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往矣?——初識山西

作者: yu2yu2

導讀10月在山西7日,嘴巴始終干干的,還開裂了,同房間的小妞金魚每天抱著1.5L的礦泉水瓶不離左右,可大家伙的眼睛卻也始終睜得大大的。中國三大佛教石窟,山西有其中之一的雲崗石窟。五岳中,山西境內有北岳恆山。全國現存三座古城,一個是陝西西安一個是遼寧的興城還有一個就是山西的平遙。四大佛教聖地裡,山西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在山西,還有全國最高的 ...

10月在山西7日,嘴巴始終干干的,還開裂了,同房間的小妞金魚每天抱著1.5L的礦泉水瓶不離左右,可大家伙的眼睛卻也始終睜得大大的。中國三大佛教石窟,山西有其中之一的雲崗石窟。五岳中,山西境內有北岳恆山。全國現存三座古城,一個是陝西西安一個是遼寧的興城還有一個就是山西的平遙。四大佛教聖地裡,山西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在山西,還有全國最高的古木構建築,規模最大的關帝廟,最早的票號……

嘴巴的原因不用問,天氣干燥。眼睛嘛,是被山西這些個曾經的繁華和雍容震懾住了。

雍容之氣來自一座座讓人凝神屏息的佛龕佛像,這種感覺從走進雲崗石窟的一刻升騰起來,一直彌漫到懸空寺、五台山、應縣木塔。

前兩年去過洛陽的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對著伊水,而雲崗石窟對著運煤的鐵路,所以龍門於我,心田中充滿山河壯麗的博大感,可雲崗卻讓我憐惜,總擔心著挖煤挖得地下空了,雲崗怎麼辦,擔心兩個石窟間牆壁上那個小洞變大了怎麼辦,擔心那一個個佛龕被人摸啊摸的摸壞了怎麼辦。後來在平遙,看到當年的富豪們以石窟為背景站到佛像上的合影,忍不住擦了擦拳磨了磨牙。於是又忍不住想給有關部門一個建議,等我們走後趕緊高掛“免瞻牌”。(打倒自私,呵呵)

心中綴綴,手下忙活,喀嚓喀嚓地按著快門。釋迦牟尼從腋下降生到娶妻到出游路遇老人病人死人僧人到逾越城門苦修悟道成佛的第六窟不讓拍照,只好使勁仰著脖子圍著中心塔柱轉了一圈又一圈。音樂窟的第十二窟同樣扭著脖子橫看豎看,又是吹彈又是舞蹈,飛天,彩繪,好不熱鬧。細細分辨,倒也說准了好幾樣樂器,像蕭啊琵琶啊箏啊琴啊鼓啊,好在沒看到“禁止拍照”,趕緊喀嚓了六七下,有機會去敦煌的時候可以比較比較。再左行,到曇曜五窟,這是雲崗石窟中最早的洞窟了,距今1500多年歷史。佛像偉岸的身形端莊的氣度忽然讓我想起樂山大佛來了,只可惜93年在樂山大佛前我竟然沒拍照,這回可不能錯過了。

在山西,動輒就要人上千年地往前推算年代,讓我干干的嘴巴一個勁啊啊啊地發嘆號。在恆山的懸空寺,我啊啊的嘆號不只為距今1400多年的歷史,更為她的驚心動魄。記得有一年三八節,單位組織去蘭溪,游覽地下長河、諸葛八卦村,還有個懸空寺,對前兩個景點,頗有印像,但後一個卻模糊了。所以看到此番游程中有懸空寺一站的時候忍不住撇了撇嘴。

到山西的次日,一大早由大同九龍壁出發,大巴邊播著碟片邊一路挺進灰黃色的恆山。車窗外,滿眼蕭瑟,一車人或看碟或瞌睡或聊天。似乎開了二三個小時,大巴忽然一個轉彎緊接著駛下一道坡——眼前,霹靂出一面巨大的山崖,山崖的中間,一串小巧的建築亭亭其上,宛若掛了一幅畫。山崖下,赫然著李白的“壯觀”二字(這兩個字在黃鶴樓也見過呢),據說當年的詩仙遍走名山大川,走筆抒懷,行至恆山懸空寺時,只剩下驚諤和贊嘆,才高八鬥文思泉湧的他,無言以對,深思良久寫下“壯觀”兩字後還覺不過癮不能徹底表達心懷,便又在“壯”字上加了一個點,以示崇敬。想想古人真好,寫個錯別字還有這麼神聖的理由。那麼我呢,我該怎麼觸摸心懷呢?

