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日照——青島
早晨一覺醒來,已將近9:00。走出賓館,迎面便是一個海灣。只是天郁郁的,於是海也有點灰灰的。海風拂面而來,到有一些咋暖還寒的涼意。
在賓館裡用過早飯,集合起了同伴,10:20離開賓館。
看著油箱漸空,找了個油站,加了280元的油,重新上路。
從地圖上查了,日照到青島不過二百公裡左右的路程,於是也不著急,便沿著海濱的馬路開車,一路觀光。
對於這類海濱小城,我是比較偏愛的,就像從前去過的像山、沈家門、煙台……清清幽幽的,生活節奏很是緩慢,空氣裡那種揮不去的魚蝦的氣味,總讓人有大快朵頤的念頭。
有時想想,生命總是那麼一遭,快和慢,走到最後不過是一樣的終點,倒不如清清閑閑的度過。
不過,既然目標是青島,那麼終於還是要上路。在10:55時駛入同三,啟程上青島,這個時候,路碼表指向了630km。
沿路和同伴聊起了山東至今有齊魯之分,齊人覺得路人愚鈍,魯人又說齊人狡猾,仔細想想,中國人其實直到今天還是滿講究門第氏族的,譬如齊魯之分,在我們外人總覺二位一體,只說山東大漢,不意他們自己還是較真。
不過一直以來我總覺得在戰國的時候,華夏文化當時可說秦齊魯三足鼎立,秦文化成熟較快,齊文化商業濃重,楚文化充斥巫靈,一時風雲際會,只是歷史選擇了秦一統天下,否則,今日我華夏兩千年的歷史和發展當是完全不同。如果齊文化占了上風,只怕今天我們的文明會和西方的希腊文明有所相似(而這同屬海洋型的商業文明,不過這類文明對集權有種天生的抵觸)。只是歷史不能假設,以上只是痴人說夢罷了。
只不知道日照和青島是不是都屬於舊日的齊地(我覺得可能比較大),不過兩處確實很近,只12:40左右,約750km(累計數)便到了青島流亭機場出口,付費55元。
12:50,出高速,15元,時路程合計近800km。
酒店我們是定在八大關,老式的花園洋房總讓人浮想聯翩。不過這一切暫時都是顧不上的,畢竟,人是鐵,飯是鋼,何況一幫酒囊飯袋出行,美食才是頭等大事。問明了雲霄路小吃街,叫了車便直奔而去。青島的旅游地圖做得極好(在我看來只有杭州可比),於是依著地圖找到了一家魯菜館,風卷殘雲後,意未盡,胃已漲,於是只能作罷。
青島我去過一次,卻弄不清哪裡好玩,只是覺得穿梭於八大關之中,發發呆,歇歇腳,看看一不留神便會成為大明星的美女養養眼,生活及其愜意。
我一直認為,青島和廈門很是相似,一般的浮生舊夢,一般的花團錦簇,更是一般的陽光沙灘、海風海浪。尤其是八大關更是像極了鼓浪嶼,在八大關的老別墅中穿行,時光一時恍惚,我想起了那一年也是六月,我曾與人在鼓浪嶼的舊洋房中穿梭。只不過光陰流逝,斯人不在,往事堪不堪都終於成了往事。
發呆,還是發呆實在一些。
玩得累了,賓館就在隔壁,回屋休整一番,靜待夜晚來臨。須知當夜是歐洲杯的開幕式,於是到了夜深,便歸於鬧市中覓得一家酒吧,叫好了啤酒,一幫人在這個異鄉的夜裡,看著更遠異鄉的一場足球。
夜總是愈發的黑了。
第三天青島——連雲港
不上班的日子,就是舒服。睡到了9:30左右自然醒,考慮到第二天回去路途遙遠,決定當日離開青島,開始回程。當然,青島還沒玩夠,思考下來,決定去嶗山。
泰山高,不及東海澇。很久以前,就知道這句諺語,何況還有茅山道士的故事,嶗山總是名聲在外。
10:30酒店出發,一路找去,用了一個小時左右,走了大約35km左右,就到嶗山腳下。
還沒到嶗山的一路上,到處是尋上了的當地人願意做導游。由於這幾年在國內吃多了這種莫名其妙的虧,也不敢輕易搭訕,到了入口的地方,又有一個掛著牌子的女導游湊上來,看著還挺正宗的,談好了價錢,便邀了一道上山。
上的車後,方才明白嶗山原來有三條游覽路線,似我們這般當日要走,而且來的又晚,最多只能走一條。原來想走號稱“北九水”的中線,看一下自然景觀,後來聽導游說,最近多旱,只怕走了中線反而大失所望。於是聽了她的建議,走南線的人文景觀。先去太清宮,時間有多,再走北線的華嚴寺。
一路開車上山,千回百轉再千轉百回,我從沒看過這麼長距離的盤山路,於是打起了十二分精神,也不敢看景,旁邊的兄弟坐的估計有些害怕,卻又苦於無處停車換人,也是不敢探看景色,看來當真辜負了這大好河山。
