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樓尋夢

作者: 刷刷酷

導讀客家土樓尋夢 作者:於為民 在閩西南的崇山峻嶺中,如同天外來客般散落著成千座客家土樓,或幽然獨處山中,規模宏大,氣宇軒昂;或在河谷裡結隊成片,首尾相顧,蔚為壯觀。山中何來這種造型各異的龐然大物?相傳,上世紀60年代,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高空偵察衛星飛越北回歸線中國上空時,拍攝到一群群或圓或方的巨大物體,如同蘑菇般從大地上冒出來,經驗豐富的 ...

客家土樓尋夢

作者:於為民

在閩西南的崇山峻嶺中,如同天外來客般散落著成千座客家土樓,或幽然獨處山中,規模宏大,氣宇軒昂;或在河谷裡結隊成片,首尾相顧,蔚為壯觀。山中何來這種造型各異的龐然大物?相傳,上世紀60年代,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高空偵察衛星飛越北回歸線中國上空時,拍攝到一群群或圓或方的巨大物體,如同蘑菇般從大地上冒出來,經驗豐富的軍事專家驚呼:發現中國巨大的洲際導彈發射陣地!更有科學家推測:那一定是神秘的太空飛碟從天而降。

不是核反應堆,也不是天外飛碟,這一座座圓形或方形的建築是來自中原的客家兒女世代居住的地方,是他們生活和精神的家園。早在西晉時期,中原大亂,漢族士大夫紛紛南遷,集中到福建、廣東、江西交界地帶,在這幾乎與世隔絕的蠻荒之地,伐木為柵,刈草為廬,披荊斬棘,開墾土地,逐漸定居下來。就地取材,開始建築簡陋而固定的住房――堡或寨。福建永定最早的土樓大約建於元末明初,迄今已有六七百年歷史。土樓夯土為牆,高達數丈,以圓形居多,周長數百米;以外牆為支撐,內置一層層圓形多層樓房,有幾十間到數百間房屋,可住上百戶到幾百戶人家。以後歷代中原百姓遇亂南遷,利用當地地形和建築材料構築土樓,形成土樓群,同時還形成獨特的客家文化。

一座土樓就是一座堡壘,建築在歷史的風雨中。較早的土樓為承重和防衛的需要,底層樓牆特別厚,一般在1.7米至2米,後加石頭基座和石頭外牆。土樓外牆一二層都不開窗,三層以上開有狹小的窗戶,兼具采光、瞭望和投射功能。樓頂設有觀察哨位,用於偵察敵情。全樓只開一個通往樓外的大門,門框多用厚重的石料,大門用鐵皮防護。之所以建築這樣一個封閉的空間,是為了遮風避雨,也是為了抵御盜匪和野獸的襲擊。

一座土樓就是一個村莊,一個家族,世代相傳,長幼有序。漂泊異鄉,歷經戰亂和艱辛,只有團結一致才能渡過難關。一座土樓居住有幾十戶上百戶人家,同宗同族,各有各的財產,經濟獨立,但又有許多不可分割的公共財產。一家老人能看管幾家小孩,婚喪喜慶,全樓人自動相幫。土樓內以豎向房間為結構單元,各戶占有空間相同、房間結構相同,不論輩分高低、能力大小,地位一律平等。家庭中德高望重的長者負責管理土樓中的清潔衛生、安全防衛、矛盾調解、重大事件組織策劃、房地等遺產處分裁判等重大問題。管理者擔負維護家庭秩序的責任,而不享受其他特權。客家土樓的聚居模式,無論是房間分配還是日常生活,以至公共事務管理,都反映了家庭內部平等關系,血緣關系內在的親和力在這裡得到最完整的體現。

一座土樓就是一座文化藝術的殿堂,文化傳統源遠流長。無論是方樓還是圓樓,都有設置在中軸線顯要位置的廳堂,這裡是人們供奉神靈和祖宗的地方。逢年過節,將祖宗畫像掛在廳堂上,全樓祭拜。廳堂後還設有私塾,耕讀傳家的民風在這裡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少土樓內還設有武館,造就了一大批精通韜略、武功高強的人才。土樓一般都有樓名和楹聯,形成獨特的文化特色,如環興樓、如升樓、大夫樓、榮祿樓、福盛樓、榮昌樓、振武樓;如“干國家事,讀聖賢書”,“振作那有閑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須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催人上進。客家人源自中原漢民族,崇尚文化,重視對子孫後代教育的觀念在土樓中得到承襲,人才輩出。明《汀州府志》載:“取士登科者不乏,讀書傳世者恆多。”

土樓離我們很遙遠,從上千年前先民們南遷,跋山涉水,遠離故土,越走越遙不可及。土樓和我們近在咫尺,永遠割不斷與故土的聯系。很多客家人都清晰地記得自己的先祖來自河南某地。2008年7月7日,世界遺產大會表決通過“福建土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出席“世遺大會”的專家指出:“土樓文化植根於東方血緣倫理關系,是聚族而居傳統文化的歷史見證,體現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生土夯建築藝術成就,具有普通而傑出的價值。”

徜徉在一座座土樓中,心中激起一層層漣漪。厚厚的夯土層和圓形、方形及各種造型與安陽後岡、浚縣大賚店和永城、澠池、陝縣的半地穴房屋和夯土方式一脈相承。中軸線對稱,廊、堂、庭布局,梁柱、鬥拱、勾欄、窗戶、瓦頂、楹聯、壁畫,建築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陰陽五行的辯證思想,宗法觀念、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節慶禮儀、穿著飲食,以至於說話語調和遣詞造句,無不打上了中原文化的烙印。客家人千百年來與當地居民和周邊族群交往融合,中原文化之根吸附了當地文化元素形成慎終追遠、耕讀傳家、開拓進取、誠信善良、興家報國為內核的客家文化。由於戰亂、災荒、政治運動等原因,很多文化和優良傳統在中原大地上湮滅了,卻在客家土樓中得到較好的保存和發展,並代代相傳。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