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無數次想到桂林,但正如那首歌唱的,一直也未能成行。在網絡看了許多驢友的游記,心境變了許多,只想游玩於真山真水之間,所以和william相約,便定好了這個金秋周末的旅游計劃。周五晚的火車,隆隆地奔行於湘西南,窗外一片漆黑,只是從站牌知道已過了郴州、衡陽、永州。清晨,下著淅淅的小雨,外面景色清晰起來,我知道已到了桂北,我感覺到大地的濕潤,恬靜而可愛。心也漸漸激動,這正是我向往了多少次的夢境啊。
出了車站,便直奔像鼻山。計劃中沒有在桂林停留太久,只因名氣太大,就在門口照了張到此一游,哈哈,俗人一個。
揚堤,是我們的第二站,中巴在國道路口停下,細雨下坐了出租小貨車在山道上顛行了20多分鐘,突然拐了一個大彎後,陽朔的山,漓江的水,便真真切切地蹦到我們眼前。
天地之間,極目遠望,碧江向著遠方緩緩流動,青山或濃或淡相伴兩岸,煙雨迷矇間,山下點綴著翠綠的竹、金黃的稻。朵朵浮雲也來助興,飄眇在山頂,或在山腰,真是“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好一幅山水田園畫巻。
青山、白雲、碧水,我置身其中,只想行走於其間。
暴走於漓江畫廊
上午11時,在楊堤村碼頭乘竹排過渡對岸,這時發生點小小意外,william不知是因為太激動一腳踏空,險些摔進水裡,所幸無事。
過到對岸,上了幾級台階,江水已被密密的竹林遮掩,只有岸邊無盡的田園風光,正心曠神怡之際,忽然拐彎處竄出兩人來,一前一後將我們夾住,問我們要不要坐他們的竹排,心裡好一陣緊張,忙忙地說有勞了,不用了。急向反方向走去,不遠遇著一村婦,問路,她帶著我們向江邊走去。
在滿是鵝卵石的岸邊行走,又遇著一老船工,干干瘦瘦的,還帶了頂小帽,力邀我們坐他的竹排,想想真怕他纏,就上了他的竹排。
從“鯉魚壁”到“萍果山”,在竹排上漂流大概有半個小時,近看黛綠的群峰,遠望淡墨的山巒,朵朵絮雲在漂浮,若不是一艘接一艘的游輪從江面經過,若不是游輪上的游客看見我們逍遙坐在竹排上和我們打招呼,真是以為天地間只有我們,在這宛若仙境的地方。
老船工靠岸了,說他到家了。我們也極想徒步江邊,於是給了他5元(本來說好4元,但我們覺得這趟漂流很值,就沒有計較太多)。
這段路程最是步履輕快,穿行於田疇、村莊、河堤、岸灘間,粗大的鳳尾竹,金黃的水稻,滿是鵝卵石的江畔,還有青草茵茵的河汀,都一一經過。有時路上會遇見買茶葉蛋、沙田柚的當地村民,都極友善,還很健談。
到了“九馬畫山”,william忙著找山峰看能數出幾匹馬,我也跟著瞎數。回來後才知這些馬兒是在一座山的石壁上,都怪功課沒准備好,錯過了這次機會。
從畫山渡口過了對岸,已是下午二點半左右,至此走了大半的路程。
在漓江東岸,都是沿著河堤行走,映入眼簾的,是清綠的江水、突兀的群山,還有回航的游輪、嬉戲的村童、靜坐的老者、寫生的畫家。
下午4點,雙腿已經有了點沉重的感覺。遠遠望去,前方似有村鎮的輪廓,心中大喜,以為很快便可到興坪。越走越近時,原來只是返程的游輪,因為逆江而上,速度極緩,且在漓江的一個拐彎處,有八九艘之多,所以產生的幻像。
河堤已到了盡頭,轉上山道,問了路過的人,才知興坪已不遠了。回頭望望,竟是一處極佳的風景:彎彎的河流岸邊,聳立著一座雄偉的山(相對而言),遠處盡是山的淡影。最艷的是這山下的灘塗,都是絳紅的石塊,和周遭景物和諧共融,真是“後面有幸福在窺望”,此情此景,只是不願離開。
欣賞了好一會,才繼續前行,這一段山道已無法看見江流。轉過朝板山後,沒多久便到了興坪鎮,好古老的小鎮:不算寬闊的筆直道路,路邊是已有些歲月的房屋,一幢接一幢,都是兩層高,木格的窗戶、兩扇開的木門,高高的門坎,屋內幽暗,是些簡樸的陳設。記憶中,像極了重慶山溝裡的古鎮風格。
在鎮上一家米粉館要了一碗桂林米粉,大概是餓極累極的緣故,只覺比早上在桂林吃的好味百倍,連湯汁也一飲而盡。
上了中巴,william一坐下便東倒西歪的睡著了,真羨慕這小子何時何地都能睡著。我也迷迷糊糊的打盹。車行了一個小時,六點,到了繁華的陽朔。
狂騎於陽朔鄉野
天已暗了下來,街道兩旁是些雜亂的建築,但很熱鬧,飯店、旅館、時裝店、網吧、大排檔、還有菜市場,我問自己,這就是西街嗎?
