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一日游之散記
你現在正站立於泰山火車站廣場,身後是雷鋒的塑像,前面是拔地而起的泰山。你遙望泰山,你遙望這座拔地通天直插霄漢的中國北方名山,你的思緒萬千。你心中默念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千古絕唱。你自幼仰慕泰山。你很早就知道,泰山自古就是高大與神聖不可侵犯之標志。在山東農村,農民將“泰山石敢當”的刻石嵌於屋牆之中,以鎮妖避邪。在民間,流傳著“有眼不識泰山 ”的古老諺語。所有這些都明確表明,泰山不僅莊嚴,而且神聖。你很早就知道,泰山岩石形成於二十五億年的太古代,四億年前的“造山運動”,使泰山慢慢成長,三千萬年前,泰山終於長成今天的模樣。泰山被人稱為“五岳獨尊”,是因為它的雄踞東方,還因為它受到歷代帝王的封禪大典,它因為這二個原因而名揚天下。
你乘車直奔天外村廣場,這裡是西路登泰山的起點,你在這裡登上直達中天門的依維柯中巴車。六公裡的盤山公路隨山勢而造,它九曲十八彎,峰回路轉,中巴車馳入泰山中天門停車場。你站在中天外,環視四周風景。泰山海拔1524米,中天門海拔874米,從東路與西路上山的游客,都將“中天門”習慣地稱為路途過半之地。中天門東有中溪山,西為黃峴嶺,雙柱式石坊“中天門”居於山嶺之隘口,盤道穿門而過。石坊之北,有阜虎石,大石東面原有一座二虎廟,祭祀黑虎神,老百姓將其尊為鎮山中群獸的王者。阜虎石下有清代吳大澄手書的大篆“虎”字。中天門石坊西原有一座別墅,是原國民黨山東省主席韓復渠修建的,隨後廢棄。1979年,泰山在此基礎上,將這別墅改建為“東尊山莊”。
你乘上登山索道,緩緩行進於泰山中天門與南天門之間,泰山景觀一覽無余,十八盤就在你的東側運行著。十八盤是泰山獨有的標志性景觀,它起於對松亭,止於南天門,是泰山盤道坡道最陡,石級最密的一段。泰山老百姓之中,對於十八盤流傳著這樣的民間俚語:“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還十八”。三個十八盤共有石階1633級,其全程不足1公裡,垂直高度卻有400米,可謂是檢驗人們體力和意志的試金石。一年一度的泰山國際登山節,每年9月在此舉行。那時節,十八盤之上,世界各國登山高手,你追我趕,奔向終點南天門,場面堪稱壯觀。十幾公裡的登山之路,第一名運動員僅用1個多小時,從紅門登上南天門,可謂當代的“神行太保”。三個十八盤共有石階1633級。明朝萬歷年間,參政呂坤見春節前後朝山者很多,盤路擁塞不堪,有時有人被擠墮崖谷,遂在大龍峪至碧霞祠南神門修建盤路以分流游人,並建“度天橋”一座。橋與盤路毀於清乾隆年間。2000年,泰山人重建此路,取名大龍峪盤道。此時你登坐纜車停靠於南天門索道站,你終於登上了岱頂景區。
你站在南天門之前,仔細地欣賞著這座古代建築。南天門又名“三天門”,這是一座城樓式建築,石砌拱形門洞,門洞上方鑲嵌金匾額“南天門”三字。這裡位於十八盤盡頭西山之間的隘口處,舉目四顧,泰山風光盡收眼底。南天門外西側有一石屋,內有《天門銘》,記載著元代岱廟張天師營造南天門的經歷。南天門以裡為封閉式小院,北方為正殿,兩側為配殿。你信步登上觀景台,站在台上,你可以眺望岱頂勝景,感受“齊魯青末了”的意蘊。
此時,你漫步在天街之上。自南天門東行至碧霞祠西神門一段路,被泰山人稱為天街。它北依懸崖,南臨絕壁,闊丈余,長裡許,半年風裡,半年雨裡,將其謂之“天街”,果然不虛。今日之天街,道寬路平,樓舍儼然,土不雜垢,石不染芒,石刻舉手可捫,泰岱景色宜人。
