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路上,感受在心中
——福建永定土樓游記
來源:票價搜索網
一番准備之後,終於和同伴一起踏上了離開城市的路途,雖然我們的目標並不是聲名顯赫的名山大川,只是稍有名氣的民俗農居,但正是這樣的地方才對我們有著強烈的吸引。因為在我的概念裡,旅游應該和擁擠的道路、喧囂的場景、匆忙的趕場、焦躁的情緒相分離,而應該是放松的,自我的,隨意的。於是,我和同伴放棄了熱點景區,選擇了福建的永定土樓。
5月2日中午,我們坐上從杭州去往廈門的K197次火車。一路上,火車走走停停,我就在窗邊的折疊凳和床鋪之間來來回回,要麼看著窗外的農田發呆,要麼躺在床鋪上發呆,當然,少不了聽聽音樂,吃吃零食,偶而和同一車廂的夫婦聊個天,和他們的孩子逗個樂,發現自己善於消磨時間的特長在火車上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但內心還是想著快點結束火車上的無聊時光,早點來到土樓。
不覺中,天色漸晚。睡過一夜,第二天7點多就到了漳平,出了車站,馬上就和同路的旅伴上了前往龍岩的出租,因為火車實在讓我們受夠了等待的滋味。
1個多小時後,我們到了龍岩車站,琢磨著是坐中巴還是打的前往永定。其實來往於龍岩和永定之間的中巴車次挺多,但需要2個多小時的車程。對於狠不得自己能飛的我們而言,再次選擇的士。當然,砍價必不可少。四周問了一圈,結果是,托黃金周的福,統一價180元一車。我們堅決還價,毫不松口,最終120元成交。一個半小時後,我們到了永定,前往南溪的土樓群。
到的第一家土樓叫振福樓。據介紹,這個樓建於1913年,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共有3個廳堂,96個房間。反正給我的感覺是個大塊頭的土樓,土樓外還有一段類似圍牆的殘留建築體,由此推測原來的振福樓應該更大。進入樓內,才發現這裡已經被作為土樓歷史博物館了,裡面不少房間內陳列著反映當地歷史和民俗的一些生產生活器具和文字資料,以及從這裡走出去的社會名人等介紹。稍作停留,我就上了樓,覺得從這裡看土樓內部的全貌才更有意思。
應該說,作為到永定看到的第一個土樓,振福樓給我的印像還不錯。比較吸引我的,一是屋頂橫梁上彩色的“壽字”立瓦,從質地上看,應該是一般的青瓦,不是琉璃瓦,但卻被上了顏色。立瓦在老房子上是常見的,而五顏六色的立瓦倒是頭一次看到,覺得比較新鮮。二是瓦片周邊濃綠的青苔,黑瓦綠苔,低調沉郁的歷史感讓我印像頗深。三是密布於外牆體的條條細紋,如同老人臉上的皺紋,自然,樸素,滄桑,真實。在我的概念裡,真正的民居建築就應該是這樣,不招搖,不張揚,低調務實,卻在不經意間流露出獨特的個性和韻味。
出了振福樓,我們直接走出了景點區,再看看旅游指導圖,才發現差點錯過了旁邊的一個袖珍土樓--環昌樓,於是馬上回頭尋去。來到相對冷清的環昌樓。這個樓的確很小,而且不同於振福樓的是,還是一個住著人家的真正“民居”,裡面基本沒有太多的整修,因此相對而言,比較破落。但給我的感覺,這裡雖然看上去的風景差了點,過於簡樸和零亂,但有著生活的氣息,有著些許親切的感覺。短暫停留後,我們繼續前往下一個土樓---那裡可能就是我們今天的落腳點。
從環昌樓出來後,我們就步行前往衍香樓。這時才發覺在城市裡呆的時間長了,連走路都成為一項鍛煉,心裡再次暗暗下決心:回去以後一定要多運動,多鍛煉,還要控制飲食。雖然一邊聽著音樂,一邊留意著路邊的山景和散落其間的土樓作輕松狀,但還是被同伴看出喘粗氣了。大家在相互刺激和說笑中繼續前行,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行走,終於來到了衍香樓。
同樣是比較大型的圓形土樓,不同於振福樓的是,衍香樓並沒有被作為純粹介紹民居風俗的“樣板房”,而是有著住家的真正民居,而且是可以留客過夜的土樓。這一點讓我很是滿意,哈哈!來這裡,為的就是看當地民居,體驗當地生活,放松自我身心。到了土樓卻不在裡面住上一夜,肯定是一大遺憾!
