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束河:光陰的故事不喜歡麗江古城終日的喧鬧,就到束河村吧,那是納西族先民最早的聚居地,麗江古城往北7公裡,在綿延的原野,茂密的樹蔭下,掩映著的一個古老的村落便是。
進入束河村,車子停在一片開闊的空地上。這裡很像麗江古城四方街的廣場,因為下著雨,廣場上不見幾個人,倒是四周的幾家店鋪很是古樸,雕花的木板門面,油漆已經剝落了,露出裡面的原木色。耳邊忽然傳來周傑倫的“簡單愛”,循聲望去,年輕的小伙子坐在一家皮具店裡,正在擺弄著錄音機。店裡的錢夾、頭飾、手鏈、挎包都是皮制的,工藝和麗江見到的“青鳥”皮具一模一樣,價格也相近,看來束河這昔日麗江皮具的集散地,也不復往日的輝煌了。
踩著斑駁的石板路面,告別了束河四方街,再往西走的石橋上,對面走來的大黃牛忽然停下來,側低著頭去吃石橋邊長出來的青草,趕牛的男人也不急,只把頭轉向另一頭,望著橋下的溪水,靜等著牛兒吃完,悠閑而耐心。
束河村依山而建,依然是青石板路,汩汩的溪流清澈見底,橫貫全村,門前有閑坐的老人,洗衣的農婦,也有跳躍戲耍的孩子。這一切,都曾在麗江見過,只不過在束河,都那麼質樸自然,遠離了人聲鼎沸,遠離了小旗喇叭,也少了幾份做秀的成分。
束河的民居,間或能看見磚瓦房、水泥牆和鐵門,該是屬於富裕起來的人家。而絕大多數民居的牆全部就地取材,用附近山上的石塊壘砌而成,凹凸起伏的手感,明顯區別於麗江古城的土衝牆,突出了農家的質樸和簡略。和納西四合院一樣,它也分住宅和院落,但布局更簡單實用,沒有什麼雕飾,花花草草也少。
沿著束河街走過一幢幢背山面水的民居,水邊不時閃過茂盛的樹木,和遠處不知名的菜地。蘋果樹很多,細看時小小的,青青的果實已經滿滿地綴在樹上了,不過要吃還是再耐心等上一段時間。再往裡走時,一條條深巷裡的民居院門深鎖,只有偶爾傳來的幾聲犬吠會打破寂靜,有時,緊跟著會有喝斥的人聲,原來有主人在家。
前方現出一片空地,眼睛豁然開朗:這圓形水潭,莫不就是溪流的源頭“九鼎龍潭”麼?潭中的水明靜清澈,有數尾紅鯉追逐游弋。再細看時,發現水潭被周圍的許多古樹環抱,枝葉的顏色又不盡相同,深深淺淺的綠色投影在水面上,就構成了潭水不同層次的綠:碧綠,墨綠,翠綠,草綠,原來一種顏色。竟也可以這樣斑斕的。
因為人們愛這潭水,所以有了龍泉寺。寺裡是極普通的,倒是潭邊臨水一角,有個“三聖宮”樓閣,裡面供奉的是皮匠祖師。但不知今天的束河,是否還有那制皮的能工巧匠?
束河,一座安靜的,感覺不到時光流逝的小鎮。有多少光陰的故事,藏在石牆縫裡,流水聲裡,石板路的斑駁裡,和樹葉的紋路裡?花一個下午,在束河走走看看,你就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