你隨即又進入碧霞祠。碧霞祠為二進院落,正殿五間,東西配殿各三間。正殿為九脊歇山頂,有瓦壟365條,像征一年有365天之數。由於岱頂山高霧重,飆風剛烈,溫差變化大,所以碧霞祠正殿的蓋瓦、脊獸皆為銅鑄,左右配殿和五間山門之蓋瓦全部鐵造。你曾聽過老人講述的泰山老奶奶的傳說,沒想老奶奶還有一個如此動聽的名字――碧霞元君。民間流傳,泰山老奶奶是“玉皇大帝的之十女兒”。是真是假,尚未有學者進行考證,不過山東老百姓都信服這一說法。你曾聽說過,明清之時,全國各縣都有泰山行宮元君廟,僅京都就有五六處之多。各地的碧霞元君廟終日香火繚繞,游人如織。你看到這裡,五間正殿祀泰山老奶奶的銅鑄坐像,“贊化東皇”,和“福綏海寧”兩塊銜匾懸於殿內,其分別是乾隆和雍正二位皇帝賜予泰山奶奶的。這裡,東殿祀眼光奶奶,西殿供送子娘娘,神像皆為銅鑄。老百姓之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不生育的媳婦拜竭送子娘娘,便可懷孕生子。所以,每年三月三東岳廟會之時,女人們紛紛登上南天門,參拜泰山奶奶和送子娘娘等,求神靈保佑子孫興旺,遂成山東之風俗。
此時,你走向大觀峰。碧霞祠東北有石壁如削,逶迤東去俗稱彌高岩。絕壁之上,刻唐玄宗於開元十四年御書的《紀泰山銘》,因碑刻巨大,洋洋大觀,而得名大觀峰。《紀泰山銘》高13.3米,寬5.7米,上刻額款、序言,銘文1008字。碑文通篇為“唐人分”隸書,文詞雅訓,碑版崢嶸,風骨巨麗,端莊雄渾。《紀泰山銘》西側為雲峰,上有清乾隆所題“雲峰”二字,下有他的詩刻《夜宿岱頂作》。大觀峰和雲峰,其他題刻能識者有八十多處。“置身霄漢”、“天日蒼茫”、“呼吸宇宙”、“青壁丹崖”等多處磅礡大書與《紀泰山銘》交相輝映,成為泰山之巔的一大景觀。游客至此,無不駐足觀賞,留連忘返。
你走過青帝宮,向“五岳獨尊”刻石走去。自青帝宮至玉皇頂這一段盤路兩側有刻石50余處。因岩就石,不拘一格,成就一個刻石組群。其中,“五岳獨尊”石刻傲然獨立,頗有“擎天捧日”之氣勢,這也是泰山的標志性景觀之一。石刻群東面平頂峰,平頂峰南下為大觀峰,此有“雄峙天東”之碑刻。平頂峰以東有大字石刻“拔地通天”。你站立於此,感覺確實有拔地通天,氣貫長虹之氣勢。你在此拍照留念,為自己登臨泰山留下終生紀念。
你在玉皇廟前平台下,看到一座無字碑。在民間,自古有一句歇後語,秦始皇的碑一一字不鏨。清初顧炎武判斷無字碑為漢武帝於公元前110年東封泰山時所立。秦皇無字碑,無言地立於泰山之巔。千秋功罪,任人評說。
你現在正站在泰山極頂,這裡被人稱為“玉皇頂”。玉皇頂為泰山極頂,舊稱太平頂,又名無柱峰,俗稱玉皇頂,海拔1545米。玉皇頂由山門,玉皇殿和東西配房組成。你站在極頂石上,仰望“柴望遺風”的匾額,想像著古代帝王在這裡燔柴祭天,望秩山川的壯觀場景,你心潮激蕩。你繼續東行,你走向日觀峰。日觀峰又名介丘岩,是泰山之巔最高的山峰,因人們習慣於在此觀看日出而得名。日觀峰北側有一塊巨大的褐色花崗岩巨石,懸空探出,有6.5米長,人稱“拱北石”,也有人稱之為“探海石”。每一天早晨,探海石周圍聚集很多觀看日出的游客。“旭日東升”是泰山奇觀之一。古往今來。無數名人騷客慕名而至,前來觀賞這一輪紅日浮出海平面的壯觀景像,並且留下不少千古絕唱。下面摘錄幾篇,請讀者欣賞之。
“日觀穹窿泰山東兮,未曙而日覺陽兮”。(漢武帝劉徹)
“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李白)
