塞了三、五元錢在老人手裡,他也不推卻,也不說感謝,還是那樣木木的樣子。我站在一旁,靜靜地看著,面對這種景觀,心裡有點悲哀。後來聽導游說,這位老人家是毛主席當年的鄰居李大爺,76了,每天都會站在那兒,給游客拍照,多少給點錢,也算是點收入吧。毛主席當年住在楊家嶺,李大爺也只是20不到的小伙子,不知他每日站在那兒與人合影,會否想起主席,那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

晚上,信步走在延水邊,抬頭望,寶塔山上立著一座晶瑩剔透的寶塔。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到這兒,為寶塔山做了燈光工程。入夜,漂亮的寶塔與周圍的窯洞成了鮮明的對比,冷月清輝,灑在寶塔山邊,延水之畔,新舊矛盾並存的延安,擔負了太多的歷史感嘆,更呈現了一種後現代主義的色彩。

離開延安,一路顛跛趕往壺口。九曲黃河,壺口風景最美麗。雖不是觀光的最佳時節,但遠在4公裡外,便已聽到黃河如虎狼般的轟鳴。及近看,“聽之若雷霆之鳴,望之若虹霓之身”,滾滾黃流到壺口,急遽收束,注入深潭,激起百丈水柱,雲霧迷罩河岸。“入中不見出,忽有雲煙生”,這水裡冒煙便是壺口瀑布的奇景之一。黃河水傾瀉在高差30米的石槽中,形如茶壺注水,急流噴壁,驚濤拍岸,站在黃河邊,令人膽顫心驚。望著黃河水,我仿佛看到舊中國在侵略者鐵蹄踐踏下,掙扎、怒吼、反抗,舊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前赴後繼,譜寫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地道戰、地雷戰、扒火車、炸鐵路、平原游擊隊、小米加步槍...打得鬼子魂飛膽喪。《黃河大合唱》曾激勵多少中華兒女的抗日鬥志,今日在這滾滾黃河邊聽來,依舊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

一條黃河,隔阻了陝西與山西兩省,當晚,在陝西省境內觀賞了壺口瀑布的壯景,然天色已暗,未能盡興。次日一早,跨過了黃河大橋,來到山西省境內。山、陝雖只一河之隔,在山西看瀑布,觀賞範圍雖有所增大,磅礡氣勢卻略有遜色。看著這萬馬奔騰的景像,心胸豁然開朗,天地之大,人還能算什麼呢?煩惱、不快皆拋至九霄雲外。看到河岸邊有個漂流的碼頭,泊著幾只皮筏子。看見我們朝那面張望,船老大大聲招呼:“來坐吧,可以漂到口那兒。”我是個膽小的人,聽老鄉說,丟只豬在黃河裡,連屍骨都找不著。我惜命如金,不想冒那個險,同行的雖有躍躍欲試者,但看看那滾滾的河水,也都打消了念頭。

此後,又登覽了華山,游玩了華清池、兵馬俑,行程匆匆,陝西旅游的精華一一轉過,回上海時,竟有些不舍。這裡的山川景物無不抖落出浩茫的情懷與濃醉的滄桑,黃土地、黃河水、積澱著數千年的文化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抗爭。西部,是一部用身心去翻閱的天地大書。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