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初,雲貴高原的昆明正在遭受著百年一遇大旱的煎熬。在昆明的6天裡,天天有毒辣的驕陽相伴,天空少有雲彩出現,每天有3、4級的風勁吹,干燥得鼻涕裡會有血絲,就連計劃中的壯觀的大地黃金被——羅平油菜花海觀賞游也泡湯了!因天氣原因,羅平油菜花居然比往年提前1個月開放了!郁悶呢! 春城,恰如其分吧,真像北方春天的城市——溫暖、干燥!
昆明市區還算干淨,有特點的是大街上的電動摩托車多過汽車,每天上下班時間,浩浩蕩蕩的電動摩托大軍如巨龍一般游動在城市的各個大街小巷。另外,感覺昆明城市的管理好像有問題,比如:城區的汽車站居然有10多個,東西南北,城市各個角落好像都有汽車站,汽車站名字還有相近處,外地人坐車千萬要小心,一不小心就可能去了沒有你想去的目的地車次的車站;還有,坐公交車時,居然在上午9點半、下午5點半看到干線公路上有路燈在燃亮,要知道,3月初的昆明,每天7點天亮,19點半天黑!心疼!
做為一個昆明的過客,簡單交代一點昆明的觀感,下面請跟我走進昆明鄰近的景點——石林和九鄉,看看那裡的景色如何。
雲南“石林”,是一種林狀喀斯特景觀。那先普及一下“喀斯特”的涵義吧,基本涵義是:喀斯特是碳酸鹽類岩石分布地區特有的一種地貌現像,在我國可以用“岩溶”二字代替“喀斯特”。“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現屬克羅地亞)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裡有發育典型的岩溶地貌,所以,“喀斯特地貌”就是“岩溶地貌”。
再從形成原理上解釋一下: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蝕作用和伴隨的機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如石芽、石溝、石林、峰林、落水洞、漏鬥、溶洞、地下河等。在喀斯特地貌發育地區,地面往往奇峰林立,地表水系比較缺乏,但地下水系卻比較發達。世界各地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尤其是中國,中國西南各省形成了眾多精彩的喀斯特美景,本文提到的石林和九鄉就是兩處典型的喀斯特美景。
石林,於200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起,石林就在為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而努力,10多年的環境整治、保護開發,終於換來了成功。
石林景區大門外,是非常廣大的一片商業區,旅游產品商場擠擠挨挨,當地的特色產品、特色食品,琳琅滿目,可以看得出,雲南的旅游業搞的就是比國內其它地方好。
進得景區大門,迎面而來的是一片潔淨的水面,名曰“石林湖”,湖面漣漪輕飏、褶皺堆疊,水底的石頭隱約可見;大片青灰色的石林林立於水中央,漫步橋上,暖暖的春風輕撫著面龐。
過了橋,右拐往“大石林”景區前行。一路上,平坦處,基本都被綠油油的人工草坪所占據,不時還會碰到高低不一、奇形怪狀的石頭,卵石鋪就的小路穿過了草坪,繞過了石頭,帶領著游人走向景區深處。
大石林景區,這裡是石林最富盛名的景點之一。遠遠地,就能看到大大的鑿刻在石柱上的“石林”二字,這兩個字,是中華民國時期的雲南省主席龍雲的墨寶,1931年,雲南王龍雲考察石林,陶醉於石林的美景,欣然命筆題下“石林”二字,後來,“石林”二字被刻在一巨大石柱上,並成為石林的標志之一,“石林”也就成為景區的正式名稱。
大石林景區,以劍狀石林為主,眾多幾十米高的石林挺拔、屹立,直刺蒼穹。巨石上,眾多名人題刻洋溢出濃濃的人文氣息。巨石間,已開辟出如迷宮般的路徑,在一狹徑處,清朝時期地震崩落的巨石搭在兩石之間,看起來有點心驚,游人行走其下,卻還都是泰然自若;最典型的一片劍狀石林呈現在眼前——在雨水的垂向溶蝕作用下,石柱表面呈現出鋒利的刃脊和凹槽,宛若寶劍,石柱表面由於微生物作用,還呈現出潔白的顏色;還有許多的石頭表面在雨水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如蜂窩狀的凹槽,更讓人感嘆石灰岩是如此的脆弱,比起堅硬的花崗岩來,石灰岩太容易被大自然雕刻了。再往前行,會碰到兩朵像蓮花般的巨石,間隔5、6米,恰在“怒放”,惟妙惟肖。大塊的石林空隙間,形成了一個小廣場,名曰“日月廣場”,旁邊還有高大的海棠樹,粉紅的花朵開的正艷,身穿鮮艷民族服裝的少數民族演員正手持蘆笙、葫蘆絲等樂器歡快地演奏,腳步亦踩出和諧的韻律。