“海天落眼前,天光搖空碧”。(李白)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你聽專家說過,在泰山極頂觀日出,並非每一位游客都能如願以償。日出,可為“陸上日出”與“海上日出”二種。觀賞“海上日出”的季節,一般在每年冬至日前後各五十九天和夏至前後各37天半。這段時間內,共約計193天。一年之中的其余172天,游客看到的只能是“陸上日出”。在能夠觀看海上日出的這段時間之內,天氣、季節和時間等要素的綜合作用,為觀賞海上日出提供了必要條件。你曾聽專家說過,在日出前的十二小時內晴而無風,空中沒有雲霧,水蒸氣少,是看海上日出的必要條件。此時,低層大氣折光度大,人的視野距離增遠。這時看日出,效果好,能夠看到海上日出。你在試想,一輪紅日披著千辮曉雲,披著萬縷霞光滾滾而上之時,彙聚在探海石周圍的眾多游客,面對這人間奇觀,發出由衷的歡呼聲,將是一種何等壯麗的景觀。你現在無緣看到此種壯觀的畫面,因為此時正是中午時光。
你知道,泰山雄峙東方,是偉大造物主的傑作。泰山以其拔地通天呼吸宇宙之氣勢,以人間天上氣像萬千之變化,季風氣候和高寒氣候之互動,造就了泰山之巔的眾多奇妙景觀。你知道,泰山之巔主要有,旭日東升、泰山雲海、晚霞西照、黃河玉帶、碧霞寶光、隆冬霧淞等奇觀。泰山距離東海最近處約230公裡,而人的視野一般只有140公裡,但由於泰山的高度、地理位置及日光折射變化,可以助增視野100公裡,這樣,在岱頂觀日出就變為可能。紅日騰躍出海面,受海波起伏而閃爍不定。紅日騰越,受波峰、浪谷推進的影響而上下跳蕩。當強光照射在蕩漾的海面之時,映入游客眼中的是浮光躍金的狹長日影。泰山極頂觀“旭日東升”,不論你看到的是紅日街山或東海托日,景像皆堪稱輝煌壯麗,令人振奮。但是,並非每一位游客都能夠看到日出。能看到日出是一種好機遇,關鍵就看命運之神是否對你青睞。這就像人生之中,好的機遇是可遇不可求的,它是客觀的存在,並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它按照自身的規律運動。但是,有時會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跡。有時候岱頂之上濃雲密布,你已經失去了看到日出的希望,此時,突然狂風驟起,頃刻之間,雲消霧散,絕望變為希望,你突然出乎意料地看到了日出。你也許能從其中,悟出某些東西。
你聽導游介紹說,“泰山雲海”多發生於多雨的季節,岱頂賞雲也是游客的一大樂事。多雨時節,在岱頂,在天街、日觀峰、瞻魯台、玉皇頂,你腳下頭和身邊,飄浮著淡淡的雲霧,風雲妙變,千姿百態,變化無限,你確實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令人心醉。你曾聽導游介紹過,“黃河金帶”之岱頂奇觀多發生於多雨季節的晚霞夕照之時。每當黃河水滿雲氣清,晚霞夕照而折光度相宜的瞬間,你會有幸看到黃河金帶。有時天上雲氣適度,河水有時會反射到天上造成蜃景,呈現金銀二河並流波光閃爍的人間奇觀,但能夠看到這種景觀的人乃鳳毛麟角。你還聽當地人介紹 過“碧霞寶光”突然出現於泰山之巔,震驚外國旅游團的故事。“碧霞寶光”的故事發生在1980年10月17日,一個外國旅游團一行數十人正在岱頂游覽。這時,“碧霞寶光”突然出現,當時寶光掛在碧霞祠的一個檐角,呈七彩,最外一層為紅色光圈,斑斕如日珥,耀人眼目。一位老外游客樂得手舞足蹈,更神奇得是,光環裡也同時出現手舞足蹈的影像。人們仔細一看,原來是這位老外游客自己。游客驚呼神奇,紛紛拿出DV和相機,爭相拍攝這千載難逢的鏡頭。隨風雲飄流,寶光亦飄浮不定,它忽近忽遠忽隱忽現,最後定位在像鼻峰前白雲洞上空。碧霞寶光出現於岱頂的消息,不脛而走,傳遍海內外,世界各國媒體競相報道,碧霞寶光向地球人展示其迷人風采。