匆匆比較了幾家旅店之後,又回到了第一家(平安客棧)住下,所以什麼事物都是最初的感覺最好。
這家小店極精致,門面不大,從進入小堂(不能稱為大堂)就能感受到濃濃的中國鄉土氣息,烏黑的八仙桌,同樣顏色的太師椅,雕花的屏風、木門、木窗,還有那部放映機(細細看拷貝膠片,有圖像在上面,不知是什麼電影),可見掌櫃的花了好些心思布置他的門面。
放下行囊,舒舒服服洗了個熱水澡,只想躺在床上不動了,右腿酸軟無力,走兩步路都痛。但還要解決溫飽問題,只好抖擻精神,又走到熙熙攘攘的大街上。
順著人流,向另一條街走去。哦,這才是西街:鋪著條石的街道,走著左顧右望的游人。洋溢著異國風味的酒吧、啡廳,坐著悠閑的旅人。擺滿民族工藝的小店,擁簇著好奇的洋人。感覺著這是個好安逸的所在。
肚子也暫且不理會它了,找了家酒吧要了支啤酒就在當眼處坐下,我和william都不說話,只是品品清苦的酒,看看人來人往,浮世百態。在煩囂都市生活的人們,多需要這樣閑適的氛圍,讓腦海一片空白,不去思考,不去行動。
一支啤酒下肚,才懶懶的晃悠在這“洋人街”上,右腿越來越酸軟,只好坐上三輪車找了家大排檔,點了桂林美食“啤酒魚”,感覺一般,但價格不菲。
回到房間,倒頭便沉沉睡去。
早晨8點,便被鬧鐘弄醒了,一場好覺,又恢復了精力,連右腿也不酸了。
今天計劃騎車游陽朔鄉村。在租車處挑了部山地車,韓國貨,12極變速,還有前避震,中避震,一天只需7元。
向著月亮山方向騎去,沿途盡是絡繹不絕的驢友。經過了蝴蝶谷、鑒山寺、大榕樹、水岩,便到了月亮山,這座山和其他山不同,山頂是拱形,中間是空的,遠遠望去,便如月亮倒懸一般。山不高,一會便爬了上去。這裡是攀岩勝地,不大的一座山,有15條難度系數不同的路線,許多國內外攀岩高手都來攀過,並以此為榮。我們也找了個最易的,裝模作樣攀了幾級,留下了幾張猴子般的照片。
這時有幾個洋人和本地人來攀岩,我們便在一旁觀看,鬼佬身手很敏捷,三爬兩跳便上去了,我想他此時必定很爽,巍巍群山在他腳下,無限風光在他眼前。
下了山,岔路立了一塊木牌――“陽朔鄉村騎車游”,我們不加考慮便進去了,從此充滿野趣而又艱辛的旅程開始了。
泥濘的田間小道間,清麗恬靜的風光小景隨處可見,滿眼只見金黃的稻禾,墨綠的群山。山腳下農舍點綴其間,迷漫在白霧中,不知道是裊裊的炊煙,還是天上的白雲。一泓泓清水繞著田野而過,一叢叢翠竹隨風搖曵。還有,還有……農人在勞作,鴨子在撲騰,耕牛在慢條斯理地飲水。
還有淳樸的民風,沒有人兜售他們土產,沒有人收我們過路錢(漓江沿岸經常有當地村民收過橋費),小孩子跟在我們車後追逐,似乎只想分享我們的快樂。村民也笑笑地倚在門口看著我們經過,他們是覺得我們歡愉呢?抑或是覺得我們有點傻呢?
這景、這人,我擦身而過,突然明白,沒有人的風景,只有秀美,沒有靈氣。滿是游人的風景,只有顏色,沒有沁人心田的感覺。
有時,我們會停下來,就這樣靜靜的蹲著,凝視著。腦海裡又是一片空白,只享受著無邊的美景,讓眼睛去旅行,讓心靈去旅行。
不知為何,一路上再也沒見著驢友了,但在岔路上都有藍色的箭頭標志,指引我們前行。想是前人走過的路吧,真害怕這些箭頭不知是那年愚人節畫上去的。
已是下午4點多,時不時下著細雨,我們到了牛家村(這地方我和william都記牢了)。飢腸漉漉,水也沒剩多少了,但真正的艱辛卻在這裡,要翻越一座不高的山坳,路是凹凸不平的鵝卵石砌成的,要扛車前行。我把背包扔給了william(因為肩膊酸痛,挺後悔背了出來),一鼓作氣上去了,再看前面的路,心中只有叫苦,還是那樣的路,沒有盡頭。william在後面大叫,前面路怎樣了。我大聲回道,是好路了。心想給他一點酸梅吃吃,別把氣泄了。不過這比上山那段好多了,是下坡。
這段下坡路挺長,推行了大約有20分鐘,終於看見了土路,激動得對著後面大叫,可以騎車了。
感覺好輕松,迎著雨、沐著風,騎到了遇龍河畔。
遇龍河宛如美貌絕倫的小家碧玉,像是一塊綠色的翡翠,鑲嵌在煙雨迷矇的紅土地上。兩岸田疇平整開闊,稻穗飄香,秋意逼人。山峰綺麗起伏,爭奇鬥艷,連綿不絕。我們又是好一會的靜坐,想融入這山水之間。
“生活在別處”,忘記是誰說的了,在這裡,我體會得到。
聽村民說,過了遇龍河,對面是朝陽寨,就有柏油路了,不由精神大振。忙忙地把鞋脫了掛好,推了車便趟過了河中湍急的水壩。
一車的泥,一身的泥,連背包也滿是這親切的鄉土氣息。我們走過了這段美景和艱辛相伴的旅程。
在都市看慣的柏油路,現在覺得如此親切。我風馳在前,william在後大聲唱著歌曲集錦。沒多久,行人、汽車又多了,我們回到了西街。
晚上十點的大巴回廣州,我們又一次在夜色中品味著西街,“旅行者”的披薩讓我們回味無窮,我更願意做個無拘無束的旅行者,行走於山水之間。
總費用:400元/人
交通:250元
住宿:50元
飲食:70元
其他: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