走出大石林景區,立於環林路上,但見灰白色的石林海鋪展在大地上,因地質沉降時代不同而形成的一條筆直的橫線攔腰切割了整片的石林,歷史的痕跡清晰地浮現出來。
小石林景區,有石林另一代表性景點——“阿詩瑪”,只見一塊巨石高高地聳立於水池邊,恰如一位身材高挑、婷婷玉立的少女站立在一泓池水旁邊,這就是傳說中阿詩瑪的化身。阿詩瑪是對撒尼族(彝族分支)女孩子的稱呼。阿詩瑪導游繪聲繪色地描繪著對面的“阿詩瑪”:頭戴撒尼族女孩常戴的頭巾,身後背著一個四方竹簍,身著撒尼族衣裳,側身,右手置於胸前……,“像形、擬人”——好像這是中國許多景點喜歡采用的方式,這恰證明了中國人是多麼的世俗化,不過,是否也說明中國人熱愛生活呢?我辨識了許久,也沒看出有多麼的像,呵呵,想像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阿詩瑪》是彝族—撒尼人的經典傳說:美麗善良的阿詩瑪與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相愛。頭人的兒子阿支軟硬兼施地追求阿詩瑪並將她關進牢籠逼婚,阿詩瑪堅決不從。阿黑趕來相救,妒火燃燒的阿支,放出洪水吞噬了這對戀人。最後,阿詩瑪變成了一座美麗的石像,永駐石林。
關於阿詩瑪、撒尼族,最有影響的是“一詩”、“一影”、“一歌”、“一節”。彝文記錄的古老的撒尼敘事長詩《阿詩瑪》被譯成20多種文字在國內外發行;根據詩歌改編成的中國第一部彩色立體聲電影《阿詩瑪》,享譽海內外;撒尼歌曲《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名揚天下;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彝族火把節是撒尼人傳統的節日,鬥牛、賽馬、摔跤、歌舞、彝家選美……,火把狂歡節蔚為壯觀,被譽為“東方狂歡節”。
緊挨大小石林,還有“石監獄”(竊以為該景點取此名不甚妥),印像中就是在奇形怪狀的石柱、石峰間穿越、攀爬,也能欣賞到各種形像的石景。
李子園景區,在環林路的外側,是以柱狀石林為主,與大石林景區有明顯區別。“望夫石”、“蘇武牧羊”、“母子攜游”、“漫步從容”是其中代表性的景點,尤其是“母子攜游”,“母親”高約10多米,發髻盤起,昂首挺胸,後跟一5、6米高的“孩子”,母子二人正緩步行走在石柱間。“漫步從容”也像極了一佝背長者,身著長袍,雙手反背,兀立於山野間,只不過他是一高逾10多米的巨人。李子園景區石柱、石峰普遍更高大,不如大小石林秀氣,可以說各有千秋。
萬年靈芝景區,亦在環林路的外側,離得就稍遠了些,步行前往要大約20分鐘才能到,是以蘑菇狀石林為主。許多石柱上大下小,形如蘑菇,主要原因是岩石的成分和密度不一,下部岩石比較脆,受重力影響而垮塌,便成為上大下小的蘑菇狀了。這許多“蘑菇”大都有數十、上百層,層與層之間往往還有因溶蝕不同而形成的凸起或凹進,整個石柱上下又因水流和溶蝕作用不同而槽痕遍布,所以,一塊石柱經常是像菜花般的花哨。可以說是美感十足!
世界自然遺產——石林,就是這樣了,美不美,要你親往一觀才知。
-------------------------------------------------------
九鄉,距昆明市區約90公裡,是一個以喀斯特溶洞景觀為主的景點,屬於河流下切侵蝕形成的喀斯特幼年期景觀,而石林已屬於青年期喀斯特景觀,我們熟悉的桂林漓江則屬於喀斯特老年期景觀了。該風景區現已成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游區。
已開發的九鄉風景區分成若干段,按游覽路線依次為:蔭翠峽→驚魂峽→雄獅廳→神女宮→雌雄瀑→神田→林蔭寨→蝙蝠洞。下面請隨我深入地下,看看溶洞內有什麼精彩處。
進了景區大門,就給游人一個驚奇:沿著石階路蜿蜒下行,直入地下深處,周圍樹木婆娑,眼前只有下行的石階路,其它皆不可見。但,耳邊卻有轟隆隆的聲音相伴,起初,不能分辨這聲音的來源,漸漸地,聽出這是水流聲。