攀梯而上,梯寬僅容一人。或許都感念懸空寺的壯觀,游人們都很自覺地謙讓著空間。依欄上下左右看,直讓人倒吸涼氣。導游介紹說,這懸空寺的支撐是一根根三分之二長度在山體內留三分之一在外的木梁,當年的工匠們都是從懸崖上用繩索縛腰慢慢吊下作業的。而山崖的上端微微外傾,剛好為懸空寺遮蔽了雨水,能工巧匠的精雕細琢,加上地勢的奇絕,以致懸空寺巍然屹立了千余年。鬥室之內,又同時容納了佛道儒,相濡以沫,和諧共處。是啊,千年之前能苦行於此留守於此,定都非等閑俗輩。只是只是,我的心還是忍不住提著,看著腳下的地板吱呦著,看著游人比肩接踵,真擔心那幾根木梁的承受力。要不,再建議他們待我們走後趕緊高掛“免登牌”?

“免登牌”我還建議掛到應縣木塔去。這個全國最高個古木塔在我們一格一格的攀登下也是吱吱啞啞的讓人聽著心焦。聽說專家們已經研究出木塔的結構了,可能就會大規模修繕,自然也要謝絕參觀一陣的。不過我還是喜歡原汁原味。矛盾吧?但願能修舊如舊。大同的九龍壁就是因為讓路市政建設,拆了以後換位置重新拼,可我左看右看就是覺得拼得有些不對味。

木塔能上到三層。從第三層看應縣,民居清一色的灰調,方方正正,平頂,看得見堆疊的玉米,也有些貼對聯的人家,一切都很北方。據說這裡的特產是車子壓不爛的大蒜,真不知怎麼用牙咬呢。想起有商家用大卡車呀床墊做廣告證明床墊的牢靠,是不是牙醫可以用吃應縣的大蒜來衡量牙口好呢~ ~

“免登牌”可決絕不能放到五台山去。去五台山的時候剛好是重陽節,真是趕早不如趕巧。所以上那個有著1800級台階的寺廟時,我們一個勁嘲笑哪些乘纜車的主兒。我借口殿後磨蹭在隊伍的最後,其實我是想發短消息給朋友們,告訴他們重陽節他們在上班的時候我正在五台山登高望遠呢,讓他們羨慕死。

在山西,似乎隨意搬一個建築什麼的,一鑒定興許都會是重點保護,都會有一段不凡的傳奇,都會讓人不停地咂吧嘴巴。不是嗎,單這五台山,導游忽然指一個很不起眼的塔給我們看,竟然是楊業的墓!司機隨便在路邊停了下來告訴我們可以到山上找找沙棘果,沿台階一路尋上去,看到一座傍晚時分的寺廟,上車後導游說,那是順治皇帝出家的鎮海寺!在佛光寺,轉悠在佛珠護身符的紀念品攤前,一轉身——魯智深醉臥山門處!哇呀呀……

終於走完1800級台階,再眺望3000多米的北台頂,隱約可見米粒般的白色,據說那有終年不化的雪,有終年不下山的苦行僧。在這樣登高望遠的日子裡,在那些僧人面前還有怎樣的高度呢?山峰之上,純藍的天,純白的雲,映襯著深秋的五台,於蕭瑟枯黃中,愈顯宏大深邃。忽然想起朋友拍的一張照片,一位身著僧衣的女尼,因為寺廟在維修,獨自席地打坐在寺外,她的身邊一片荒涼。朋友作了個注解——明鏡亦非台。

每見到僧人,我總不由自主地想起芳草碧連天的弘一大師,那麼孱弱,那麼才情,又那麼毅然決然。而每到古剎,總覺得僧人身披著千年的歷史。由此,總對僧人無限尊重。

山西7天,大同住一夜,五台山住兩夜,太原住了三夜。如果各位看官有機會可千萬不能這麼個住法,最好能把太原的1~2個夜晚轉移到平遙。沒有在平遙住一住是我此行最大的遺憾了。阿Q般自我安慰:還會有機會來的,有機會就專門來平遙。

我不知道平遙人是怎麼看我們這些異鄉人的,或許他們已經習以為常或許他們根本沒所謂或許他們滿心滿懷的自豪……不知道他們去過多少外面的世界,不知道他們住在自己古老的房間裡有否想像換一種生活方式……在一個土灰的院子外,我看到院子的照壁上拼著一幅西湖風光,一個兩歲光景的小男孩坐在壁畫下的小凳子上,小男孩長大了一定會去杭州探個究竟吧。或許他對我的忽然造訪有點防備,指著我向裡面的什麼人哦哦哦的支吾著,不過並沒有人出來偵察。

平遙人的安全感或許是根深蒂固的呢,因為他們擁有堅實的城牆,擁有能把敵人甕中捉鱉的甕城,擁有城樓上的大炮戰鼓……

很想像個平遙人一樣閑散下來。或者閑散地走街串巷,金井市樓旁的小巷子真有點西塘石皮弄的味道呢,逼仄悠長。或者閑散地掂量小攤上的小秤、香囊、筆筒,閑散地和篩豆的大爺聊上幾句,閑散地和老人一道排排坐看人來人往,看太陽移動光影。或者閑散地踱到小飯店裡,抿幾口慈禧喝過的黃酒,來幾個生煎包,夾幾片神秘配方的冠雲牛肉……記得在麗江時,曾白天黑夜一遍遍轉悠在小橋流水旁的店鋪裡,摸每一樣擺設,和女店主聊天,看男主人刻納西文字和圖騰,吃老兩口制作的糕餅,聽背包族講驚險的路途,沿細細的長坡走進納西人家,看老人書法,看婦人洗衣澆花……但是,,,這樣的閑散我只能留到有可能有機會的將來了,因為導游只給了平遙3個小時。

所以再次奉勸,能不跟團就不跟團,跟團一定要跟住平遙的團。切記!!!