此後泰山周邊的老百姓之中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泰山老奶奶手棒寶光,現身岱頂,昭示著一個太平盛世的到來。不論老百姓說得是真還是假,但是,神話僅映了老百姓對於國泰民安的一種心理企盼,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1980年,中國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撥亂反正,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成為新中國發展進程之中最好的時期。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出現泰山老奶奶寶光再現於岱頂的奇跡,乃順理成章之事。民間神話與俚語,反映的是當時老百姓最典型的心態和民心,並非無的放矢,並非空穴來風。這是老百姓心中的期盼和向往。民心不可違,民意不可違,這是歷史留下的結論。
此時,正值中午時分。你立即乘坐空中索道降至中天門索道站。你直接走進位於中天門的東尊山莊,你要在這裡吃午飯。清靜的餐廳裡,服務員拿過菜單,請你點菜,並向你推薦泰山名吃。一會功夫,服務員就將你點的飯菜上齊。此時,你的餐桌全部是泰山名吃,一盤“清汆泰山赤鱗魚”,一盤“香椿芽拌豆腐”,一盤炸薄荷,一小碗雞蛋湯和幾個泰山煎餅。你一邊進餐,一邊聽服務員為你介紹泰山名吃。泰山赤鱗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刺少無腥,營養價值高,被譽為名肴佳饌八珍之一。你品嘗了一塊魚肉,味道鮮而嫩,很好吃。你聽服務員介紹說,“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山豆腐又稱泰安神豆腐,鮮嫩如凝乳,潔白如雪膏,久煮不老,食之如魚腦,營養價值豐富。泰安豆腐備受歷代皇帝喜愛,所以形成了聞名遐邇的“豆腐宴”,泰山人用豆腐可做出上百種菜肴。泰山野菜系綠色食品,長於泰山,得大自然之精華,是歷代皇帝推崇的美味。歷代皇帝封泰山之時,“食素齋,整潔身心”,以示虔誠,因此,泰山諸多野菜遂成為大宴之珍品。比較出名的野菜系列有,泰山鹿角菜,泰山藥膳等,另外,泰山薺菜、香椿芽、炸藿香等,也很受游客歡迎。你一面品嘗泰山風味小吃,一面欣賞泰山自然風光,這種感覺特好,你思量,果然不虛此行。
你從東尊山莊出來之後,邁步向山下走去。一會兒,你來到中天門之下的回馬嶺。回馬嶺又名瑞仙岩,古稱“石關”。古人騎馬登泰山,到回馬嶺之時,山勢漸陡。大多數人或者采取棄馬,繼續攀登,或者調轉馬頭,打道回府,因此將這裡稱這為回馬嶺。回馬嶺盤路梯雲御風,岌岌陡絕,盤路一側有“勒馬回看岱嶺雲”的石刻。這裡盤路鬥折而上,在峰回路轉之處有一座金星亭,又名藥王殿。你走進藥王殿,只見它,呈方形,面西而座,對聯殘缺 已不可讀之,殿內原本祀觀音、普賢、方殊菩薩。此時,你環顧四周,回馬嶺之西北是鷹石澗,鷹石澗東有石如鷹而得其名。步雲橋北為十二連盤之路,盤西石壁集“蘭亭帖”題刻。
現在,你繼續向山下走去,你走向壺天閣。壺天閣緊傍回馬嶺,明代稱“升仙閣”,清代乾隆十二年擴建,這裡,西為九峰山,東為十嶺峰,此有回馬嶺,其勢若壺,看天顯小,如壺中看天,因此,人們為其更名壺天閣。按道家之說,這裡乃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據民間傳說,秦始皇當年派方士徐福到東海的蓬萊、方丈、瀛洲取長生不老藥時,見海上三座仙山其形狀如壺,因此,壺天閣含有仙山瓊閣之意。清代狀如壺,因此,壺天閣含有瓊閣之意。清代嘉慶六年,泰安太守崔映為其題聯曰:“壺天日月開靈境,盤路風雲入翠微”。嘉慶二十一年,泰安府知事廷路為其題聯曰:“登此山一半已是壺天,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壺天閣於1980年重建,閣有三間,為跨道門樓式建築,九脊歇山黃琉璃瓦頂。閣北有元君殿,內置元君銅像,西有依山亭三間,東北崖刻有乾隆《壺天閣》詩三首。
