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尋訪麗江的井與橋和所有的水鄉一樣,麗江有許多的井和橋,走過,路過的時候,可能會把那些無名的錯過,這裡只有說說印像最深那幾個了。
******玉龍橋******
兩座大水車旁邊,古城入口處,背靠總書記題詞的石橋便是。因為是在古城入口,分隔開古城和新城,就賦予了這座普通的石橋不尋常的意義。它看起來簇新簇新的,說不清年代,但也許就是麗江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之後修建的。
玉龍橋從來不是寂寞的,剛來古城的游客必然會在此地拍張到此一游留念;落單的背包客在青年旅館或是驢窩征友之後,通常會在此處集結出發;每一天,還會有無數的麗江男女在這裡分發名片,招攬著包車生意。鬧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玉龍橋承載著數不清的熙來攘往,承載著剛踏進古城的希望、失落和疲憊,也承載著離開古城的滿足、收獲與留戀。
******萬子橋******
關門口的萬子橋,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據傳,捐資修橋的楊家,因久未得子心切,以修橋積德求子,而橋工更有意選用了一種由千萬顆沙粒凝結而成的沙石板做材料,意喻子孫萬代,永遠昌盛。
當時並未聽說這個傳說,沒有仔細看它的材質,徑自就走過去了,倒是關門口的城門樓很古樸,印像頗深。再去麗江的朋友,如果喜歡橋,一定要去看看。
******阿溢燦井******
據說在納西話中,阿溢燦指的是元軍駐扎的地方,源於忽必烈渡江進攻大理,曾在此駐兵。而位於密士巷的這口阿溢燦井,也是古城中獨一無二的單眼井。
在麗江游走的時候,不止一次路過溢燦。第一次看見這個詩意的名字,禁不住跑過去。那是一個緩坡處,小石欄圍起來的一口井泉。井邊備著小碗,顧不上嘗嘗泉水的味道,借著灰濛溕的天光往裡看時,泉水在井底晶晶亮的,倒真應了它的名字:洋溢出來的燦爛。
雖然沒能在它的鄰居---BLUE PAGE CAFE拿到徒步虎跳峽的地圖,還是經常會從它身邊走過,有時是因為迷路,有時是存心故意,就是想讓自己的心情,也沾染上那份洋溢出來的燦爛。
******三眼井******
三眼井是傳統的古城井泉,從地下湧出的井水,依水勢的流向,分別由高向低串聯起三圈圍欄,以此劃分出三個水潭。第一潭為泉水源頭,無雜質和污染,專為飲用;第二潭緊接泉水源頭流下的水,水質干淨,用於洗菜;第三潭再承前潭的水,用於洗衣物。
三眼井的用法,乃是約定俗成的古風民俗,麗江人民自會共同遵守。可萬一碰上個別游客不懂規矩怎麼辦?往牆上看看先,一般都寫有護井公約,百姓之水百姓愛,不允許任何人破壞這生命之源,游客也不例外。
麗江的三眼井太多了,走過了幾個也記不得了,只記得構造都是大同小異,井前都有古樹參天,樹影婆娑;井邊總有納西女子,在辛勤地洗濯勞作。
******百歲橋和宜賓小吃店******
實在不解,那麼小小的,幾步就可以跨過去的,懸在水上的幾塊石板也能叫做橋。而且居然叫百歲橋,也許是由於在百歲坊的旁邊而得名吧。
之所以記往了它,是因為我對麗江美食所有的好印像,都集中於它附近的一家---宜賓小吃店。它就在百歲坊旁,過了百歲橋只消再走幾步就可以看到了。小小的,不事張揚的招牌,泛著油光的地面,簡陋的桌椅,窄而陡的樓梯,不善言談的伙計,一不小心就會錯過。
這家四川風味小吃店在麗江十多年了,擁有兩間不大的店面,小吃品種不超過十種,但屋裡卻永遠有辣得稀裡嘩啦的,紅光滿面的食客,有的還不只見過一回;加了烏雞肉的黃豆面永遠鮮香四溢;酸辣粉裡的粉絲永遠筋骨飽滿,黃豆永遠酥脆可口。吃了多少頓不記得了,只是Kitty肚子餓了就奔那兒去的舉動,曾遭來同行的明月,阿冬的不滿……
******大石橋,布農鈴,彩雲南******
終於,輪到大石橋了。我走過了不知多少次,有著光滑可鑒的五花石的大石橋。
大石橋是四方街上的一座雙孔石拱橋,據說是明代木土司所建,因橋下的河水能看到玉龍雪山的倒影,又名映雪橋。詩意的名字,只可惜多半個月的雨裡,怎麼都看不到玉龍雪山,倒影就更沒有了。
每天,和大石橋合影的游人無數,它的功能和名聲,似乎也已超越了幾百年來古城的商旅往來,市井交流。即使在夜晚,仍然有人冒著細雨在橋上走來走去,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更有人在橋下放河燈,風雨無阻。想靜靜地站一會兒,看看夜色下的大石橋,紅燈籠,閃閃的河燈,聽聽沙沙的水聲,可也是奢求。
還好,有大石橋頭的布農鈴在。小小的店面,挑出幾盞素色燈籠,幽幽地寫著它的名字。裡面坐著的納西姑娘,會不時地用小槌敲擊那一排排的鈴鐺,愉悅著路人的聽覺。常在大石橋上行走,竟也習慣了這樂器般的鈴聲,會不自覺地用耳朵找尋它的存在。
布農鈴裡永遠門庭若市,不知身在何方的布農,是否還記得,那來自滇藏茶馬古道的寂寞?
位於古城百歲坊四號的彩雲南,是一家客棧的名字,是我在麗江的家。
站在幾步之遙的大石橋上,看不到它斜斜的招牌;很多知道花馬國、大石橋客棧的人,竟然對正對面的彩雲南視而不見。因為,它真的很小。客棧門口擺著一些常見的工藝品,也不是太入眼的;小小的院子裡,一張桌子,幾個小凳,一只類似書架的櫃子幾乎就是全部擺設了,再加上晾了一院子的衣服。樓梯更是出奇怪地窄小,剛來時會很擔心晚上起夜的安全。
就是這樣不起眼的一間客棧,我卻可以悠閑地坐在二樓的陽台上,等著太陽慢慢升起來;下雨也不妨事,聽那細碎的雨點打在屋檐上,或和奔湧的河水交彙的聲音;或是抬頭看看對面的大石橋,花馬國,早晨有背包MM開著落地窗收拾東西,可以和她們打打招呼。
就是這樣不起眼的一間客棧,卻有著舒適干淨的床,柔軟雪白的床單,會不聲不響地在我不小心弄髒它的第二天再換上一條嶄新的;難忘那溫暖的淋浴,洗去從瀘沽湖、中甸帶來的僕僕風塵;難忘深夜院子裡那一盞長明的小燈,總能找到家的感覺。
就是這樣不起眼的一間客棧,樓下的院子裡,永遠有灌得滿滿的熱水瓶;看店的小妹梁姑娘,喜歡忽閃著一雙大眼睛和我們說笑,永遠把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條;斷斷續續地住在這兒好幾天,我沒交過訂金,沒預付過房費,總是在很晚的夜裡或是大清早臨走時,把房費塞到小妹的手裡,她還笑著說不急……
我眷戀著那段在彩雲南的日子。臨走的時候,小妹(梁姑娘)說要多裝個淋浴器或是浴室,還有,再買台洗衣機,也不知弄好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