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早上起來,用早點後,就在市中心廣場邊坐2路公車,1.5元到底,永樂宮。才7點15分。售票處沒人,但大門洞開,早鍛煉的人陸續入院,我也隨他們進去,經過一個大花園很長的路,看到真正的永樂宮正門,關著。兩邊有小門開著,也有人出入,原來通向周圍附屬建築,有牌坊、玄帝廟、呂洞賓墓、呂洞賓家廟、碑廊及花園。一圈轉下來又來到正門。8點還不到,看見邊上有職工食堂,就過去打聽可否買票。出來一個干部模樣的人,告訴我8點開門,買票只能在大門口。不過他看了我身份證後,表示可以代我去買,然後騎上摩托車幫我把票買來,在山西多次遇到純樸的當地人,真是非常感慨人間有真情,真的萬分感激他們。門票50元、半票25。永樂宮,原來是一處道觀,是為奉祀中國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因原建在芮城縣永樂鎮,因此稱為永樂宮。永樂宮系元代定宗貴由二年(公元1247年)動工興建,包括彩繪壁畫在內,元代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竣工,施工期長達110多年。因原址在修建三門峽水庫的淹沒區,而搬遷至現址。
永樂宮內,宮宇規模宏偉,布局疏朗。除山門外,中軸線上還排列著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等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這些元代建築,是我國古建築中的優秀遺產。在建築總體布局上風格獨特,東西兩面不設配殿等附屬建築物,在建築結構上,吸收了宋代“營造法式”和遼、金時期的“減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
永樂宮壁畫,滿布在四座大殿內。這些繪制精美的壁畫總面積達96O平方米,題材豐富,畫技高超,它繼承了唐、宋以來優秀的繪畫技法,又融彙了元代的繪畫特點,形成了永樂宮壁畫的可貴風格,是我國現存壁畫藝術的瑰寶,可與敦煌壁畫媲美。當初搬遷時,壁畫被切割成大塊,再在現址拼接修復而成。
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供“太清、玉屬、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為永樂宮的主殿。殿內四壁,滿布壁畫,面積達403.34平方米,畫面上共有人物 286個。這些人物,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以南牆的青龍、白虎星君為前導,分別畫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圍繞主神,28宿、12宮辰等“天兵天將”在畫面上徐徐展開。畫面上的武將驍勇驃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個畫面,氣勢不凡,場面浩大,人物衣飾富於變化而線條流暢精美。近300個“天神”神彩都集中在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中,因此被稱為“朝元圖”。
純陽殿,是為奉祀呂洞賓而建。殿內,壁畫繪制了呂洞賓從誕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眾生游戲人間”的神話連環畫故事。對扇後壁的“鐘、呂談道圖”,是一幅人物描寫極為生動、與情景相融得非常好的珍貴壁畫。
重陽殿,是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內用連環畫形式描述了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
純陽殿、重陽殿內的連環畫,雖是敘述呂洞賓、王重陽的故事,但卻妙趣橫生地展示了封建社會中人們的活動。這些畫面,幾乎是一幅幅活生生社會生活的縮影。平民百姓的梳洗、打扮、吃茶、煮飯、種田、打魚、砍柴、教書、采藥、閑談;王公貴族、達官貴人的宮中朝拜、君臣答理、開道鳴鑼;道士設壇、念經等各式各樣的動態躍然壁上。畫中,流離失所的飢民、郁郁寡歡的廚夫、茶役、樂手,樸實善良而勤勞的農民與大腹便便的宮廷貴族、帝王將相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照。