你繼續向山下走去,你此時來至柏洞。柏洞南起於總理奉安紀念碑,北至四槐樹。這裡,因盤路兩側古柏森然若洞,而得其名。清代人張玢題“柏洞”二字,並寫詩曰:“柏洞綠無盡,空翠沁人心,驕陽渾不知,疑是寒狀林”。柏洞盡頭有古槐四樹,地因樹得名,稱之為四槐樹。四槐樹相傳為唐代魯國公程咬金所植,樹齡在1300年以上,現在僅剩二株。龐大的古槐樹,枝葉高出路面2米多,你走在古槐樹蔭之下,心中暗暗稱奇。有人這樣評價四槐樹,立有漢唐之風,臥有青雲之志。
這時,你站在總理奉安紀念碑下,聽導游向你介紹這個景觀。總理紀念碑位於歇馬崖以北,盤路東側,它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安葬而建立的,它建於1929年6月1日。總理紀念碑,高9.27米,碑座為五菱形,代表孫中山先生倡導的“五權制度”的憲法原則。“五權制度”是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等五項制度,是孫中山先生的重要治國方略。碑身是三菱形,其外形酷似一枚待發火箭,像征著孫中山所倡導的“民族、民權、民生”之三民主義。碑身刻有“總理遺囑”,你讀著,喚起民眾和團結世界上一切平等待我民族等振奮人心語句,心中緬懷這位偉大的革命先驅,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你繼續向山下走去,這時候你來到了經石峪。經石峪在鬥母宮東北約500米處,峪谷有緩坡約1800平方米,盡刻此齊隸書《金剛經》經文。經石峪刻字每字約50釐米見方,字體宏闊,氣勢磅礡,它被康有為評價為“榜書第一”。“金剛經”全文5100余字,經石峪原刻有2700余字,歷經1400多年的風雨剝蝕,現仍存1067字。南北朝時期佛道盛行,但是,周武帝深知沙門禍國,於建德三年下令滅教。建德六年北周滅北齊,周武帝下令盡毀齊境之教,一時間齊境內佛盡毀,所以經石峪之經刻未峻而止。經文刻石之東北斷岩若斬,澗溪之水橫闊如簾,故名“小簾泉”。崖上有石刻數方,上書“枕流漱石破天驚”,“千古奇觀”,“冷然清韻”,“萬顆明珠”等等。經石峪西北有一高約5米,寬約10余米的巨石,一分為二,如同劍劈,故名試劍石。
你繼續朝山下走去,此時,你來至鬥母宮。鬥母宮前臥龍雙槐欄門,後有溪水環抱,因宮內祀北鬥眾星之母,故名鬥母宮。鬥母宮為泰山道觀,始建於何時無人考證,明朝嘉靖年間,由道士德藩重建。清康熙年間,尼僧住持,鬥母宮重修拓建。鬥母宮的極盛時期是在清朝光緒年間,那時節,在這裡,可謂是,宮宇輝煌,尼僧眾多,香火旺盛。
鬥母宮分前、中、後三院,中院開兌門,門旁石獅光滑如玉。你走進前院,穿堂東面有配房三間,東南有環廊式寄雲樓五間,絕壁凌空,澗深雲低,只聽喧響,不見水流。你走進中院,只見得,有鐘鼓二樓,正殿三間。正殿為前後廊式結構,綠琉璃瓦復頂。這時原祀鬥母神和二十星君塑像,現置地藏菩薩銅像。鬥母宮女神有一個很厲害的全稱,叫做“先天鬥母大聖元君”。只不過鬥母宮女神不如泰山老奶奶名氣大,她一直被籠罩在泰山老奶奶的光環之下,她很少被世人所了解。