3個小時!

先是隨浩蕩人流擠進幾無立錐之地的日升昌票號,大概大家都想從中學點賺錢當富翁的秘訣吧。當年的主人把萬貫錢財大大方方地藏在接待室的椅櫃下,真是用足了越是危險的地方越安全的心理。這點似乎家家戶戶都可借鑒,如此防盜門倒可省了。當年的中國全國50多票號,山西就占了40多家,而其中的平遙竟有20多家,好生了得!據說現在大學裡財會專業的學生屬平遙籍的成績最好,如果真,大概家傳加遺傳吧。

而後步履匆匆在大街上。平遙有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其中的南大街最有名,兩邊的店鋪都原汁原味地保留著明清時代的原貌,甚至街中央還坐著戴瓜皮帽、圓墨鏡、著布鞋的三輪車夫呢。小店多是賣特產和工藝品的,諸如牛肉、黃酒、推光漆器、剪紙等等。金魚這下子一掃疲憊之色,摞胳膊卷袖子地一瓶子一瓶子從櫃台上拿酒,自己拎不動還遞給我,然後跨進一家牛肉店,又是一斤一斤地稱。大口喝酒大塊吃肉??好個俠女風範。擔心她又要把那一斤斤的牛肉往我手上傳,我閃~ ~

閃出牛肉店,路過有檢門票的地方就進去稀裡糊塗地轉悠一圈,看到喜歡的剪紙啊香囊啊問一下價格就掏錢(便宜,統統2元),覺得可以入鏡頭的人或景不管三七二十一喀嚓了再說……

於是,我的影集裡就有了高挑著燈籠的旗杆,有了高高的城牆內人們騎車從薄霧中遠去,有了庭院深深,有了巷子口高中低排列的罐缸搓衣板掃帚拖把,,有了南大街“福聚號”外木板架起的攤位上堆放的搗臼、刨子、蒸籠、竹藍、簸箕、湯勺以及門口處兩個閑聊的老人,而他們的對面,另一位更年長的老人右手握拐杖傾著身子坐在路邊的折疊椅上,,有了一位青布衣冒的老人穿過半圓的門洞走向寫著“福”字的深處,再從巷子裡往外看,門洞處,搖著簸箕篩選黃豆的大爺正和一位路過此處停下來的大娘有一搭沒一搭地扯著,路的對面,一字排列著各式各樣的秤和由大到小的木桶,,有了路邊的台階上包著頭的大娘和戴著壓舌冒的大爺男左女右隔著三八線似地坐成一排……咦,怎麼都是老人啊?這可真是所有古城古鎮最最一直的風景呢。

那個坐在西湖風光壁畫下的2歲小男孩成長後,多半也會像父輩一樣離開這裡吧,留下爺爺奶奶守護著祖屋。

守著歷史,守著曾經的繁華蓋世,是否會有時空的恍惚呢?當我走進晉祠,我便星轉鬥移般幾百幾千年跳躍著,如同闖進了歷史的迷宮。單那裡的樹就有周代的、隋朝的、唐朝的!曾在一些書中看到過的半邊臉微笑半邊臉憂傷的宋代侍女彩塑竟然就在晉祠的聖母殿裡,只是隔著柵欄門只能斜伸著脖子借著老遠的自然光線想像一下當年的塑像原型如何長袖善舞。而這“聖母殿”和“獻殿”還有“魚沼飛梁”還被封為三大國寶建築呢,學建築的應該來瞧瞧。哦,還有三大鐫刻的“唐碑”、“華嚴石經”、“柏月山房”,三大名匾的“對越”、“難老”、“水鏡台”,愛好書法的應該來瞧瞧~ ~

說來也怪,在我們走過的大半個山西都已經落葉紛揚滿目枯黃的時候,晉祠內卻依然枝繁葉茂郁郁蔥蔥著,微風過處垂柳依依。是否因為處於晉水源頭?占盡菁華?難怪那株齊年柏能歷經3000年而巍峨著蒼勁著。

黃昏了,愈漸暗淡的天色催我不得已作別晉祠,黃昏下的晉祠是否也要夢回遙遠的年代重溫旖旎傳奇呢?


精選遊記: 平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