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了,那麼長的年年月月,無數次的朝代更迭,讓這座城市充滿了古老的韻味。多年前來過蘇州,出名的景點大多去過,這次小住兩日,主要想感受一下老蘇州的魅力。“先有平山路,再有蘇州城”,因此,我選擇了平山路上的明堂青年旅舍。我住的單人間不大,布置得很是雅致,簡單的中式家具,雪白的床上用品,暗紅色繡花的靠墊,白底藍花的茶具,牆上掛著一幅素淡的荷花圖,增添了幾分文化氣息。衛生間小巧卻實用,最為貼心的是還預備了一個吹風機。
安頓好之後,第一件事,便是買了一份手繪地圖,在床上攤開來,細細研究了半天。這是一份可愛的地圖,古城的大街小巷、名勝古跡、地方名點、特色店鋪,一一繪制出來,方便按圖尋跡。這也是一份內容豐富的地圖,地圖的背面,密密麻麻的小字都是作者對蘇州的感悟,從古典園林到傳統手工藝,從文化遺產到地方特產,包羅萬像,應有盡有。讀完這份地圖,不禁對蘇州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
蘇州,十年前曾經來過,那時青春正好、風華正茂,那時儷影雙雙、笑聲朗朗。拙政園、留園、虎丘、寒山寺、獅子林曾經留下我們的足跡,這次雖然獨自一人,還是想重溫一下拙政園的風采,回憶一下往昔的甜蜜,可惜啊,七十元的門票讓我望而卻步。
第一站是蘇州博物館,說實話,一向覺得博物館幽深灰暗,暗淡的燈光,加上那些年代久遠的文物,真有點兒恐怖的感覺,因此,一般不把這裡作為觀光地。不過,蘇博是個例外,這已經是蘇州必游之地了,主要是因為有貝大師的設計吧。仍是粉牆黛瓦,不過材質卻是新型的,古典與現代奇妙地融合在一起,和周圍的園林相互輝映,一點兒也不覺突兀。我最欣賞的是采光的設計,巧妙的天窗,給館內帶來柔和的光線,讓文物的冷硬變得軟化起來。我不懂文物,因此,那些古老的銅啊玉啊,我是一點兒也看不出好來。地下室的特色展覽倒是吸引了我的視線,全是家居用品,屏風、擺件等,色彩明麗,精致絕綸。蘇博旁是忠王府,徜徉於其間,不能想起一百多年那場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那些太平天國的英雄,宛如劃過天空的彗星,耀眼卻短暫。
網師園是座精巧的私家園林,前廳後園。大廳旁有一小書房,寬大的書案,闊大的書架,讓我羨慕的眼睛發亮。待看到後面正式的書房時,更加嫉妒地不能自已,偌大的空間,有正式的桌椅,有小憩的臥榻,還有揮毫間,撫琴處,更有窗外美景如斯,可解疲勞。別忘了,還有一座雅致的花園可供休閑游玩,唉,人生如此,真是再無遺憾了。在園中休息時碰見了由上海來游玩的兩個老太太,華衣白發,精神矍鑠,我們饒有興趣地聊了一會兒,她們感嘆到,年紀大了,走不了太遠了,只能在上海周邊轉轉。在旅途中遇到這樣的老人我是很尊敬的,希望將來,當年華老去,也能如她們一般豁達。
在門口向看門的大爺問路於滄浪亭,他的回答異常簡潔“左轉,到人民路,再左轉。”難道蘇州人都是這麼頭腦清楚嗎,初到蘇州,打電話問明堂怎麼走,接待員也是用寥寥幾句便講清楚路線,讓人佩服。從網師園到滄浪亭不方便坐車,步行約一點五公裡,經過蘇州最繁華的十全街,櫥窗裡漂亮的衣服常讓我佇足,然後感嘆,這輩子是不可能有穿上的機會了。
滄浪亭的名字聽說過許多年了,好像是初中的課本,毛主席的文章提到過。已經正午,天氣很熱,一步入園中,便有清涼之感。滄浪亭是蘇州最古老的園林,以清幽古樸見長,園內遍植松竹,一邊假山,一邊池水,花窗的樣式變化多端,十分精巧。坐在復廊邊的小亭上,將河上風景納入鏡頭,河對岸也有人支三角架、豎相機,取這邊的景色。真可謂“我站在窗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橋上望我,明月裝飾了我的窗戶,我修飾了別人的夢。”