你走進後院,這裡有正殿和配殿,原祀泰山老奶奶,送子娘娘和眼光奶奶諸神。這裡還有聽泉房,在這裡可以欣賞“三潭迭瀑”之景觀,你看到,幾處溪流彙聚而形成瀑布正順流而下。山房以北有龍泉亭,你坐在此處喝上一杯泰山水衝泡的青茶,你感到十分愜意。原本佛道分立,但是,由於鬥母宮幾易其主,所供之神也幾度易姓,所以,鬥母宮就有了佛道共居一宮的怪現像,這現像在國內也比較少見,堪稱“鬥母宮之一大怪”。
你走出鬥母宮,繼續向山下走去。沿盤路之下,是桃花洞景區,大量石刻群,令你目不睱及。距鬥母宮不遠處有“蟲二”之拆字游戲石刻,是清光緒年間濟南劉廷桂所題。關於“蟲二”有二種說法。其一,劉廷桂游泰山時,看見當地紳士與鬥母宮的小尼姑調情,為譏諷空門不潔淨,而題之。其二,是一種拆字游戲,即風月拆去邊框,喻風月無邊,景色秀麗。二種說法,或選其一,或二者兼而有之,任你去猜想。你沿盤路而下,盤路兩側出現大量石刻,上書:“蔚然深秀”、“洞天福地”、“萬古凌霄”、“膚寸生雲”、“步玉清”等等、此時,中溪之上有一碑映入你之眼簾,這是“革命烈士紀念碑”,它是為紀念解放泰安而犧牲的708位烈士而建立的。你看到,碑體南面有何克希題記新四軍一縱三旅轉戰南北的壯烈事跡,其余三面刻記烈士的姓名。
你在紀念碑西側石壁之上,看到有清朝人於光緒年間題寫的“拜石”二字。這時,導游向你介紹這“拜石”二字的來歷,你洗耳恭聽。據傳說,宋代大書法家米芾在無為任通判時,因看不慣其上司麥知州不顧老百姓死活,搜刮民脂民膏的行為,堅持不拜貪官,卻每天拜陋石。米芾每天早起更衣,揖石而口中念念曰:“寧拜無知石,不參面老鼠”。面老鼠是面缸之中的老鼠,這裡暗喻麥知州。麥知州聞後大怒,遂將米芾貶職。清朝人題此石刻,贊頌米芾清廉耿直,不與貪官同流合污的高尚氣節。你聽過米芾的故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你繼續朝山下走去,你來至萬仙樓之下,仰望這座跨道門樓式的建築。萬仙樓又名望仙樓,始建明朝萬歷年間。萬仙樓之上有大殿三間,黃琉璃瓦九脊歇山頂,前為重檐廊式,殿內祭祀王母娘娘及眾仙人。殿牆四周外嵌明代進香碑63塊。萬仙樓樓洞後門額書“謝恩處”據泰山老百姓傳說,古時香客上山燒香歸來至此平安無恙,在此都要叩謝泰山老奶奶保佑之恩。另外,古代帝王登泰山時,地方官員送駕至此,皆叩謝皇恩而返回泰城。關於為何叫萬仙樓,有這樣一段傳說,相傳呂洞賓有一私生子白氐朗,這人很有本事。白氐朗用寶葫蘆收遍天下神仙藏於洞內,遂後造起樓閣,稱之為“萬仙樓”,意寓收藏萬仙的樓閣也。你或許理解,一座萬仙樓,竟然有這麼多故事,真堪稱神奇之樓。
你依然往山下走去,你來到紅門宮。紅門宮在“天階”坊之北,東臨中溪,西傍大藏嶺,因為大藏嶺南端的“丹壁懸崖”處有紅石如門而得其名。紅門宮分為東西兩院,東為佛寺,西為道觀,兩院之間有飛雲閣相連。你站立於飛雲閣向北眺望,只見左邊巨石兀立,上刻“小泰山”,“山”北側有清代和民國時期“合山會記”碑26塊,上面記載著當年眾多善男信女朝山進香的盛況,俗稱小碑林。你看到,東北中溪深澗有大石如案,有十幾平方米,厚約1米多。巨石之下,有一洞穴,上刻“小洞天”三字。洞前為墨石埠,漢代枚乘稱其為“泰山穿雷石”,石前斷崖層疊,瀑流迭宕。此地自北而南有柳條,飲馬、石峽三灣,如果是夏季,你會看到人們在水中劈波斬浪,游泳戲水,玩個不亦樂乎,這是三處水質很好的天然大游泳池。