5、6分鐘後,下到底部,眼前是一條長長的峽谷,峽谷末端有幾米高的落差,形成瀑布,剛才的轟隆隆聲皆拜該瀑布所賜。峽谷也是一條河流,只不過這河流已深深地切割進大地深處。這條河流是南盤江的支流麥田河,它流淌在富含石灰岩、白雲岩的大地上,經若干萬年的溶蝕、切割後,它深陷進地下,時而奔騰在峽谷中,時而隱藏為地下暗河,造就出現在這個“九鄉風景區”。
蔭翠峽,前述峽谷的名字,寬僅5、6米,游覽它是要借助小船的,等湊夠了10個人,小船就開行了,有四個槳,游客可拿來劃水,水流平緩,小船在峽谷中緩行,兩旁懸崖陡立,怪岩崚嶒,樹蔭遮下來,只感覺身上涼颼颼。峽谷長約1千米,游覽完即可棄船上岸,循著水流前行。
驚魂峽——水流變成了地下暗河,峽谷也就變成了溶洞,溶洞內落差不等,有時合攏為僅可容一人通行的逼仄通道,有時又擴展為一空曠的大廳。水流則時而與棧道並行,時而隱沒於地下。溶洞沿途燃有紅黃藍綠等各色彩燈,各種光影充溢了行進的空間,令人懷疑是否行走在路上。溶洞也就是地下暗河了,洞內只能零零星星見到一些鐘乳石、石筍等,我想可能是因為有暗河的存在,空氣流速過快、溫差太大等原因造成不能形成很多的鐘乳石、石筍等。20分鐘左右可走出溶洞,溶洞的盡頭是一個寬廣得不可思議的大廳——雄獅大廳。
雄獅大廳,因洞口處有一鐘乳凝石酷似一頭栩栩如生的雄獅而得名,是一個由數十萬年前流水衝刷盤旋而形成的規模宏大的地下廳堂,長寬跨徑均達200米以上,面積15000多平方米。更為奇特的是洞頂是一整片巨石,無需支柱作支撐。1999年曾在此舉辦過大型洞穴交響音樂會,為全國旅游界和音樂界一大創舉。
神女宮,離雄獅大廳約30米遠,屬於另一個溶洞了,需要攀爬10多米高才能到,是一處典型的喀斯特地下風光。溶洞寬不過百米,高約30米,卻在人工修成的小徑中達到了峰回路轉、移步換景的效果:洞內以巨大的石筍居多,幾米高的上下幾乎相同粗細的石筍從地下長出,周身顯露出一縷縷流水的痕跡和一圈圈歲月的輪廓;鐘乳石則高高地從洞頂垂下,像極了冬天屋檐下的冰柱;也有上下相對的鐘乳石和石筍長到一起形成石柱的情況,石柱往往是兩頭粗,中間細。把這鐘乳石、石筍、石柱組成的美景比喻成一群亭亭玉立的仙女,用彩燈一渲染,倒也合適。洞內各石景還有人們取的名字:玉鱗瀉波、群仙聚會、龍鳳雙燭、玉柱擎天……,等等。有興趣,可以去琢磨琢磨像不像。
從神女宮出來,到了陽光下,順著峽谷走個幾十米,會看到一座橋——疊虹橋。麥田河還在橋下,水聲嘩嘩,從橋下流過。過了疊虹橋,又要進洞。進洞約幾十米處,可聽到轟隆隆的水聲,提示游人“雌雄瀑”景點到了。
雌雄瀑。麥田河流到此處,被一方巨石一分為二,化作兩股瀑布從30多米高處傾斜而下,左側瀑布一泄到底,顯得更加的有氣勢、有力量,可算作雄瀑;右側瀑布則因中間有岩石探出,阻擋了瀑布的落勢,顯得有點溫婉、柔和,可算作雌瀑。瀑布常見,但在這地下能欣賞到如此壯觀的瀑布可真是難得。
神田。溶洞向前延伸,忽明忽暗的棧道引領著游人前行。遠遠地,可見到前方有一處更加空曠、燈光更加明亮的地方,並且,一層層的“梯田”傾斜著鋪展開來,哦!“神田”到了。所謂的神田用科學術語講就叫“邊石湖群”。邊石:水流過積水池邊緣形成的碳酸鈣沉積,是地下水沿不平坦洞穴底部流動時由於二氧化碳散逸,碳酸鈣沉澱而形成的。邊石的邊為花邊,有的成小壩,邊石內常積水成塘。上述是邊石的科學解釋。此處的神田面積100多平方米,規模宏大,遠遠望去,仿佛人工開鑿的層層梯田,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神田中碧水幽幽,波光閃閃,稱得上是美輪美奐。
再往前行,會有一處特別空曠的空間,被命名為“林蔭寨”,有一個舞台,每天都會有彝族演員表演獨特的少數民族歌舞。順便提一下,表演節目時,演員會邀請游客參與進來,建議您不要接受邀請,不然,3分鐘的參與,會讓您損失幾十元票子,呵呵。
蝙蝠洞,最後一個景點了。蝙蝠洞是一傾斜向上的洞穴,因開發前洞內有數以萬計的蝙蝠棲息而得名,當然,現在蝙蝠不見蹤影了。蝙蝠洞內最值得觀賞的是一片鐘乳石,鐘乳石懸掛在洞頂,遠遠看去,如同石林倒懸,還像懸掛了許多正在風干的牛肉干。鐘乳石密密麻麻,細的像筷子,粗的像水桶,彩燈打上去,光怪陸離。
走出蝙蝠洞,遠離了峽谷、溶洞中的陰涼,毒辣的陽光又撒播在人的身上,炎熱重新回到了身邊,竟有恍如隔世之感。
九鄉游,至此結束。
“喀斯特”景觀,五花八門、多姿多彩,中國大地還有很多,等待著游人來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