因為早,所以沒有其他觀眾,每個殿也只一名工作人員,開始打掃衛生,征得管理員同意之後,用手電照著細細觀看壁畫,實在是面積太大,沒法一一看仔細。印像最深刻的還是三清殿上天帝、王母及群神是那麼神態自若、線條優美、色彩豐富。和重陽殿的管理員打招呼,了解到永樂宮內無道士,只有管理員。周邊的廟、觀才由道士主持。管理員非常熱情地介紹情況,並主動幫我留影,其實我拍照很少自已留影,盛情難卻,就在重陽殿前留了個影,真感謝她。我以為是否可以改變管理理念,拍照只要不閃光,其實不損害文物,可以讓拍,只是用了閃光可以收取罰款。這樣有利於宣傳文物,讓更多人知曉,比藏在深閨無人識好啊。當然照片用於商業目的又當別論。出永樂宮,已是9點半,趕緊坐2路車回縣城,退房。在長途車站外搭芮城開風陵渡的中巴車,車次很密,10元到風陵渡的轉盤路口,就見由風陵渡開往永濟的車,下這車上那車,也是10元到永濟火車站旁的長途車站。將包存在門口的小店,2元。找了個店吃了碗面,3.5元,中碗,比上海大碗還大。麻花1元一根足有一尺來長。坐2路車(3元)去普救寺。其實長途車來時,經過去普救寺的叉路口,也可以直接在那兒下車等2路車,可以省點時間。普救寺門票50元,半票25元。普救寺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永濟縣境內的峨眉原頭。寺內有座方形磚塔,原名舍利塔,俗稱鶯鶯塔。
普救寺始建於何年,現已無從得知。但從古籍記載和出士文物考證推斷,隋朝初年即已有普救寺了。不過,那時該寺的名稱不叫普救寺,而叫西永清院。唐朝時,曾對該院大加修葺。五代時河東節度使叛亂,後漢皇帝高祖劉知遠派郭威領兵征討,久攻不克。郭威找院僧詢問對策。僧人說,只要發善心,城池即可攻下。郭威當即折箭為誓,表示決不加害百姓。第二天,郭威的軍隊果然攻下州城,並遵守誓言,沒有殺戳一人。從此,西永清院便更名為普救寺。宋朝,對普救寺再次進行修葺。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普救寺所在地區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寺院的殿堂僧舍、樓閣塔坊,全部毀圮。八年之後,即公元1563年,普救寺的建築包括鶯鶯塔,才得以重新修復。到了清朝,普救寺雖也得到修葺,但至清末,寺院已很破舊。1920年又遭受了一次大火,以後又受到侵華日軍的破壞,至1949年時,普救寺便只剩下鶯鶯塔、石獅、菩薩洞,其余建築已不復存在了。1986年,政府撥出數百萬元,對普救寺進行修復。
普救寺的建築由寺院和園林兩部分組成,寺院部分在前,園林部分在後。山門上懸掛著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題寫的寺名橫匾。
普救寺的寺院建築,大致分布在三條軸線上。自前至後,西軸線上的建築有大鐘樓、塔院回廊、鶯鶯塔、大雄寶殿;中軸線上有天王殿、菩薩洞、彌陀殿、羅漢堂、十王堂、藏經閣;東軸線上有前門、僧舍、枯木堂、正法堂、齋堂、香積廚等。大雄寶殿內供著三尊石佛。這三尊石佛都是立像,其中釋迦牟尼佛像高三點九米,均是八十年代修復普救寺時在塔後三十三米處的地下出土的。從佛像的藝術風格看,這當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據說,另外兩尊佛像出土時沒有頭,現今的佛像頭部是以後加上去的。
歷史名劇《西廂記》,描述了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故事就發生在普救寺。張生當年的讀書處西軒,就在大雄寶殿的西側。鶯鶯和她母親、侍女紅娘居住的黎花深院,就在大雄寶殿的東側。在這裡有張生越牆會鶯鶯的跳牆處,也有張生上牆踩踏過的杏樹。在西軒、黎花深院內和門外有張生、崔鶯鶯的腊像。
鶯鶯塔內外呈四方形,塔檐呈微凹的曲線形式,這些都說明鶯鶯塔保留了某些唐塔的特征。全塔十三層,高三十六點七六米。七層以上突然收縮,使整個塔顯得更為靈巧。回廊圍繞著的鶯鶯塔,是用磚砌築的。
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鶯鶯塔具有奇特的回聲效應。在塔的附近以石相擊,人們在一定位置便可聽到類似青蛙鳴叫的聲音。鶯鶯塔回廊西側外有一個擊蛙台,這是擊石的最佳位置;台下不遠的山坡上有一座小亭,名叫蛙鳴亭,這裡是聽類似青蛙鳴叫回音的最好去處。不過我在擊蛙台試了,沒聽到回聲,可能是環境變了,噪聲多了,大摡半夜來試可能會聽到罷。
普救寺的後面,是一組園林建築,假山、竹林、小橋、水池點綴其間,還有鶯鶯亭、拜月台。永濟還有鸛雀樓,因為完全是新建的,所以不打算去看。坐2路車(3元)返回永濟車站,換永濟到解州(當地人讀hai州)的長途車,12元。注意,不能坐永濟到運城的車,那是走高速路的,不到解州。解州是關羽的家鄉,有全國最大的關帝廟-解州關帝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忘了提前招呼,結果錯過了一個路口,到下一路口走過去,多走了約2華裡路,而且天又下起小雨,真是倒霉。不過也悟出一個道理,山西人似乎不大主動招呼人,所以以後行程中我都先打招呼,說明我要去那裡,請師傅提醒,就再也沒誤過站。門票48元,半票24元。