你繼續朝山下走去,現在,你站在“一天門”石坊之下。“一天門”是一座跨道雙柱石坊,始建於明代,由當時的參政龍光題額。坊前兩側有兩塊石碑。一塊碑題楷書大字“天下奇觀”,是明代戶部員外郎楊大可的墨寶。另一塊碑題大字“盤路起工處”是明代登州通判孫價題寫的。二塊碑,宛如哼哈二將,守衛著“一天門”石坊,為之增光添彩。這時你走進關帝廟。關帝廟位於岱廟北紅門路左側,坐此向南,依山而建。你早就知道,泰山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山,所有依山而建的建築群基本上都是這個模式。你看到,關帝廟裡由南向北依次由影壁、山門、戲樓、拜樓、正殿、憩亭、東西配殿、後殿等組成。正殿祭祀“關帝”,關帝乃關羽、字雲長、河東解良人,是蜀漢五虎上將之首。關雲長以忠勇而聞名於天下,被後人奉為“福神”和“財神”。在中國城鄉,處處遍布無數的大大小小的關帝廟,這也是中國的一大文化特色。明清之時,泰城的鹽商多為山西人,與關公自有桑梓之情。所以,泰城的山西人捐資重建關帝廟,聚眾行會,共商發財大計,這裡曾一度成為泰城山西人的“世外桃源”,故而又名“山西會館”。你看到,關帝廟之中,名樹很多,前有唐槐,後有漢柏,古松如翼伏,漢柏如盤虯。還有綠竹、巧石點綴其間。在這裡,你看到善男信女,熙來攘往,香客游人,流連不去。香火之旺盛,的確不同凡響。
你繼續向山下走,在一個十字路口,再向西走,來到普照寺。普照寺是六朝古剎,其名為佛光普照之意,金朝大定年間奉敕重修。你看見,普照寺南的外林蔭道旁有一石,上刻“三笑處”三字,這並非唐伯虎點秋香的三笑之處,這裡有一段神奇的故事。相傳古時三位古稀老人在此各談其長壽秘訣,一老人曰,自己恪守飯後百步走;一老人曰,自己堅持吃飯留一口;一位老人曰,自己的長壽秘訣是娶得媳婦醜。三人說罷,相對大笑,攜手升仙而去。普照寺座落於凌漢峰前,左峰右巒,一澗細流,依山就勢,層遞而上,雙重山門,四進院落。門前有石獅雙守;院內東西二樓擊打暮鼓晨鐘。普照寺以山門、大雄寶殿及摩松樓為中軸線,東西兩側配以殿廟,禪房及花園。大雄寶殿坐落在寺內中院,為五脊硬山三開間,前後廊式,中為正殿,殿中央供釋迦牟尼鎏金銅像,背襯日熖佛光。這裡,值得一提得還有菊林院題詩,是清道光年間泰安知縣所書:“松日好青,竹日好綠”;“無吾一瓦,地吾一磚”,此詩簡潔明快,氣勢不凡。“九一八”事變後,愛國將領馮玉祥曾兩度來普照寺隱居。
這時,你經過普照寺前十字路口,經“範老墓”沿環山公路西外一公裡,來至馮玉祥墓。你看到,墓前紅欄鐵橋橫跨西溪石峽,是馮玉祥先生於1935年所建的“大眾橋”。馮玉祥墓 由泰山花崗岩壘砌,倚山臨水,翠柏環擁。墓壁上方的“馮玉祥先生之墓”是郭沬若題寫的,中間嵌馮玉祥先生側面銅浮雕頭像,頭像刻馮玉祥自題詩“我”。馮玉祥是國民黨愛國將領,1924年率部發動北京政變使之名揚天下,他將所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電邀孫中山北上,並將清廢帝溥儀驅逐出紫禁城。馮玉祥於1926年,在五原誓師,宣布脫離北洋軍閥,響應北伐。他在“九一八”事變後贊成抗日,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獨裁統治。隨後,馮玉祥曾二度隱居於泰山腳下的普照寺,他修橋鋪路,興辦學校,為泰山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至今,提起馮玉祥在泰安的故事,泰山老百姓仍津津樂道。老百姓喜歡馮玉祥,並非偶然,他抗日愛國勤政愛民的業績,在國民黨高級將領之中已屬鳳毛麟角。1948年初,馮玉祥參加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被選為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同年9月1日,馮玉祥准備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回國途中,因所坐的輪船在黑海失火而遇難。馮玉祥墓的墓 階有四層共分六十六級,四層表示他一生走過的四個階段,六十六級像征他一生度過了六十六個春秋,像征他由一個舊軍閥將領成為一個愛國將領的艱難歷程。