路過太清灣的時候停好了車,駐足玩了很一會。我還是蠻喜歡這種海天一色的風景。比後來的太清宮和華嚴寺印像來的更深。
一圈下來一共走了45km左右,15:30左右,我們離開嶗山。
時間已經不早,玩的時候倒也不覺肚子飢餓,只是一旦上路,肚子自然也就叫了起來。於是決定在青島再留下點美好的回憶,聽說青島韓國人很多,韓國料理甚好,於是在香港東路靠近高速的口子地方,找了家叫做東家韓國料理店吃飯。
下午的時候,卻不意這店裡竟還有兩桌韓國人在吃飯,想來自然不差。果然,點菜上來,價格比上海便宜,而且不似上海需要自己燒烤,全是烤好了上來的,愈發遂了我這懶人的心願。特別推薦一下生拌鮑魚,上海沒有吃過,新鮮的鮑魚片薄薄脆脆的,味道也很是爽口,要在嘴裡,頗有嚼勁,很是不錯。
飽餐之後,時間上已是將近黃昏的16:30,雖然因為臨近夏日,還不能夠看到殘陽如血,卻是在不能延遲的了。
別過了,青島,這個閑著又忙著的海邊城市。看了下路碼表,900km左右上了高架。開始回程。
上車之後,我竟沉沉睡去,醒來的時候,已經出了青島、黃島一線。只是不知為何,gps竟指向京滬高速方向,駕駛員因少了人指路,竟也糊塗走去。好在睡醒後我便精神百倍,想起了早晨研究的地圖,估摸著已是走錯了方向。呵呵,及時提出,挽救了朋友的失足,也為環保事業做出了些許貢獻。終於明白拉力賽時候一個好的導航員往往要比一個好的駕駛員更有必要。
一路趕去,晚上9:00左右,終於到了我們的第三站——連雲港,路程累計約1250km。
唯一的遺憾,訂酒店時候沒有注意,竟沒有定在市中心,一口氣訂到了港區新城,於是只能到所謂的海鮮一條街吃飯,不過比起日照和青島的海鮮,卻是差了遠了。
第四天連雲港——上海
在我們的生命中,要經過很多的人和事,就譬如沿途的風景。然而,真正能陪伴我們走完生命的卻只有很少,大部分的,都是走過了、路過了,甚至於錯過了,一個轉身,就再也沒了重逢的交點。
而我們這次去連雲港,於我,可能就是這麼一次錯過。
由於選擇的賓館在連雲港的港口區,於是,我們沒有到市中心區,也沒有去名聞遐邇的溫泉水晶區:東海區。而對於這個城市,我估摸著不大會有在去的可能,也沒有再去的衝動。於是,它給我的影響也許就永遠定格在那個挺現代的、卻又有點亂哄哄的一個城市上面。
11:20的時候,我們離開了賓館,根據地圖,我們沒有選擇著名的花果山,而是選擇了雲台山的漁灣景區,理由很簡單:順路。
從地圖來看,連雲港的景區主要就在兩座雲台山,分別為前雲台和後雲台,兩座山基本是連在一處的,因此,我們出發只一會就到了漁灣。
說是漁灣,其實也只是雲台山一部分。據說,山上有一汪潭水終年不枯,直通龍宮,想來,當年孫大聖或許就是從這裡潛了去龍宮借來了定海神針。
山色倒也蒼翠,由於還沒到酷暑,山裡人也不是很多,倒是添了幽靜。拾階而上,沿途偶爾飛瀑奔下,聽著水聲,在密林中穿行,倒也有了幾分野趣。不過聽當地人說,這段時間少雨,否則這瀑布也是極有氣勢的。我見過黃果樹瀑布,在暴雨中登上廬山的秀峰,也在川藏線帕隆藏布江谷底見過飛奔而下的瀑布,聽他們認真說起這極有氣勢的大瀑布倒也一時神往了起來。
於是幾個人在山上盤桓了一番,信步下山,已是14:00左右。
歸去,再怎樣的出游總有歸去的時候,而現在,就是我們踏上歸程的時候。
而歸程總是意興索然的,這一路上,大家基本都不願意說話,不知道是累的,還是沒了興致。
於是開得極快,路也順利,中間只停了兩次,駕駛員換了個班,一直到蘇通大橋開始車子漸多了起來,算了一下路程,連帶休息平均時速經將近140km/h。
到上海的時候不過18:00,算了一下路程,從連雲港出發約是540km。
進了上海,就開的慢了下來,一個小時左右約19:00的時候到莘莊,全程1860km。。
最後忍不住贊一下景程,全程我們加了3次油,一共800元,攤薄下來大約100元油(93#)可以開230km,要知道,這可是2.0的自排啊,何況,通用的車一向油耗高是名聲在外的。
可見,凡事總是傳言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