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一日游後感(非攻略指南)

作者: colomb

導讀感謝祖國! 終於去了次世博會,見識了“世界文明”。 從大到城市、小到園區看這次展會的面貌,都可以用一個經典的比喻來形容——奶酪:從遠處看無比誘人,但如果走近了則到處都看到了窟窿。 園區內,各類信息的不暢,隨處可見的秩序不整,辛苦到橫眉怒目但是有些透支的JC和兵哥,和各大景點眾生相並無二致的游客和工作人員——比如長凳上脫鞋撫摸貴足、比如不 ...

感謝祖國!

終於去了次世博會,見識了“世界文明”。

從大到城市、小到園區看這次展會的面貌,都可以用一個經典的比喻來形容——奶酪:從遠處看無比誘人,但如果走近了則到處都看到了窟窿。

園區內,各類信息的不暢,隨處可見的秩序不整,辛苦到橫眉怒目但是有些透支的JC和兵哥,和各大景點眾生相並無二致的游客和工作人員——比如長凳上脫鞋撫摸貴足、比如不在指定吸煙區域吞雲吐霧、比如隨處丟棄垃圾、比如插隊——正表現了我國的素質————當然,這是舉全國之力拼命投入人財物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准,同胞們(對同胞們)不要有更高的期望。

會本身,恰是極高水准的旅游博覽會。看了中小約50個場館(大的需要排隊的一個沒看),其中過半是聲光電或者照片視頻的展示,平均一館耗時可控制在5分鐘內;一小部分有現場表演或者展館設計布置非常精彩,值得細細觀賞(特別表揚智利和印度尼西亞二個館)。至於“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在絕大多數場館內都沒有看到其得以體現。想想也簡單,這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都是原野,過半的人沒生活在城市中。哪怕是盧森堡這樣的歐洲城市化的國家,展出的精彩景像中有一個小男孩在森林中越野騎行一輛小山地車(沒有道路),讓我萬分羨慕那些孩子們成長的自然環境。我們的孩子們呢?或許“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就是偽命題,讓全世界國家來附和證明這個偽問題,太難為國際友人們了。

離開園區,跳出世博本身,有二點感觸很深。

其一,展會再次證明了我國宣傳力量的舉世無匹。能把“就他媽這麼個玩意兒”(借用侯寶林先生相聲《買佛龕》的經典語)忽悠到這種規模,這種能力和境界不是任何其他國家能企及的,馬老相聲裡的上嘴唇頂天下嘴唇貼地也不過如此。終於知道中國為啥一直落後——原來鬧運、世勃會就是咱們老百姓的百年(被)夢想——一個大國的百年夢就是這些玩意兒,全把精力花了干這些,那多耽誤發展啊。這會兒夢想全成真了,相信明天領導們還會給咱新的百年夢想的——新夢想,會有的。

其二,展會證明了我國人力資源的雄厚。各館配備的工作人員無數,維持治安的警察兵哥無數,園內青春志願者無數(據新聞報道,兩周一換班,一班6000人;園區外圍甚至有7000人),大街上巡街、駐扎公交車站的志願者無數,更有平均每天近20W的游客。如果沒有展會,那些工作人員和志願者或許能通過其他渠道為自己創造財富、然後去消費為國家創造GDP。游客們呢?以平均每人參觀排隊至少2小時計,每天最保守估計就是40萬小時的時間用在排隊上。咱中國盛世,不差時間,不差人!

為了“不出國門,看遍世界”,花了國庫成百上千億。很想知道,和幾十上百個國家地區簽下個人旅游互免簽證協議,讓老百姓只要有護照想看哪國看哪國,是不是“不可能(不能)完成的任務”?或者這壓根兒就不能被屬於咱老百姓的夢想?

--

補記,文章發出後,看到了《南都周刊》一篇文章《石庫門,一個遠去的背影》中阮儀三的話。我相信,阮先生對城市的理解和愛,不亞於我們任何一個城市人。

原文摘錄如下:“要我說,城市讓生活更糟糕。沒有城市,哪來污染?哪來交通問題?哪來住房問題?不過世博會的英文口號不錯,‘Better city,better life’,只有城市好了,生活才會美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說道。

原文地址:http://www.nbweekly.com/Print/Article/10304_0.shtml

阮儀三先生簡介:

阮儀三(1934年11月21日-),中國著名的古城鎮的規劃保護專家。

阮儀三原籍江蘇揚州,是清代著名經學家、教育家阮元的後代。1934年11月21日,阮儀三生於江蘇省蘇州市,1951年至1956年在海軍服役。1956年考入同濟大學,1961年畢業留校。上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自1980年開始,以致力於中國古城鎮的規劃保護而著名,平遙、周莊、麗江等眾多古城鎮都是由於他的努力才得以保存下來,留下了“刀下留城救平遙”和“以死保周莊”等故事。平遙和麗江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摘自維基百科)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