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11日,在新加坡小住幾日,一方面給自己放個假,緩解一下長期緊張的神經,另一方面陪妻子出國玩玩,平日也難得陪她。
小小的新加坡面積只有不足700平方公裡,人口幾百萬,半個天津市的水平,雖然國家不大但也算特點鮮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
幾天之中給我印像最深的是他的多元文化,華人、印度人、馬來人、歐洲人,多民族、多種族共生。他的多元不僅僅是居住層面的混雜,更是文化層面的獨立與交融。每個族群既保留著自己的文化特點與生活習慣,同時不同族群間又相互影響互相尊重。在國內北京、上海,即便是天津也有很多外國人聚集的區域,但新加坡的情況是這些所不能比擬的,小小的國土上各個族群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交流,其樂融融。
社會和諧是另一個給我留下深刻印像的地方,這種和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族群間的和諧,一是社會風氣的和諧。族群間的和諧得益於多元社會的共同生活,地鐵中經常會見到這樣的場景:黑皮膚的印度小孩與白人小孩挽著臂膀有說有笑一起上學,在這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是很難有種族差別的意識的,更不用說歧視。至於社會的和諧則充分地體現了當地社會的文明程度,整個國家秩序井然,從交通到購物到吃飯,我們平時即深刻認識又很難做到的“小事”他們都做的很好:行人從不穿越馬路、汽車自覺給行人讓路、吃飯購物自覺排隊、地鐵裡主動讓座。秩序的背後更有良好的心態,我在路邊看到這樣一幕:一個衣著運動入時的華人青年騎單車掛到一位衣衫襤褸的印度建築工人,華人青年毫無歧視傲慢主動致歉,印度工人也微笑著表示友好,雖然有種族區別,雖然貧富懸殊顯而易見,但人與人之間能感受到平等與真誠。對比國內城市市民對民工的歧視、社會底層人民的仇富心態,我們的社會真的還要不斷努力讓自己足夠文明!
宗教的發達是留給我的第三個深刻印像。佛寺、清真寺、印度教寺廟、以及教堂不僅比比皆是,而且均免票可進,不僅如此,他們的宗教道場可不是旅游景點,所有宗教場所均有各類宗教活動,這也是新家坡多元文化的集中體現吧。
至於新加坡的綠化與干淨早已廣為流傳,本人此行不過親身體驗一下罷了。
不過任何地方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新加坡這個國度也有他自己的問題。雖然表面上族群和諧,但背後本質上的不平等還是很深刻的。大街上牽著名種犬帶著三五個孩子曬太陽的也全為白人,不論是沙灘、酒吧、商廈,所有高檔消費場所均是白人的天堂,當然華人也不再少數,當相比之下則鮮有印度人,而門童、建築工人、環衛人員則以印度人、馬來人、華人居多,我沒見到一個白人。這些現像的背後是經濟的不平等、受教育機會的不平等乃至就業機會的不平等,好在良好的社會風氣極大地弱化了這種不平等。另一個問題是生活的艱難,不要以為發達國家一定生活富足,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我們以為出色但實際並不完善的醫療保證也讓很多社會底層居民倍感壓力,我曾遇到一位70歲的出租司機,他說在新加坡生活,如果他不工作生活很難想像,後來我發現白發蒼蒼的出租司機、門童比比皆是。
不論怎樣,新加坡是個和諧美好的國家,希望我們的祖國可以多學習他的長處,希望國人有朝一日能過上那樣的和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