據介紹,“衍香樓”建於1880年。樓名的含義是“繁衍子孫昌盛發達,書香門第世代流傳”。樓外大門的橫梁上寫著“大夫第”三個字,門兩旁對聯:“積德多蕃衍,藏書發古香”,橫披“詩禮傳家”。一看就知道是一書香門第,古代的知識分子家族。據說創始人是個叫蘇谷春的人,其後裔十三個孫輩中有五個秀才、一個舉人供職於福州等地。如今,家族已有五六百人,其中四百多人僑居東南亞等地。看來,這個家族不但人丁興旺,而且歷代所出能人不少,在當地也算的上名門望族了。樓裡面有一些介紹性的文字和圖片資料,有興趣的話可以仔細看一下,了解一下土樓中曾經發生的故事。
來到衍香樓已經是下午近兩點了,我們幾個人都餓的差不多了,趕緊叫主人做飯。簡單的菜飯吃得很香,邊說邊笑的很是愜意。主人家養的狗也跟我們一起共進午餐,不過當然不是在一張桌上……
用過午餐,稍事休息,就繼續前行,下一站:環極樓。在路上,原本陰郁的天開始下起了小雨,也讓一直趕路的我們感到一點涼爽。2點50分,我們來到了環極樓。雨也越下越大。我們正好到樓裡躲雨。走的有點累,看的也有點累了,畢竟,接連看了幾個土樓,沿途也隨機看了幾個,雖然各有特色,但還是感覺大同小異,審美的雙眼和走路的雙腳都開始疲勞了。
碰巧的是,與其他土樓相比,建於1693年的環極樓還是有著自己的特色:中空設計和環壁回音。我們前面走過的幾個土樓,樓的內部中心都是祠堂之類的建築,也就是說,天井不是空的。而環極樓的天井沒有任何建築,空空如也,感覺非常通氣。這一設計也引出了環極樓的另一特點:據說在樓內的中心點上,用力跺腳或放聲呼喚、歌唱,可以聽到十分明顯的回聲。只是當時下著大雨,人又有點疲憊,所以沒有走到中間一邊淋雨一邊吼嗓子來驗證一下。
據說環極樓還有一大特點:抗震性能特強。據縣志記載,1918年2月13日永定發生7級大地震,樓頂的磚瓦幾乎全被震落了,環極樓正門上方第三、四層厚牆被震裂,裂口近20釐米,長近3米多寬。可是地震過後,由於圓樓的向心力和架構的牽引作用,裂縫竟奇跡般地慢慢合攏,僅留下一條細長的裂痕,而整個樓體安然無恙。對於這個特點,我們實在無法考證。只能瞻仰一下牆體的裂縫,表示一下敬畏。
等到雨停了,我們繼續前行。下午4點,我們終於走到了觀景台。所謂觀景台,其實就是山上一個小平台,往下看去,可以看到幾個土樓群落,可惜當時又下起了雨,匆忙拍了幾張照片就往回走了。冒雨從觀景台下來,實在有點疲倦了,在路上攔了輛摩的,一路飛馳來到衍香樓,打算就在這裡落腳過夜了。
一進樓,我們就訂好房間,放下背包,點菜吃飯。走了一下午的路,實在是又餓又乏,晚飯自然要好好地享受一下:很扎實的四菜一湯,包括一只土雞。邊吃邊聊的時候,中午那只來蹭吃的母狗見我們吃飯又進來了,這回後面還跟了只公狗,看來是一家子。可能是正在奶小狗的關系,這母狗的胃口特好,而且很是霸道,一有雞骨頭扔下來就搶著吃。而那公狗好像無動於衷,哪怕骨頭就扔到跟前也不吃,只是讓母狗先吃飽了。後來,它干脆跑到另一邊,乖乖地趴在那裡。可不要以為公狗不餓不吃啊,當母狗吃的差不多了,我們實在有點看不過去了,扔了塊大的骨頭把它引出門外去,趕緊把另一塊扔給了公狗,這回它倒是毫不客氣地大嚼起來,顯然是忍了好久,真是只好狗啊!想想真有點感動,平時人們還常用“禽獸”之類的詞語罵人,看來要再考慮一下這個用詞了。就狗狗這份實實在在的情義,有多少男人能夠做到呢!再次堅定地認為:情感並非只有人類獨有,其他生物也有自己的情感和表達方式。
吃飽喝足,洗漱完畢,回到房間,躺在床上聽聽音樂,好好休息,一會就睡著了。第二天一早起來,簡單收拾下就告別永定土樓,繼續上路了。

(振福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