從滄浪亭到盤門,還得走路,走得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盤門景區分兩塊,瑞光塔以及盤門城樓和吳門橋。瑞光塔就在進門處,塔高七層,鐘鼓樓分列兩旁,四面開闊。過了瑞光塔,眼前一亮,頗大的一泓湖水,四周亭台樓閣點綴,不同於網師園和滄浪亭,疏朗大氣,很有點兒北方園林的感覺。盤門是一座完整的水陸城門,由兩道水關、三道陸門和翁城組合而成,始建於春秋。站在城牆上,聽導游講解著垛孔、射孔、絞關石等,不禁想起了一部電影“墨攻”。吳門橋太不起眼了,我根本就沒想到盤門城樓外的那座橋居然有這麼悠久的歷史,幾乎錯過了。終於搞清楚後,又不辭辛苦地返回去,在橋上站了一會兒。
出了盤門,下一站是山塘街。七裡山塘路,我是從橋頭走過來的,先是尋常人家,然後是熱鬧的市場,附近的居民在買菜、買水果、買剛出爐的點心。至於已開發出來的這一段,沒有什麼特別,不過是老街、店鋪,熙熙攘攘的人流。古戲台上有幾位老年人表演評彈,他們是老年大學的學生。走累了,坐在戲台對面的石凳上休息,也是頗愜意的一件事。來蘇州兩天,一直用小吃裹腹,今天,奢侈一下,去吃一頓蘇幫菜吧。山塘街上有一家松鶴樓,菜價昂貴不說,服務員見我一個人,就冷冷淡淡、愛理不理的,實在讓人不爽,我只好放棄,吃了生煎饅頭當晚飯,盡管不大合口味,也比受氣好吧。
清晨,穿過古老的小巷,找一家老面館,吃一碗頭湯面。我要了一碗素什錦面,面勁湯濃菜香,美好的早晨就從這裡開始。然後,爬上九層的北寺塔,俯瞰蘇州古城,站在塔頂上,風吹起衣襟,檐角的梵鈴發出清脆的響聲。北寺塔後有一梅圃,假山聳立,流水環繞,松梅傲立,幽深古茂。千年的古塔前,幾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在晨練,清澈的放生池邊,一個幼小的孩童觀看著水中的游魚。
離北寺塔不遠,是絲綢博物館。我是今天的第一位游客,而且,在參觀的大半個小時裡,是唯一的一個。觀看了展館,增長了許多見識,絲綢的歷史居然能追溯到原始社會,有六千年歷程,唐朝的絲綢制品已經色彩華麗、圖案復雜,同現在的差不多。織機是這麼個龐大復雜的家伙,工作人員在演示,兩個人要做好幾個手部動作,才能織上一行。最後,在織錦苑中給爸爸和老公各買了件絲綢襯衫,出來一個星期了,有點兒想念他們。
回到平江路時,下起了蒙蒙細雨,在絲絲的涼意中,拜訪了評彈博物館和昆曲博物館。運氣很好,昆曲博物館晚上有演出,這會兒,有演員在排練。不算年輕的女子,也不算漂亮,僅隨隨便便套了件戲服,然而唱腔宛轉,身段婀娜,舉手投足間,張馳有道,一雙明目,顧盼神飛,輕易間便吸引了注意力。說實話,我是一句詞都聽不懂的,然而,從她忽悲忽喜、忽怨忽泣的表情中,我猜測這是《牡丹亭》,果然,丫鬟春香的出場證實了我的猜想,這應該就是著名的杜麗娘游園一段,真是好聽。聽一場評彈僅需四元,還送茶一杯,而一場昆曲也不過十元,同動輒數百元的歌星演唱會相比,實在太便宜了,不僅感嘆於傳統文化的沒落。評彈博物館門前貼著通知,即日起夜場不演了,難道蘇州評彈就要淪落為園林的點綴,或是茶余飯後的消遣。
在平江路上的老品芳吃午飯,點了三樣點心,酒釀圓子略甜了些,粢米團外形可愛,味道卻平平。蟹黃湯非常好吃,湯鮮肉鮮,價格也貴,小小的三個,便是十元錢。出得門來,看到門邊的標識,原來這也是一家百年老店了。蘇州,真是個太有歷史的城市,隨時都可以讓你發思古之幽情。
離開蘇州,是個細雨霏霏的午後。撐一把傘,緩緩走過古老的大街小巷,雖然已過了丁香的年紀,但偶爾假裝一下還是允許的吧。蘇州,我想我還會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