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 公元589年),宋朝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重建,嗣後屢建屢毀,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072年)大火之後,歷時十載而重建的。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占地面積約 66600余平方米。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築組成。殘存高2米的結義碑1通,白描陰刻人物,刻技頗高,系清乾隆年間刻建。園內桃林繁茂,千枝萬朵,頗有“三結義”的桃園風趣。街北是正廟,座北朝南,仿宮殿式布局,占地面積18570平方米,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主軸線上又分前院和後宮兩部分。
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鐘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是“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嵌豎匾,書金字“關帝廟”三字。雉門後部的台階上是戲台,鋪上台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卷棚歇山頂建築,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
前行有午門.是一座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石雕回廊的廳式建築。周圍有石欄杆,欄板正反兩面浮雕各類圖案、人物 144幅。廳內南有周倉、廖化畫像,軒昂威武。北面左右兩側,彩繪著關羽戎馬一生的主要經歷,起於桃園三結義,止於水淹七軍,只是沒有走麥城這個情節。穿過午門,經“山海鐘靈”坊、御書樓,便是關帝廟主體建築崇寧殿。
北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趙佶封關羽為“崇寧真君”,故名崇寧殿。殿前蒼松翠柏,郁郁蔥蔥,配以石華表一對,焚表塔兩座,鐵旗杆一雙,月台寬敞,勾欄曲折,使人頓生敬佩之感。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頂,檐下施雙昂五踩鬥拱,額枋雕刻富麗。殿周回廊置雕龍石柱26根,皤龍姿態各異,個個須眉畢張,活靈活現。下施欄杆石柱52根。砌欄板50塊,刻浮雕 200方,蔚為壯觀。大殿明間懸橫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書。檐下有“萬世人極”匾,是鹹豐皇帝所寫。下列青龍偃月刀三把,重 300斤,門口還有銅香案一座,鐵鶴一雙,以示威嚴。殿內木雕神龕玲瓏精巧,內塑帝王裝關羽坐像,勇猛剛毅,神態端莊肅穆。龕外雕梁畫棟,儀仗倚列,木雕雲龍金柱,自下盤繞至頂,猙獰怒目,兩首相交,以示關羽的英雄氣概。龕上有康熙手書“義炳乾坤”橫匾一方,更增崇寧殿莊嚴肅穆的氣氛。
穿崇寧殿而出,入後宮南門,就進入寢宮,過花圃,有“氣肅千秋”坊,是中軸線上最高大的木牌坊。東側有印樓,裡邊放著“漢壽亭侯”玉印模型,西側是刀樓,裡面列青龍偃月刀模型。雙樓對峙,系方形三層的十字歇山頂建築。又有《漢夫子風雨竹》碑刻,以竹隱詩,詩曰“莫嫌孤葉淡,經久不凋零。多謝東君意,丹青獨留名”。傳說出自關羽的手筆。
後宮後部,是關帝廟扛鼎之作的春秋樓,掩映在參天古樹和名花異卉之間,巍然屹立,大氣磅礡。樓內有關羽讀《春秋》像,故名。創建於明萬歷年間,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九年(公元187O年)重修的。寬七間,進深六間,二層三檐歇山式建築,高33米。上下兩層皆施回廊,四周勾欄相依,可供憑欄遠眺。檐下木雕龍鳳、流雲、花卉、人物、走獸等圖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樓頂彩色琉璃覆蓋,光澤奪目。樓內東西兩側,各有樓梯36級,可供上下。第一層上,有木制隔扇 108面,圖案古樸,工藝奇特。進入二層樓,有神龕暖閣,正中有關羽側身夜觀《春秋》像,閣子板壁上,正楷刻寫著全部《春秋》。關帝廟出來已是5點半,門口路邊等運城11路車,3.5元到運城火車站。再坐1路車(1元)到運城長途車站。住楓林賓館,所謂標房,40元/房。

(永樂宮、三清殿)

(朝元圖)

(普救寺)

(解州關帝廟、崇寧殿)

(解州關帝廟、春秋樓)