你繼續向山下走去,你終於來到了岱宗坊,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門,南距岱廟500米.你看到的岱宗坊,坊起三架,四柱三門,額書貼金,疏朗大方,俊拔得體。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岱宗坊,已歷經400余年的滄桑巨變。這裡是紅門登天路的起點,這條路舊稱東路或中路。自岱宗坊至玉皇頂為紅門登天路,全程9公路,台階6600余級。泰山東路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之路,也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最集中的一條路,大多數游客登泰山都選擇這條道路。
你站在岱宗坊之前,遙望泰山,你想到得很多。一座泰山,何以能容納佛與道二教,而且能夠和平共處,相安無事。這種特殊的文化現像,在國內名山也是極為罕見的。一般地說,一山難容二虎,一山難容二教。但是,泰山一山能容二教,你不得不佩服泰山的神奇。泰山文化是一部大書,值得你去終生研讀。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影響制約著泰山文化之形態。自古就籠罩於神的光環之下,有濃厚的神的氛圍,道觀佛寺遍布泰山,善男信女,寒暑不絕。秦漢君王尊奉黃老學派,追隨禪仙方術,紛紛東巡至泰山祭祀天。秦始皇是信奉方術的代表人物,他數次東巡泰山封禪,成山頭和秦皇島等地都留下其遺跡。秦始皇信奉方術後來達到登峰造極之地步,相傳,他派徐福去日本,就是為采集長生不老藥材。由於,秦始皇推崇道教,泰山在秦漢之時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道教神山。泰山老奶奶就是道教所推崇的神仙,她老人家已成為泰山的化身,她正在保佑一方老百姓的平安。
你知道,並且已經看到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在泰山佛道得以長期的友好相處。這已經成為泰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值得中外宗教專家作一些深入的研究。你在泰山看到,紅門宮之中,西院供奉道家神祗,東院供奉佛家神像。你在泰山看到,道教在泰山始終據主導地位,道教建築主要分布在帝王進行封禪活動的主軸線上,而佛寺神院則多藏於泰山的深谷幽境之中。佛道和平共處,形成泰山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令海內外游客刮目相看,這一現像,深化泰山宗教之影響,豐富泰山文化之內容。
此時此刻,你正在看到,夕陽西下,天色已近黃昏,岱宗坊前,游人逐漸稀少。你快步走向位於岱廟北路50號的御座賓館,這是一座三星級的賓館。你即將下塌於此,按照你個人的旅游計劃,明日你將游覽岱廟和虎山,你將於後日游覽靈岩寺。當你辦好住宿手續之時,天色已經很晚。透過賓館的窗戶,你欣賞著泰山天街閃爍的燈火,你觀望著岱廟北路上的車水馬龍,你回想起泰山的雄、奇、險、幽、奧之特色,感覺確實是不虛此行。
【全文完】
黃盟201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